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听证会掩耳盗铃,群众必然“用脚投票”

(2011-06-11 23:4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一讲到听证会,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毫不吝啬的加以嘲讽,一些年来,表面上看似政府推行问政民意的民主决策新风,但最终却让群众看到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成为了彻头彻尾的落实涨价的“涨价会”、“忽悠会”,听证会也几乎沦为了政府随心所欲涨价的忽悠工具。所以当今天看到东莞市民拒绝报名所谓的水价听证会新闻时,一点也不奇怪,群众被忽悠多了,自然也就学会了“用脚投票”来彰显异样的民主思维。

                   我们不妨来先看看这则《东莞水价听证会无人报名 公众沉默表抗议》的新闻概况,据新华网广州6月11日电,广东省东莞市为水价上调听证会邀请市民代表报名参加。本是一次事关公众利益、旨在听取民意的听证会,却被曝公众“零参与”。经记者核实,虽不是“零参与”,但却仍是参与者寥寥。近年来关于听证会“走过场、越听越涨”的质疑甚多,东莞水价听证会则是公众对失信的听证会一次沉默的对抗。社会各界呼吁,听证会这个原本倾听民意的制度是时候来一次“大检”了,让听证会真正发挥公众表达民意、政府听取民意、让民意参与决策的重要作用。

                 接近公众“零参与”的所谓水价听证会,照讲当地主管部门的组织者和官员们本应该反思、应该检讨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但耐人寻味的却是我们看到,东莞市消委会随后的一段评论更是惹怒了广大网民,东莞市消委会秘书长邓国平表示,报名者寥寥说明消费者民主素质有待提高。

                这还真是倒打一耙,主管部门长期忽悠群众,将本应该成为民主决策程序的物价听证会当成了一次次的涨价工具,让市民们最终看清了自己成为工具的真实处境,你忽悠人一次、二次甚至三次都可以,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听证会,搞多了就成为群众的笑柄,如果说听证会每次都成功的被当成了群众同意涨价的证据来忽悠并损害群众的利益,那东莞市民拒绝报名,实质上就是用沉默的方式抗议,就是变相彰显民主意识的“用脚投票”。如果说官员指责消费者民主素质有待于提高,我看相反,这正是市民民主意识越来越成熟的标志,正象当地网民评论所说的,恰恰体现了他们的逐渐成熟。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意见得不到尊重时,他们就失去了对听证会的信心。

                就比如记者采访去年曾参加东莞水价上调听证会的公众代表牛仁,这位60多岁、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人去年是被东莞市消委会作为公众代表推荐参加听证会的。他向记者讲述了参加听证会的不满感受。“过去听说听证会流于形式,我还不太相信,但是当我去年参加过一次以后,发现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我自己并没有报名参加听证会,其实是 被安排 的一个。”牛仁说,“听证会上事先安排了很多 演员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听证会现场到了三四十个人,但发言的却没有多少,很多人不愿意发言,即使发言,绝大多数都是赞成的声音。作为群众代表,好不容易来到了听证会现场,却一点意见都没有,这不是太奇怪了吗?”牛仁说,在听证会上再多的反对都没有用,该涨的还是按照预定方案在涨。

                这种情况几乎成了群众对政府涨价听证会普遍的感受,听证会也几乎每次都出现消费者代表绝大多数人同意涨价的结果,或者即使参加听证却不发言,这不明摆着是笑话吗?这些所谓的代表,要么是“被代表、被参加”的,要么就是“说也白说、不如不说”,这种听证会还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呢?只可能让“民主程序”沦为公众的笑柄。

                 所以关于消费者缺乏民主素质的言论其实更凸显出了某些官员的自身民主意识的淡薄,说得严重点,是政府主管部门借听证会这种民意表达之名过度消费民主,甚至将其当成了忽悠群众来达到“合理”涨价的目的,而当这种听证会的结果总是违反民意甚至损害到消费者权益的时候,所谓的听证会也就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群众选择用脚投票也就顺理成章了。

                听证会习惯性的忽悠民意,其实绝不仅仅忽悠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那么简单,这种掩耳盗铃的秀场,一方面不尊重消费者的意见,丧失了听证的本来意义,另一方面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显而易见,当政府热衷于各种“走过场”的听证会来彰显自己“民主”决策之时,不尊重民意、失信于民的结果必然导致群众用脚来投票。

                与其掩耳盗铃,不如干脆扯掉这块涨价的遮羞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