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刘忠英团队:扬帆起航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识字教学 |
课题 |
18、小猴子下山 |
上课教师 |
雷传秋 |
上课时间 |
2017年5月11日 |
|
|
|
|
||||||
教材分析 |
《小猴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质优美。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五幅图,分别与课文的五段内容相应,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本课有12个生字需要会认,7个字需要会写,识字量较大,而利用多媒体及图、文、声、响于一体,以及充分的资源共享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体验感受,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
|||||||
教学目标 |
1、会认“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猴子下山路线。 |
|||||||
教学重点 |
认识生字,书写生字。 |
|||||||
教学难点 |
朗读课文。 |
|||||||
教学准备 |
课件,生字卡片,玉米、桃树等卡片。 |
|||||||
教学过程 |
活动名称 |
活动步骤 |
|
|||||
导入新课 |
1、猴子图片导入,图文结合认识“猴”字。 2、质疑课题:小猴子下山做什么? |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
||||||
|
活动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手指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3、 指名读课文,小老师带读长句子,教师注意正音。 |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
||||||
活动二:认识生字 1、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 2、 开火车拼读生字。 3、 巩固生字字音。 4、 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5、 分组游戏:记忆字形。 6、 认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
第一、第二学段要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
|||||||
活动三:再读课文,回文识字 1、 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2、 图文结合,说一说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哪些地方,分别做了什么。 学生分享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
|||||||
活动四: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书空。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占格后,学生自由书写。 |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
|||||||
拓展延伸 |
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结果呢? |
|
||||||
课堂小结 |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
布置作业 |
朗读课文。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1、活动一中教师对于学生朗读指导不到位,学生朗读没有得到展示。 2、活动二中识字游戏设计面窄,参与学生较少,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3、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及表扬语言过于平淡,没有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