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教儿童学会思考》第五章
(2011-12-22 15:25:39)
标签:
哲学教育 |
分类: 我和书 |
第五章
1、未加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申辩》,38A)
2、人们相信许多事情,但他们的信念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未加考虑地习惯性运用智力。他们的一些看法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另外一些则来自其他人,比如父母和老师。
3、学习中确实需要哲学诘问的一个原因,是智力本身并不足以通过讨论就能实现提高思考能力和扩展自我意识。善于言谈的人未必是成功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他们可能过早地做出判断、做出结论,没有时间来考虑或探求各种不同的选择。他们可能不会去更多地思考,不能学到更多。这种冲动,或者叫做过早闭合倾向,是学习差的儿童在所有方面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
4、长于思考的一个特征是探索。
5、爱因斯坦认为学习的关键是具备灵活的思维,他说;“提新问题、有新疑问,从新角度看老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步。”
6、托伦斯说创造性是“一个对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缺失要素、不和谐变得敏感的过程;一个识别困难的过程;寻找解决办法,对缺陷做出构成假说、验证假说、再次验证,或许进行修正后再次验证,直到最后验证其结果的过程”。
7、约翰.戴维斯爵士(伊丽莎白时代)
我们渴望知道每一星球的运动,
还有尼罗河“潮涨潮落”的缘由,
可是对于我们心中所怀的钟表,
我们却一时忘记了它的的精妙摆动。
我们熟知我们周围每一地域,
并且跨过热带望见南北两极,
可我们回家之时,却对自己毫无了解,
不解的还有,我们的灵魂。
8、个人的技能要素——谢菲尔德大学,1991
口头交流;
团队工作;
热情;
动机;
创新;
领导;
义务;
人际关系;
组织能力;
外语能力。
1、
学问上的无知——老师自我意识地表现出好奇和疑惑,而不是扮作一个知道“正确”答案的人。
提出问题,确定——关闭了诘问的大门,终止了对更好答案的寻求。智慧的起始就是认识到了我们对构成生活的某些中心概念的了解几乎为零。
求真,就是找出我们使用的词语和想当然认为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应当留心自己的是非题信念,因为它们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
1、需要阐明的提问 你能解释……? 你说……是什么意思? 你能给我举一个……例子? 那怎么帮助我们……? 有谁要问……? |
解释 下定义 举例 支持 诘问 |
2、寻求理由和证据的提问 为什么你那样认为……? 我们怎么会知道……? 你的理由是……? 你有……证据? 你能举出个例子/反例……? |
构成论点 假定 给出理由 给出证据 相反的例子 |
3、探索选择性观点的提问 你能用另一种方式……? 还有另一种观点……? 要是有人提出……会怎么样? 假如不同意你的意见的人说……会怎么样? 那些观点/想法的区别……是什么? |
重新阐述一个观点 思索 其他观点 给出相反论点 给出区别 |
4、验证潜在含义和结果的提问 你对你说……能进一步解释 (或我们能从你说的什么中得出……吗?) 你说的是同意风才说的……? ……的结果是什么? ……有一般性的规则吗? 你怎么能证明……是不是真的呢? |
表达隐含的意思 一致性 结果 一般性规则 求真证明 |
5、对/问题/讨论的提问 你对……有问题吗? ……是个什么样的问题? 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怎样帮助我们……? 到目前为止我们/谁能概述一下……? 我们对……的回答/解决方法更好吗? |
疑问 分析 关联 概括 下结论 |
3、
思考时间——留出时间对某个话题进行思考或默想。
思考-同伴-共享——每个人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随即与同伴讨论,然后全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
提问补充问题——帮助学生对刚刚提到的话题做进一步扩展或阐明,提出能够让儿童继续思考的问题。
不做判断——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非评价的回应。
请全组回答——鼓励全组做出反应。
概述评论——对讨论的话题做出概述评论来吸引学生听讲。
请学生指定发言者——给学生权利指定下一个发言者。
扮演不同意见者——要求学生给出相反的观点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或者让学生给出不同意见。
要求不同的回答——给出开放性提问范例,让学生考虑不同的观点。
鼓励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