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新中国建国60年 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2010-05-07 13:33:20)
标签:

军事

分类: 时评

       (转帖这篇文章是源于作为一个从事航空发动机行业二十多年来深有体会的一种感触和感慨,应该说我国建国以来依赖以苏联为主的仿制,当然还有来自英国的斯贝机,也曾经撑起了国土航空的国防需求,但总体上因为国家在项目的投入上缺乏远见和决心,造成整个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存在严重的缺失,包括比如资金投入不足、材料等基础工业落后、加工工艺、特种设备、锻铸工艺等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即使仿制也因为各种材料或工艺原因而达不到原形机的设计水平,加上航空发动机在比如可靠性等方面特殊的性能要求是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发动机所不能比拟的,技术难度更大,不知道为什么航空发动机都没有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范围,造成目前新研制的飞机都不得不以选用国外发动机作为动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国防危机,尤其是整个社会都热衷于见利快的低端产业,大学也只重视培养适应当前浮躁社会需求的学生,甚至对当公务员趋之若鹜,基础工业研究越来越落后,这样只能拉大与国外先进国家在航空发动机研制水平上的差距,即使研制出了太行机的我国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厂沈阳黎明,事实上在1998年前都处于几乎破产的状态,直到1998年后才因为国家的重新重视才开始走出经济困境,或许是受到了当年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刺激吧;看来国家应该将振兴航空发动机作为一项战略性目标来重视,在投入上、在立项上抱持一种长远的规划,毕竟这不仅涉及到国防的需要,更代表了国家的工业水平。转帖此文,加以讨论,意在如此。)

  (注:此文摘自《学习时报》2010年5月3日作者:田文信)

                         新中国建国60年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我国航空兵主力作战型号基本采用的是国外动力系统,目前除了装备“太行”发动机的少量歼-11B战斗机使用国产动力系统外,所有的新研军机都是买装或仿制国外的发动机。“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秦岭”。可以这样说,我国航空动力工业还未向我国航空兵提供过任何一型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也从未有过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走完过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科研过程。

  航空发动机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没有国外动力系统,我国的航空兵主力就无法升空作战!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平崛起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资料统计,20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注:凤凰网历史基于传递新闻价值之必要,特补发《学习时报》2010年5月3日标题为《中国60年为何造不出飞机发动机》一文,以飨读者。)

  (2010年3月上《看世界》田文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