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量化师德与应试教育的迷思
(2009-09-29 22:42:26)
自从提出事业单位的工资与绩效挂钩以来,教育部门就已经将所谓的师德作为考核重点与绩效进行对接,既然是工资与绩效挂钩,那就必然要进行标准化或者说量化来进行可操作性的考核,否则教育部口口声声的师德就没有规范,但谁都知道所谓的师德,其实理论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道德标准,并贯穿于作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就算有人进行量化,也不会有人信服,但湖南教育部门还就真的设置了一套师德标准,并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据长沙晚报9月28日报道,在9月27日举行的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研讨会上,湖南省推出全国首个学校智能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令润物细无声的师德可以“以量计算”。国庆后,该系统将在全省中小学推广。
湖南要量化师德标准,显然是为了贯彻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将师德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内容的首位;显而易见,湖南方面只不过希望让此模棱两可的规定尽可能的便于可操作性而加以量化,否则教育部一片好心也不过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中看不中用,看得见摸不着,应该说湖南教育部门对教育部的指示是高度重视并希望实实在在的贯彻下去,当然如果成功的改善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师德面貌,真正树立了良好的授业解惑、为人师表的形象,不失为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何以又会引发公众的强烈质疑和争议呢?其实不说也知道,毕竟师德本身并非一个可以量化、可以标准化进行考核的东西,师德是一个道德意义的范畴,且不说不能量化,至少是很难量化。我们可以看看湖南出台的量化标准,据介绍,这一系统中,师德是首要的考核指标,总分为25分,占到老师绩效考核总得分的1/4。而师德考核细化到10项量化标准,包括“体罚、变相体罚造成严重影响的;以权谋私造成重大影响的;黄赌毒情节较为严重的;出现乱收费现象的”等,并提及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客观上说,不过是将早就在一些学校实行的“表格评价法”变为计算机操作。所谓“表格评价法”,即根据师德的“表现”,设定若干指标、赋予不同权重,由此计算出总分。一般情况下,由于正向评价很难,经常采用“逆向操作”,即以被投诉、被处分、违规等为指标。这种评价方式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只有严重违规者没有师德,而其他教师的师德得分大同小异。
细观量化后的师德标准,其内容其实就是《教育法》、《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基本条件、基本职责中一些条款的细化、量化,过去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理发师德可以挂钩?我看并非如此,而是有其客观的需求,教育部说要将绩效工资与师德挂钩了,于是大家就想起一些早有规定的老师行为规范,并开始视之为师德,况且既然要考核师德,不量化又所谓何来、又如何考核呢?总不能凭学校领导们的印象或一句话来定论吧?领导们恐怕也不愿意为此而无端的得罪众多的老师们,所以制定出一个量化的标准,也就万事大吉,至少可以应付这一波的绩效风潮了。而当然也不能将量化考核的形式说得一无是处,比如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实行的是“扣分制”,将师德考核细化到10项量化标准,如对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严重影响的、以权谋私造成重大影响的、黄赌毒情节较为严重的、出现乱收费等现象,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除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这种“扣分制”,实质上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师德和工资挂钩后一些教师为了多拿工资而做出貌似师德高尚事情的现象。凡事总有两面性。
我这里主要想质疑的倒不完全是对师德量化考核后的理论效果,而是将之放到如今整个教育体制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大环境下看问题,众所周知,如今的应试教育体制,学校追求的就是升学率,升学率高就意味着有好的教育质量,就意味着有众多的生源,就意味着学校现实的经济利益,就意味着老师们拥有丰厚的收入,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都是趋利的,尤其是在当今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物欲横流的道德境界是一方面,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的竞争,也逼得包括老师在内的人们必须拼命追求物质利益,否则将被社会抛弃,否则将不能在这个畸形的社会生存。所以,既然应试教育的体制没有改变,就势必逼着学校和老师们继续拼命的追求升学率,追求升学率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所谓师德的塑造又从何谈起,不要说师德与升学率不相关,而是实实在在的息息相关,而且只要这种增长率体制不改变,就算你量化再多的师德标准,也不过是欺世盗名,或至少是应付上级,弄些沽名钓誉、皆大欢喜的花架子。
其实这种将绩效考核与升学率挂钩并非空穴来风,《扬子晚报》9月8日就报道一则新闻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明确了绩效考核会和师德挂钩,但绝对不与升学率挂钩。那么,去除这一条,如何实施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呢?答案是,主要以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绩效考核不与升学率挂钩呢?谁都知道升学率涉及到了太多的利益纠葛,至少表面上升学率代表了一个学校,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可以完全量化考核的硬指标,更可怕的是全社会都极其看重这一硬指标,公众和社会的这一态度是与教育部制定的应试教育体制紧密相关的,正是这种现实,推动着学校以升学率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这一动力和目标,其它东西,就算是绩效、师德,不过都将围绕升学率服务,说得再多也改变不了这一现实。
所以绩效考核要做到“绝对不与升学率挂钩”并不容易,对师德进行量化也改变不了这一现实,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变,师德这个东西就永远只能是乌托邦式的道德图腾。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