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第一领导力中心官博
第一领导力中心官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73
  • 关注人气:7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任第一年:站着说话也“腰疼”

(2011-04-12 08:50:21)
标签:

接班

管理

上任第一年

旁观者

当事人

执行

建议

财经

《接班:中国企业管理新势力登场》系列文章专稿之十六:

 

上任第一年:站着说话也“腰疼”  

http://s10/middle/60f144b7ga0a82bc8e329&690



都说旁观者清,但问题是,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身在其中的酸甜苦辣。所以,管理中,当有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向你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并不一定需要你全盘接纳,因为“看得清”和“做得到”是两码事,在很多情况下,“看得清”得出的结论和方法,未必适合“做得到”的现实情况,如同理想总会很难照进现实一般。

 

这并不是说不在乎“旁观者”的金玉良言。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传统和文化下,接纳别人的意见被视为一种美德,而不接受意见则被等同于“封闭与自负”,于是很多人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哪怕心里认为别人的意见不切实际,也迫于传统的压力做做样子,而且还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一下,以视自己开放和重视,至于效果如何就没人在意了。

 http://s7/middle/60f144b7ga0a82d2b4a56&690

企业内外都有不同类型的“旁观者”,外部的旁观者还有情可原,毕竟与公司内部的你无利害关系,他的意见和建议至少算的上中肯。最要命的是内部的旁观者:本来就是内部的同事,无论岗位分工不同与否,至少在公司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个时候企业不需要作为“旁观者清”的评论与建议,更需要实际操作层面的应用和落地,试想一下,如果全公司有为数众多的“旁观者清”,到底是企业的幸事,还是企业的灾难?至少,那种“当事人心态”的人会少了很多。

 

所以,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原来形容建议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句话,如今要改为“站着说话也腰疼”。只有建议者体会到当事人“腰疼”的感觉,那样的建议和意见才会更有操作性,更切合实际,更节省时间和试错成本。

 

回到接班人的问题。上任第一年,接班人面临的问题才刚刚开始,这个时候,二代企业家最大的感受是:怎么和原来想象的不一样?原来设想的宏伟蓝图,如今连影子都看不到;原来设想的市场战略,如今还是漂在天上无法落地。

 

就在他被管理的压力笼罩的时候,一些内部的“好心者”开始不断的提建议了:公司某位老资格的创业元老告诉他,战略上你应该这么做;公司某位中层管理者告诉他,营销上你应该这么做;公司某位基层员工告诉他,激励上你应该这么做。开始的时候,他还能应付的来,后来发现“好心者”原来越多,而且每个人都向他重复“旁观者清”的真理,每一次他都会极度认真的按照建议去做,但后来他变得疲于应付,再后来就发现很多意见无法操作,再后来发现那些提建议的人,总会三天两头的有新建议冒出来,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执行人,而那些建议者则成为真正的“甩手掌柜”。

 

如何破解企业内部的这些“建议困境”?方法是,让旁观者变成当事人,让旁观者成为执行人,让旁观者“站着说话也腰疼”。

 http://s1/middle/60f144b7ga0a82e7c86f0&690

方法一:让旁观者变成当事人。世界上诸多最伟大的哲学家告诉我们,最愚蠢的人看别人,都是专家,最聪明的人看自己,都是“色盲”。所以,当公司内部的“旁观者”再提建议的时候,有两个方法可以转化他的角度:要么提本岗位的意见和建议,要么请他到所提意见的部门和岗位去实际操作。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只有当“旁观者”成为“当事人”的时候,他才会从现实角度去考虑问题,才会有真正的“责任”在肩上,而如果没有责任,空口白话就意味着“说话不用负责”,也就等同于“所提建议不用负责”,而企业不需要“不负责的建议”,这种转化也会让企业养成“专注于本岗位”的文化,减少很多人“花心”的机会(自己的岗位都做不好,天天评价其他岗位的优劣),减少“你建议我建议大家都建议”的“无效空谈”频次。

 http://s13/middle/60f144b7ga0a83528094c&690

方法二:让旁观者成为执行人。不能指望所有的建议,都让“建议者”到所提建议的部门去操作一遍。而建议之中,有很多都是通用的内容,比如,市场部某位同事建议生产部提高效率,那么市场部本身是如何提高效率的,如果没有的话,能否市场部自己先提升一下效率,总结出方法来让生产部学习?比如,中层经常给高层提议要调整战略,那么能否请这位中层先谈一下,他如何在部门调整战略,可不可以现在部门内实施一下部门战略调整,然后再分享经验推广到全公司?

 

我们欢迎那些经过实战经验得出的建议,至少我们可以有参照标准,但对于那些“不置可否”的建议,至少需要建议者在操作层面的一些经验,这既可以验证建议者所提建议的成熟性,又可以让建议者在执行层面深入下去,为公司获得经验的累计。

 http://s3/middle/60f144b7ga0a836742b62&690

方法三:让旁观者“站着说话也腰疼”。本来站着说话,很难体会到坐着的人是如何“腰疼”的,但有没有方法可以让站着说话的人也有“腰疼”的感受?

 

比如,某人给你提了关于某部门改进的建议,这个时候,如果让这位建议者在建议之后,到这个部门做一下非正式调研,至少拿到一些事实和数据,一周之后再就当时提出的建议做讨论,这是不是会让建议更落地一些?而且,也会让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建议,最短时间内产生效力。

 

“旁观者清”的文化在很多公司里存在,这也是公司管理效能提升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如果完全拒绝建议,那么公司依然会陷入封闭与保守的文化之中;如果完全接纳建议,那么公司会陷入到盲动和乱动的行为之中。把旁观者转化为当事人,把旁观者转化为执行人,把旁观者“站着说话也腰疼”,用这三点来改进公司的“建议”文化和效率,这也是接班人急需改变的问题之一。

 

 

(未完,待续)

第一领导力中心·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转载、发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我们

更多精彩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leadership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