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给“发廊女”家属写信纯属自作多情?
(2010-09-07 23:36:10)
标签:
家属
情色
警方
嫖客
嫖娼者
杭州
杂谈
|
分类:
时评
|
“你们的亲人现正在××美容休闲店工作,该店属于非正规的美容、美发休闲店。作为家属,你们有权利了解自己亲人的从业环境。公安机关也希望得到你们的配合,劝说你们的亲人不要误入歧途。”为从源头上杜绝非正规休闲店的卖*淫活动,杭州拱墅区祥符派出所想出了给有卖*淫嫌疑的“发廊女”家属写信的办法。当记者质疑为什么不给嫖客家属写信时,警方称嫖客行为属临时性,只要杜绝了提供者,自然也没有了消费者。(《东方早报》9月6日)
这则新闻实在让人有很多联想,警方大力扫黄固然没有问题,目前“零容忍”式扫黄正在各地纷纷展开,不管过程和结果怎样,这也是早该做的一件事,毕竟性产业泛滥不仅毒化社会风气、有违公序良俗,而且至少目前并非受到法律允许,也就是说是非法的产业,理应受到取缔。但人们总会联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今社会上大街小巷充斥着或明或暗的情色场所或灯红酒绿的红灯区,早已众所周知,相信政府或警方不会不知道,人们以至于开始质疑这笑贫不笑娼的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根源,理所当然人们会怀疑目前大力开展的扫黄是不是又如过去一样陷入“一阵风”然后死灰复燃的循环。或许也正是如此,杭州拱墅区祥符派出所想出了给有卖*淫嫌疑的“发廊女”家属写信的办法,试图“从源头上杜绝非正规休闲店的卖*淫活动”,我相信杭州警察写信的初衷,但我坚决不认同他们写信的理由,这里有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警方凭什么认为“嫖客行为属临时性,只要杜绝了提供者,自然也没有了消费者”?我觉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日益庞大的嫖娼者市场,才会出现越来越庞大的情色场所,也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性工作者,而警察专门挑弱势“发廊女”一方写信,即使出于挽救的好意,也有失偏颇,何况警方并没有证据证明“发廊女”涉嫌情色交易,此其一;另一方面,尽管警方或许是出于一片好心,试图通过家属来劝说挽救他们认定可能涉黄的“发廊女”,但通过格式化的信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警方存在的诸多明显于法无据的主观判断,先入为主,比如警方在信中首先就认定美容、美发休闲店“非正规”并存在涉黄的可能,但显然这只是警方的猜测,但又以警察的名义、带着公权力的明显痕迹发给了家属,而且根本就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试问既然警察明知美容、美发休闲店“非正规”,为什么不干脆查封取缔呢?为什么还继续让这些场所长期存在呢?如果取缔了,岂不才真正消灭了源头?看来警方的单方面认定本身就于法无据,所以只能好心的让“发廊女”的家属出面代替警察劝说“发廊女”从良;再者,警方一再声称向“发廊女”家属写信是出于一种人性化的处理,这更是无稽之谈,信的内容傻子都能看明白就是明明白白的告知家属“你女儿正在某地从事XX不光彩职业”,警方居然说信很委婉,很给家属面子,诸不知警察在根本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这么写信认定,事实上已经涉嫌损害公民名誉,就算警察猜测可能存在涉黄行为,只要没有证据,就不能随便认定,这是法制社会的基本原则,从这种给家属写信的方式看,警察显然是过于自以为是、过于滥用公权力了,扫黄就扫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如此“好心好意”的写信,很可能造成一些家庭矛盾甚至悲剧的不良结果,也可能对被冤枉的人一生带来损害,随心所欲的给人污名化,可惜警方还以为他们在做好事。
当然我们不能怀疑警方确实出于扫黄的经验判断而确实出于好意才想出给“发廊女”家属写信的处理方式,甚至我们也不能否认相当部分的发廊或所谓休闲店都是情色交易场所的幌子,但这并不能证明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同样也存在很多正规的休闲店,也有众多从事休闲服务的职业女性,这种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将发廊女必然的等同于“小姐”,本身就不严谨,毕竟法律讲究证据。如果与事实不符,写信的结果岂不是给家属当头一棒,颜面尽失?这哪里是人性化措施,警方未免也习惯性的自作多情了,至少在逻辑上就已经存在问题。
其实目前中国社会情色业泛滥成灾,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社会笑贫不笑娼的风气使然,首先是存在一个庞大的情色市场,这个行业才应运而生,而杭州警方似乎将这个关系弄反了,居然认为“杜绝了提供者,自然也没有了消费者”,真是天大的谬论,严惩嫖娼者或许更有利于抑制这个泛滥的情色市场,少了嫖客,自然皮肉生意就减少了,这是简单的道理。只可惜警察们眼睛似乎只盯着那些“提供者”,这才是他们想出给家属写信的“人性化”举措的原因。试想如果警察是给嫖客的家属写信,恐怕效果会更好,当然要有嫖娼的证据了,否则弄得不好会惹出官司来。
众所周知,情色业自古就存在,但中国人从来就也有着自己矛盾的逻辑,一边承认“食色性也”,一边怒斥“万恶淫为首”,时至今日之中国,关于情色业,禁欲还是性解放、堵还是疏的争论也不绝于耳,莫衷一是;不过在中国,周而复始的黄与扫黄也已经成了一道经久不衰的特色风景,尤其针对街边发廊小店一阵风似的扫黄,不过也就是拘留罚款,抓了放、放了抓,基本上不触及其根源,就象割韭菜一样“春风吹又生”,考虑到更多上档次和规模的娱乐场所众所周知的保护伞,以至于很多时候都没有人会相信这个涉黄产业会真的销声匿迹,尤其不会相信警方自作多情的给“发廊女”的家属写一封莫名其妙的污名信就“从源头上杜绝了”XX现象,如此扫黄自然也难获得公众的认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