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樊村戏台(明.省2)

2022-03-13 19:28:46
标签: 古建 旅游

        运城河津市樊村镇的中心有座明代的戏台,原为关帝庙的附属建筑,现在关帝庙已不存。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成化、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均有修茸。从樊村戏台简介中了解到,由于周边地面的不断抬高,原始戏台台面已基本与地面齐平,本戏台于2015年落架大修时,将戏台整体抬升1.5米,也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樊村戏台是第二批省保单位
落架大修前台面与地面平齐的老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清代维修的乾隆碑
樊村戏台正面(北面)
正面檐下布满了精美的雕饰应该是清代或民国年间附加上的
樊村戏台南侧

        樊村戏台,坐南朝北,建于1.5米高的砖砌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整体160余平米。单檐歇山顶,筒瓦布顶,琉璃剪边,龙形鸱吻,脊饰正中三层琉璃阁楼很是气派。舞台四角各斜出一砖墙构成前后两台面的八字影壁。舞台前后各施四根檐柱,上承大额枋,当心两平柱外移使前后的台口尽量的变宽,大额枋上承斗拱。看一下斗拱情况,北面、南面施斗拱各五朵,东西两山上施同样斗拱各三朵,再加上四个角铺作共用斗拱20朵。形式均为单下昂四铺作重拱计心造,令拱上承通檐整根替木托撩风槫。看戏台正面(北面),前檐下通施大额枋,两根较粗的立柱左右分开空出宽大台口立于额枋之下,柱顶各施绰木枋承大额。这里台口中间的两柱应为后期维护加入的。明显的看出,前檐所有雕花的部分,都应该是在清代或民国年间后添加的装饰。细看这些装饰木雕,有骑马人物、狮子滚绣球,仙鹤花卉宝塔,垂花柱等,雕工精湛,寓意丰富。再看戏台南面,除去没有附加的木雕装饰和用材略简之外,与北面相差无几。

戏台北侧檐下的木雕局部之一
 木雕局部之二
 梁架结构
 山面两丁栿上搭接系头栿承披厦

        看戏台内部梁架结构,从原始状态上看,应该是四椽栿通搭,当初内部的所有立柱都应该是没有的。现在看到的四根内柱都应该是不同时期维护时加入的。具体为,前后檐斗拱出踏头托四椽栿通搭,四椽栿上用驼墩承平梁,平梁合踏稳柱、叉手、丁华抹阂拱承脊槫。脊槫下襻间为令拱与顺脊串隔间相闪。再看两山,各施丁栿两根,丁栿外端在铺作踏头之上,里端搭在四椽栿上皮的驼墩处。丁栿之上承外端平梁兼作系头栿,上搭两山披厦,构成歇山顶的结构。

南面斗拱里转,斗拱下方为大额枋的接缝
 后檐斗拱里转情况
 山面的系头栿
内部的四根立柱应该是后来维护加进来的
前檐下的装饰及绰木枋

        总体上,这座戏台从建筑风格上看有点意思,这里涵盖了不同时期建设与维修的风格特点。一是,樊村戏台较为宽大符合明代特点。在元代由于戏曲演出的形式和规模较小,大部戏台为方形面积也较小;而到了元末明初演出规模不断加大,大部分舞台建成长方形的居多,面积也相应加大了。二是,樊村戏台虽然为明初创建,但仍然继承了元代大木作习俗,如台口上施大额枋移柱、减柱造,立柱脱离梁栿线等。三是,在清代及后期维护改造中添枝加叶和锦上添花。在正面檐下增加了大量的木雕装饰,以及在舞台内部不同时期根据载荷情况变化,又辅助加入顶梁柱等。本戏台实际上是在原基础上,通过不同时期的维护达到现在的最终效果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