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帝国良民
帝国良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92
  • 关注人气:66,3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关于中国人的爆竹情结

(2011-02-04 23:35:54)
标签:

北京

燃放

烟花爆竹

爆竹声声

传统习俗

杂谈

分类: 社会人文
              “爆竹声声辞旧岁”,这既算是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联,也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过年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鞭炮烟花不仅是中国人伴随火药的发明应运而生的独特产物,如今也几乎成了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尤其湖南浏阳的烟花甚至成了世界著名品牌,也几乎成为全球大多数庆典活动中燃放的品牌。当然,对烟花爆竹更情有独钟的非中国人莫属。可以说不仅逢年过节,大凡民间婚丧嫁娶、生日亦或中奖发财、开门大吉,似乎都缺不了鞭炮烟花的助兴,也几乎成了哄托气氛的必然选择。所以人们只能归之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爆竹情结。

                      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而言,建筑设施和人口越来越密集,燃放鞭炮烟花不仅带来了诸多现实的危险因素,更由于其显而易见的爆竹垃圾和噪音、空气污染,让很多人开始感觉这本来天经地义的传统习俗门开始变得有些异样,尤其是春节除夕夜以及与过年如影随形的各种传统习俗,比如初一清晨迎财神等等,无一不是充斥着连绵不断且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可谓声声入耳。一些越来越习惯于清静的所谓城里人,恐怕只是觉得“声声刺耳”了。曾几何时,要求春节禁炮的呼声当然的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并由一些一线大城市开始,逐渐在相当多的城市推行实施禁炮。耐人寻味的是,禁炮运动初始时期,各地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组织实施,甚至施以重罚等等,却不仅受到了民间强烈的抵触,在北京等典型城市,市民开始与政府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尽管大多数人被迫停止了燃放烟花爆竹,但明显的抵触情绪了然于众,一时间,没有了烟花爆竹制造气氛的除夕夜变得静悄悄而索然无味,春节的年味年俗也变得让人感觉怪异。于是乎仅仅短短数年,各地又开始逐渐放松甚至干脆取消了禁炮的规定,包括作为禁炮标志的北京也只规定在少数指定地段禁炮,并在加强安全管理上增加了相关措施。到今年,恐怕中国境内几乎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开禁,即使没有开禁也已形同虚设。

                 这种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一反一覆,结果可想而知,放还是不放,还真成了问题。但从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民意还是倾向于保持传统民俗习惯,也就是说,政府重新放开春节燃放烟花鞭炮政策,是充分尊重民意,也就是说是照顾到了中国人历史悠久的爆竹情结。我甚至觉得,尽管政府政策显得有点朝令夕改,但如果是符合多数民意,从保持或发展传统文化上考虑,也属于一种以人为本,值得赞赏。

                    但实事求是的说,即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爆竹声声辞旧岁”情有独钟,并热火朝天的在春节期间努力花钱实现自己的爆竹情绪,并彰显春节的喜庆气氛,在声声爆响和绚丽烟花中乞福求财,但不可否认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城市居民,也开始厌倦或反思这种悠久的民俗,尤其是一到除夕夜,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响声,且不说安全隐患,噪声和炮屑垃圾、烟雾腾起的空气污染也确实带来了现实的危害,对那些倾向于清静和环保的人士看来,这当然是与现代生活理念格格不入的。这里似乎就存在一个公共权利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多的反感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共享”热闹的场景,显然这种矛盾似乎很难调和,毕竟目前绝大多数人还难以舍弃这种传统的文化和习俗,从深处讲,是难以放弃根深蒂固的爆竹情结。

                   对于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我本人谈不上支持或反对,但我已经至少十年春节没有放过了,以前不仅除夕夜要放,吃年夜饭时也要放,早晨起来“迎财神”还要放,以前是都抢着亲自放,后来大家互相推托,感觉点火燃放很麻烦,甚至有点成了例行公事一般,前些年动员岳父母不再燃放,也没有什么道理,就是觉得很麻烦、很吵,今年春节自己七老八十的父母也接受了两个儿子共同的建议,不再放炮,过了个安静祥和的除夕,一家人团聚一堂,倒也其乐融融。倒是我妹妹来了后,对此很有看法,一肚子怨言,责怪父母不应该放弃这个坚持了一辈子的习俗,她的理由很简单,“过年就要有过年的气氛,也为来年讨个吉利”等等,陈词滥调而已,父母好象有点无奈,推说是“两个儿子都不同意,谁来点炮?”,其实父母真的对此很无所谓了,对放或不放已经很不以为然。母亲甚至对女儿说,“某某某家好多年不放鞭炮,照样身体好,照样有钱”,最终妹妹是寡不敌众,被众人归类于坚持“陈规陋习”和守旧。但我认为她的坚持并非证明就是错误的,毕竟这是她的想法的习惯。想想前些年岳阳市区也严厉禁炮,那时人们反而顶风燃放,现在政府已经开禁了,今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跟我一样,除夕夜小区内燃放烟花鞭炮的居民已经明显减少,证明确实很多人已经开始自觉自愿的放弃了这种传统习俗,所谓的“爆竹情结”,其实是可以随着观念更新而随时改变的。我想其它城市恐怕也是如此,我的同事朋友中,不说大多数,至少有一半人开始放弃除夕燃放爆竹。

                其实我本人选择不放炮并非认为春节放弃燃放烟花爆竹就是所谓的观念进步,毕竟这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与春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春节渲染节日气氛的象征和标志,不放也并不代表反感或反对别人放,甚至有时看到除夕钟声响起前后整个大地同时绚丽多彩烟花腾起和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声,多少有些感动,中国人或许正是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彰显一种“爆竹声声辞旧岁”的美好愿望,来企盼来年幸福,谁又能说这种习俗“丑陋、落后”呢?其实个人也好、政府也罢,也根本不必刻意去反对或禁止,动辄禁止,或许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大家自愿选择放弃这种爆竹情结,岂不更好。民俗或习惯本身也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并非意味着永远一陈不变。当然,为防止燃放过程中出现火灾或其它人身伤害事故,政府应加强管理和监控,如果由政府部门组织进行集中燃放,或许更好。不然象现在,春节除夕大家都坐在家里守着个“春晚”电视节目度过,还美其名曰“文化年夜饭”、“新年俗”,那才真的无趣,如此,人们燃放烟花鞭炮制造点色彩和响声也就理所当然了。

                 因为有了这种历史悠久的“爆竹情结”,对中国人来说,放还是不放,还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原创)关于中国人的爆竹情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