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校不惜重金揽生能揽来高教学质量?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7/09/xin_032070609095510903941.jpg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整个对所谓优秀人才的唯一评判标志着眼在了考生分数上,既然分数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模式,似乎只要高校能招收或拥有高分考生,就意味着该校算得上优秀的学府,于是我们就看到各地高校年复一年的不惜血本重金招揽高分考生,且愈演愈烈。
据新华网报道,“只要高考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就可获得20万元的重奖。”。浙江师范大学近日发布的这条招生消息引来众议,不仅仅如此,浙江师范大学承诺,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者,奖励人民币20万元;居浙江省文科前150名、理科前200名者,奖励人民币15万元……对省外考生,高考成绩居各省(市、区)文科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者,奖励大学本科期间学费。网友还因此戏称其为“史上最阔高校”。毫无疑问,浙师大把优秀新生入学的奖励金抬高到20万元,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发热议。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在高校债务风险问题尚未妥善化解时,重奖行为存在隐忧。
其实何止浙江师大,在今年高考开始之前,也就是当高考学子还未走上考场,全国各高校的优秀考生争夺战就已经打响,比如重庆大学悬赏2万元招揽我市文理科前200名,西南大学设最高3万元的特等奖学金,南方医科大学则设10万元状元奖广揽各地状元。而香港的高校更厉害,最优秀的干脆免费读四年。而浙江师大则因为将重奖抬升至20万元使这场所谓优秀生源争夺战更显得不可思议和缺乏理性,作为高校,自然希望能招收到最优秀的生源,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仅仅用重奖的手段,即使能招揽到部分高分考生,但花了如此巨额的金钱用在争夺生源上,真的能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又或者真的能提高此高校的名望?我看不狗崽子得,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我们尚且不论是不是真的高分考生就一定都是优秀的生源,至少基于目前的应该教育体制,分数也只有分数才能作为评判的公认标准,关键是作为一般的高校,不是把更多心思放到如此提高本校教育质量,不是将更多的钱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只是盲目的、想当然的以为学校重金招收到了几个高分考生,于是学校的地位就上去了,教学水平就水涨船高了,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岂不是笑话?岂不是在浪费钱?
事实上在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对高分的追逐是从高考之前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分数是判断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判断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所以很自然当高考结束,分数就成了一切,所谓一考定终生,基本上就是如此,除了本来就拥有实力的名牌大学如清华等“理所当然”的在全国各省市很容易的招揽到大小状元外,其它各校也只能出台重奖高分考生的政策,这本身就是生源竞争加剧的产物。近年来,各高校的生源格局受到动摇,除了一流大学,更多的二流、三流学校开始想办法吸收一批高分学生,今年更是如浙江师大等,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不惜重金。尽管今年4月,教育部明文要求“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但高校依然青睐所谓的高考“状元”,并进行全方位的利益诱惑或游说争夺。但显而易见,那些不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多动脑筋而一昧花重金争夺高分学生的三流高校们,即使招揽来了高分学生也无助于学校水平的提升,说不定还会误人子弟。
所以当人们惊叹于一些高校不惜重金揽生的同时,会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些高校一般情况下对绝大多数考生狮子大开口的收取高额学费,应该至少属于“不差钱”的水平吧,但事实似乎又并非如此;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另据统计,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欠债约5亿元。而针对学校重金揽生的状况,有教育专家就说,花在奖励高分新生上的钱,没有用在“刀刃”上。学校更应该考虑如何发展自身的软硬件、改善提高育人质量。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但很难弥补高校各项庞大支出,因此高校的贷款额居高不下,“在尚未探索出新的资金来源方式前,如何节流是解决高校资金难题的重要一环”。因此不难看出,似乎并非高校们“不差钱”,而是并没有将心思放在如何节约并合理使用教育投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教育质量,有点误入歧途的味道。但谁又能否认这一切都是基于目前并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体制呢?就连教育部都有官员承认说:“中学通过培养出高分学生换取升学率、名牌率,借以提升学校地位;而大学则通过吸引高分学生为自己撑门面,赚声誉。分数越来越成为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重金揽生也就并不奇怪了,过多的指责其实也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利益的驱动。
作为教育者,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知道中国的“有教无类”的古训,所谓授业解惑也,高校的存在是为了让广大学子能拥有更好的读书学习环境来深造,是为了培养更多将来能为国家所用的优秀的、实用的人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却不思考如此提高教学水平、盲目用20万重金吸引优秀生源,此乃典型的“授之以鱼”的愚蠢教育方式,是与“授之以渔”的教育的目的格格不入的事,可以肯定,用重金揽生也许揽得来少数高分的求钱之生,却绝对揽不来优秀的教学质量,如此下策,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