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采藜蒿

(2011-03-06 00:41:11)
标签:

洞庭湖

藜蒿

c6

f5

c1

休闲

分类: 生活
藜蒿是一种生长在南方湖泊滩洲上的特有草本类植物,洞庭湖、潘阳湖都是盛产区域;而在岳阳,这种过去只是野菜类别而大多数时候荒于乡野的藜蒿,虽然也经常被当湖岸人民所食用,但这种乡间野菜真正登堂入室风靡一时还是近十年的事,尤其是一道纯正的藜蒿炒腊肉以及清炒藜蒿,更是岳阳饭店及居家美食,大凡有外地客人到访,都会力献此美味佳肴,以彰显湖乡风味。

                   然而随着藜蒿从乡野走入正席,今天的餐桌上出现的藜蒿已并非野生而改为大棚种植,且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在满足了居民需要的同时,也让真正野生的藜蒿变得稀有而价贵,你想春节期间大棚藜蒿都卖20元/斤,那野生的呢?何况野生藜蒿只在特定的时节生长,更显得珍贵。水乡有歌谣云:正月藜,二月蒿,三月作柴烧。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也就是说藜蒿只在正月冒出嫩芽枝,而在二月才生长成为真正宝贝菜蔬的藜蒿,开始其一年之中最辉煌的茂盛期。一但阳春三月来临,生于湖洲汀岸的藜蒿便会疯涨,基本上过了时节就只能是当柴烧的杆子了。

               早就有亲自去湖洲滩涂采摘野生藜蒿的打算,恰巧今天是农历二月第一天,想必应该已经有N多湖边农人开始行动了,可惜今天天气浓雾阴沉,雾气弥漫得甚至有淫雨霏霏的毛毛雨感觉,但毕竟不是雨,如此湿度之下应该藜蒿生长得也更茂盛吧。老天爷总是一到周末就下雨变天,甚是不爽,不过既然下了决心,便义无反顾的骑部山地车一路向北,跨越近10公里长的洞庭湖大桥,再翻过大堤沿着桥梁的方向直奔湖滩,大堤与湖滩垂直距离竟然有至少五公里远。其实只是一条收割芦苇压出来的泥巴土地路,坑坑洼洼;从来没有采摘过藜蒿的我还真出了点洋相,才知道什么是五谷不分的滋味;才进入约摸两公里的样子,发现路边生长着茂盛的“藜蒿”,停下来一想,既然离湖岸远的地方也能采摘到,又何苦继续骑这么烂的路到湖边呢?扯了几根嗅了几下,有点象藜蒿的味道、又有点不象,但看那茎叶的样子实在分不出来了。于是扯了一大把拿在手上,心里还在嘀咕到底弄错了没有?不然怎么如此茂盛却没有人采摘呢?正好又有一六十多岁的老农骑单车带着老婆婆路过,赶紧拦下询问。老大爷夫妻二人一看我手里的“藜蒿”就笑了:

                  “这是蒿草,不好吃的,涩口”他说。

                   “那哪里才有藜蒿呢,大爷?”我一脸疑惑。

                   “跟我们走吧,我们也是打藜蒿去的,一定要到湖滩坡头上才有,藜蒿一般只长在那里,现在长得很小,如果出太阳就不一样了,一天长很多。”老大爷很热情的解说着,当地人把采摘藜蒿称为“打藜蒿”。我们并排骑行,大爷于是说起藜蒿的故事,“以前60年代冒得饭呷,家家在春天跑到湖边打藜蒿当饭呷,呷得心里发慌打呕,哪里象现在有腊肉炒到吃”,他接着说到:“现在农村人都开始年年打藜蒿,没有农药,还有药用效果,呷了好;农民自己吃,更多的是卖到城里,一个季节下来勤快的人可以赚到二三千块钱,很不错的收入,好多人都带饭去,中午都不回家,湖边到处都有的。”

                    “那城里人又怎么区别野生和种植的呢?”,我问。

                   “很简单的,野生藜蒿的茎干微红是主要特征,大棚的藜蒿茎干很肥、很长,而且绿油油的,很光鲜,一眼能看出来。”,老大爷说他打藜蒿是自己家里吃,他的儿子媳妇孙子们都喜欢吃,但他们年轻人都很懒,根本不屑于辛苦的打藜蒿营生,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妇女才去。

                      雾气越来越重,甚至凝结成了雾雨,骑在车上要不停的抹眼镜,终于到了湖边,滩涂上果然已经由冬天时的荒野变得片片翠绿,沿着洞庭湖岸向两边延伸,绿色中星星点点的打藜蒿的人散布于各处,好象人并不多,老大爷说今天来打藜蒿时机最好,雨雾重,人就少些,而且从湖滩裂纹里长出来的嫩藜蒿很容易连根扯出来,本来还要带个小锄头的,今天不用了。老大爷看我一个城里人实在是外行,热心的传授着一些在他看来最基本的常识,比如成片嫩绿叶子的才是新生出来的,最好的就是长在裂缝中的,嫩嫩的根也能吃。他和婆婆分开行动,一人拿个蛇皮袋子,而我只有一个塑料袋,本来只是来体验一下打藜蒿的感觉,没想到这湖滩上生长着如此茂密的藜蒿,虽然还不算高,但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太阳天,享受春天的阳光再顺便采摘野菜,那一定更加惬意。

                   大家各自忙着打藜蒿,不知不觉过了中午,薄薄的雨雾中,湖面上船只穿梭,湖鸥飞翔,不远处的洞庭湖大桥飞架南北,过不了多久汛期来临后,这里将成为泽国漫向大堤方向,眼前向北延伸的空旷滩涂将成为壮观的芦苇荡。而眼下芦苇笋已经破土而出,在湖岸上彰显出一种盎然生机,春天已经悄然无声的开始向旷野漫延开来。老大爷告诉我,这芦苇笋也是不错的野菜,多放点油炒,或用肉片打汤吃,不比藜蒿差。

                 看着自己一脚的烂泥,头发、衣裤也都被雨雾打湿,真正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的感觉。 想想如今也难得吃到正宗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这些自然生长于湖滩山野的野菜也越来越被人们迷恋,或许这也算是人类对回归自然的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吧。

(随笔)采藜蒿

(随笔)采藜蒿
洞庭湖北岸及野生藜蒿

(随笔)采藜蒿

(随笔)采藜蒿

(随笔)采藜蒿
打藜蒿的成果,茎干发红是野生藜蒿的标志之一

(随笔)采藜蒿

(随笔)采藜蒿

(随笔)采藜蒿

藜蒿与芦苇笋
(随笔)采藜蒿

藜蒿炒腊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