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识记
1、苏轼,字子瞻,号是东坡居士。
2、苏轼于熙宁年间写诗对新法弊端进行讽谏,遭新党中的小人陷害而引发的事件是“乌台诗案”,其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是被贬黄州,之所以无愧为一代文化伟人,并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主要是由其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奠定的,苏轼前期思想的主导面是儒家思想。。
3、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学境界的诗人是苏轼,在宋代古文家中,最重视“文”的作家也是苏轼。
4、苏轼的诗歌现存的数量是二千七百余首。
5、《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
6、苏轼的文章中,涉笔成趣,独抒性灵,最能见出其个性品格的是小品文。
7、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作品是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是宋代文学发展到颠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8、苏轼由豪健清雄向平淡自然转变的标志是和陶诗。
9、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是以诗为文。
二、多选题
1、苏轼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其取得卓著成就的文学领域有(ACE)
A、诗歌 B、传奇
C、散文 D、诸宫调
E、词
2、苏轼是(ABCD)
A、宋代文学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B、宋代古文家中最重视“文”的作家
C、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D、对宋诗能别开生面起关键作用的诗人
E、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
3、苏轼诗歌的主要题材内容有(ABDE)
A、社会政治诗 B、山水景物诗
C、玄言诗 D、和陶诗
E、题画诗
4、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有(ABE)
A、“辞达”、“通脱” B、善用比喻
C、辞必己出 D、生涩奥衍
E、有诗化倾向
三、解释题
1、东坡体
“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则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横溢。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但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气主导倾向,即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2、以文为诗
这是苏轼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所谓以文为诗,即以写散文的方法来写诗,亦即诗的散文化。苏轼不仅在诗中融入散文的句式笔意和气格,而且在诗的整体上更多地吸取文章开阖变化,灵活丰富的特色。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其生动丰富的想象力、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助其以文为诗获得成功。
3、以诗为词
即用作诗的本领来作词,这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并将词题和小序发展起来,以诗人句法入词,引议论入词,在词中大量使用经、史典故。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将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使词由歌者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使词的面貌为之一变。
四、简答题
1、简述苏轼的人格特点。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政治上一生坎坷,这就形成了他独有的人格特点。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未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超物我、齐生死的虚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结果,形成了他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气节;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又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他执着人生,又善处人生,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始终在精神上保持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成就了他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人格、随缘放旷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
2、简述苏轼诗歌的创作分期。
(1)苏轼诗歌的创作分期,以贬谪黄州为界,苏轼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嘉佑、治平初入仕途,到熙宁、元丰的外任时期,是苏诗创作的前期,他怀着宏大的政治抱负,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贬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
(2)从元丰二年贬谪黄州以后,是苏诗创作的后期,也是苏诗的变化期,丰收期,主要题材是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为基调,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清旷简远、平淡自然方面转变。
3、简述苏轼以诗为词的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以诗人的句法入词,以议论入词,并在词中大量用典故,有意识突破音乐对词的约束。这种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写词的作法,促成了词体的解放,使词逐渐变成更充分表现文人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的独立的抒情体诗。而苏轼在真正沟通诗词的同时,又重视维护和保持词体声调协调、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的特色,创造了词所独有的境界。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于婉约之外,又开豪放、旷达风格,使宋词与唐诗并列而豪无愧色,以至被后人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
4、简述苏轼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小品文是苏轼散文中饶有趣味的佳品。这些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多写于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共有一千五百余篇。
从内容上说,多记述作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不拘成规,独抒性灵,多寓作者的远见卓识与至理深情,不但言之有物,而且极富主观感情色彩。
从写作上看,是信手拈来,随笔挥洒,涉笔成趣;情景事理,无所不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的真思想、真性情、真见识,体现了作者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极富情趣的心灵,是其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也是小品文中不可多得之佳作。
5、简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是对宋词发展贡献最大的作家。首先,他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局限,改变了过去以歌妓口吻作词以便于歌女演唱的传统,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纪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凡是诗文可以写的题材,均可以入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彻底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使词走上面向社会现实和真实人生的大道,走上向正统诗文发展的道路,是对词的一大解放,大大促进了词“士大夫化”的进程。
其次,苏轼“以诗为词”,以诗人的句法入词,以议论入词,并在词中大量用典故,有意识突破音乐对词的约束。这种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写词的作法,促成了词体的解放,使词逐渐变成更充分表现文人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的独立的抒情体诗。而苏轼在真正沟通诗词的同时,又重视维护和保持词体声调协调、句式参差、用韵错落的特色,创造了词所独有的境界。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于婉约之外,又开豪放、旷达风格,使宋词与唐诗并列而豪无愧色,以至被后人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
6、简述苏轼词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其词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他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
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为当世学人所崇尚;
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影响:
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以及元好问《中州集》中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
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所写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而辛弃疾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遂与苏轼并称苏辛词派。
南宋亡国之后,元、明、清各代词作,也都不同程度地受苏词影响。
五、论述题
1、试论苏轼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对苏轼来说,“以文为诗”实际上就是以才气为诗。诗的散文化,本非诗歌创作的正道,可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竟成为他矜才使气、翻新出奇的手段。
(2)苏诗的另一特色是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而多具哲理,尤其是他的七古长篇,议论与叙述紧密结合,依凭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敏捷的才思,富于理趣。
(3)苏诗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拉长,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则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横溢。
(4)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但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气主导倾向,即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5)苏轼在宋代诗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实不亚于唐代的李白、杜甫,尽管苏诗也接受李、杜和其他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诗的新园地,造就宋诗的新生命。
2、论述苏轼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
苏轼现存各体散文四千余篇,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开拓。他的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均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然其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更加引人注目。
首先,苏文“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其文多用虚拟之笔,自由地纵情挥洒,行文畅达,确有行云流水之妙;句式多变,以散句为主,杂以骈偶,排比,骈散相间,错落有致,气势奔腾,雄奇壮阔。
其次,苏文喜用比喻,多形象思维。他不仅能用比喻生动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和各种具体事物的特征,还在议论中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妙趣横生。即使是在描写难于言传的情绪、感情时,他也常采用以物喻人或以人喻物的手法,使抽象的状态或感情具体化、形象化,故其文生动活泼,姿态横生。
再次,苏文富于想象,以感情和才气为文,有明显的诗化倾向。苏文极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翻空出奇的手法,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奇思妙想,笔墨酣畅,让读者处处感受到一种真情充溢的诗情画意。
苏文的总体艺术风貌,确如他自己所云:“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既“文理自然”,又“姿态横生”;既能“求物之理”,又可“达物之妙”。其文代表了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散文发展的广阔道路。
3、论述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学养甚深,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新淡逸者有之,绮艳绝丽者有之。故其词风既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
豪放与婉约是宋词中的两大派别,就风格而论,苏词既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往往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刚健含婀娜”。
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其能为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传统“法度”,而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健的词作。豪迈刚健、杰出横放的豪放词确实是苏词一种突出的风格特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为此类词的代表作。
但苏词同样有大量的言情咏物之作,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蝶恋花·春景》等,均写得缠绵清婉、缘情绮靡。
苏词风格多姿多彩,确实具有大家风范,但豪放和婉约又是其比较突出的两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