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个药方,这是唯一能给林黛玉治病的大夫贾宝玉给开的,可这个专治林黛玉病大夫的药方,在红楼里却没有得到一个人认可。这个药方就是“……,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就是这剂红楼里人们讥讪的药方,却引来近百年喜爱《红楼梦》的人对其不厌其烦的校释。其中就我知道的几位近现代名人来说,“三百六十两不足”一句本来是贾宝玉向王夫人要的药钱数,却被吴培林用其中的“三”字和后面的“龟”字一起校为“三脚龟”,被周汝昌用其中的“六”和“龟”字校为“六脚龟”。对下一味药“龟大何首乌”有校为“龟、大何首乌”为两味药的。尤其是对最后一味药“千年松根茯苓胆”,新校本校其为两味药“千年松根,茯苓胆”。刘世德认为“茯苓胆”应该是“茯苓脂”。而吴培林认为是“茯苓胆→药名→伏神”为什么是这样,吴培林没有给出推理的过程。在这个鱼龙混杂,真真假假的红学世界里,我也来谈谈我对这个药方的校释,希望大家的批评。
对于药方的前两味药“紫河车”要头胎的,“人参”要人形带叶的,没见有分歧的意见。“三百六十两不足”是照应前文王夫人说宝玉要三百六十两太多的话。任何分解此句的校释都是妄校。我认为没有必要看这类的文字。更别说驳斥了,浪费时间精力。下面我只说“龟大何首乌”和“千年松根茯苓胆”这两味。首先“龟大何首乌”既“何首乌”要龟大的。可是龟大的是多大?有人说不好确定,所以有人就校为“龟、大何首乌”成两味药了。我以前也是认可这个校对的。但我后来发现中药典里没有一个字的药名,所以“龟”不是药名。后仔细分析“龟大”有人认为“千年龟”和现代的“宠物龟”体积差别很大,很难区别“龟大”到底是多大。我觉的这些人是在钻牛角尖了。贾宝玉的这味药“何首乌”就是要龟甲那么大的。就是要我们一般食用的乌龟那么大的。古人刻甲骨文的龟背那么大的。这不就很好确定大小了吧。一般的“何首乌”是拳头那么大小,我们食用的乌龟比拳头大吧。这就是原文要交代的意思。至于现代“宠物龟”和电视里见到的“千年龟”恐怕贾宝玉也没有见过吧。
再谈谈“千年松根茯苓胆”这味药。据《淮南子•说山》“茯苓,千岁松脂也”,按《本草纲目》“茯苓,大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有赤白两种,或云松脂变成,或云假松气而生。其有包附根而生者名‘茯神’”。葛洪《抱朴子•内篇》说:“松柏籽沦入地,千岁化为茯苓”。中华书局校注本注释说“茯苓胆或指茯神之类”。看来吴培林的说法“茯苓胆→茯神”也不是他自己创新的。来源于此可知。以上所有古人都说“茯苓”而未见说“茯苓胆”的。药典也没有“茯苓胆”这个药名。“附根而生”出现了“松根”,“千岁松脂也”出现了刘世德赞许的舒序本上的“茯苓脂”。茯苓是松脂变成(古人这么认为),这没有错,但变成了茯苓就不是松脂了,茯苓和松脂是两种物体了,所以不能叫“茯苓脂”,这也和松脂变成“琥珀”后,琥珀不能叫“琥珀脂”一个道理。
那我对“千年松根茯苓胆”的校释是怎样的呢?首先我对“茯苓胆”的“胆”是“蛋”字的音误认同。也就是“茯苓胆”应校改为“茯苓蛋”。刘世德认为说“蛋”就是“鸡蛋”的样子,外表光滑有硬壳。这实在是理解的太狭隘了。我们这里我小的时候常玩“弹玻璃球”,也叫“弹溜溜”同时也叫“弹蛋蛋”。常玩的“踢蛋蛋”或“踢蛋儿”,蛋蛋有石头做的也有铁的。农村里以前给孩子们起名字也有叫“二蛋”和“铁蛋”的。尤其是我们本地家常吃的“土豆”,这是外地叫法,我们本地就叫“山药蛋”。而且茯苓的外形也像“山药蛋”见图。http://s1/mw690/001M4wkbzy6SbDDQEcU70&690
这是网名“微品”发的照片。
我为什么认同“茯苓蛋”呢,因为这里“茯苓”还是药名没变,“蛋”是口语附加词。是对形状的一种通俗叫法,这正如“山药蛋”的“蛋”是附加词一样,“蛋”是可以去掉的。单叫“山药”也行。这就看地区和个人习惯了。“茯苓蛋”没有改变“茯苓”这个药名。“蛋”不是药名的一部分。只是贾宝玉讲话时临时加上去的口气词。但“茯苓脂”的“脂”却没有“蛋”的这个功能。“茯苓”已不是当年的“松脂”了,经过千年的变迁,“松脂”变为“茯苓”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不是形的变化,根本和“脂”不沾边了。这正如“琥珀”不能叫“琥珀脂”一样,“茯苓”不能改叫“茯苓脂”。
下面再说说“千年松根茯苓胆”里的“松根”。因为新校本认为“松根”是一味药,所以他把这句话断开成“松根”和“茯苓”两味药。尽管药典里确实有这个药名,但这样断法我认为是不对的。我们知道除列藏本和梦稿本外,其他所有的版本都是“千年松根茯苓胆”(舒序本‘胆’为‘脂’)那么列藏本和梦序本原文是怎样说的呢?“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的何首乌,千年招根的茯苓胆,……”。这里,他们缺少了“三百六十两不足”这句话。我分析这句话应该是一句评语。庚辰本等是把评语混进了正文。而列藏、梦稿本的母本是没有这句话的。我认为这很有可能。因为说的是药方,突兀出现了这么一句是评语混入的可能性很大。(这点还需大家一起讨论)另外就是其他版本里的“松根”在这两个版本里是“招根”,尽管网友“微品”十分肯定这个“招根”,并且还找了好几条认可“招根”的理由,但我觉的仍然是立脚不稳。现在是有“招根”和“松根”两种说法,那种说法对呢?因前面有“附松根而生”的说法,而且“招”是“松”的误识可能也是有的,所以“松根”的正确性要大一些。但我的认为是这两个字放在这句话里都不对。正确的字应该是“抱根”。请看图:http://s11/mw690/001M4wkbzy6SbDY9Qfgda&690
上面这个字是抱字
http://s14/mw690/001M4wkbzy6SbDZReFf3d&690
上面这个字是招字
http://s13/mw690/001M4wkbzy6SbE1tHXK0c&690
上面这个字是松字
这是三个字“抱”、“招”、“松”的行草写法。“抱”字和“招”字的字形很近,尤其是“抱”字的最后一笔如再稍稍左一点不就是一个“招”吗?而“招”字行草简直和“松”字一模一样。不看上下文很难认这个字。所以我认为列藏本和梦稿本是把“抱”误识为“招”了,而庚辰本等又把“招”误识为“松”了,而且茯苓是和松根有一定联系的,所以大家的认识是统一的。那我有什么理由认为“招”是“抱”的误认呢?因为“茯苓,抱根者名茯神”(见柳宗元《辩伏神》)“其有包附本根而生者名茯神”(见《本草纲目》)这说明“茯苓”的上等品应为“茯神”,“茯神”也叫“伏神”意为降伏病魔的神灵或神药。联想到“紫河车”上品为头胎的。“人参”上品为人形带叶的。“何首乌”上品为我们平时吃的乌龟那样大的。那么现在“茯苓”上品为千年抱根生的。也既“茯神”就理所当然了。作者所以用“千年抱根茯苓”而没有直接用“茯神”我看是为了写作艺术上的考虑。也是排比句式的要求吧。
通过以上分析,我对宝玉的药方用现代白话翻译过来应该是这样的:
紫河车要头胎的,人参要人形带叶的,何首乌要咱们吃的龟那样大的,茯苓蛋蛋要千年抱根生的,(既茯神)这就是宝玉开给林黛玉的药方。我这里没有要“三百六十两不足”因为我认同这句话是评语混进正文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列藏本和梦稿本应该是一个母本系列的,而庚辰本等应该是一个母本系列的。至于是曹雪芹原本的几代本分开的就不得而知了。
——乙未年三月十九日下午敲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