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联想柳传志杨元庆业务模式渠道财经 |
“夺冠之路:联想能否成为全球PC冠军”系列之五:
联想渠道“诸神之战”:柳杨玩的不是模式,是利益!
当全球消费者的目光都集中在联想2010年祭出的“移动互联”新战略的时候,再加上联想回购移动业务,业界的普遍猜测是,2010年的联想必将借助移动互联的平台,实施消费化战略的系统延伸,进而实现对下游产业链的集群整合。
这话当然不错。从SONY到三星再到苹果,似乎所有的电子类巨头最终的归属都是消费化战略,尤其是对全球消费者对iphone近乎宗教式的品牌追随,更是成就了“寄生”在其之上过万个应用程序的商业交易,依托iTunes+ipod的双平台,数万个应用程序大多在99美分到9.99美元区间被用户“毫无察觉+心甘情愿”的购买,尤其产生的现金流,就连腾讯、阿里巴巴这等“现金流优等生”也望尘莫及,更别提还在靠pc硬件产品赚“血汗钱”的联想了。
眼红的结果自然是“扯虎皮,拉大旗”。这话丝毫没有讽刺联想的意思,当竞争对手都已经将消费化旗帜高高擎起的时候,联想推出“移动互联”也是顺势而为,否则来自消费者的压力,也会置联想于尴尬难忍的境地,或许这也可以称之为联想“消费化”战略的困境,但做总比不做好的底线却是各方的共识。
http://s11/middle/60f144b7g862ada4a53aa&690
然而,如果我们将此作为联想2010年战略的关键词,未免有些词不达意,消费化战略无论指向何方,都必须通过业务模式实现落地,也就是消费化战略的实施平台,这才是联想2010年新战略的关键所在。沿着这个脉络去找寻的时候,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一直被联想所推崇的“双业务模式”(以渠道为核心的交易型业务——简称T业务,和以大客户为对象的关系型业务——简称R业务)才是消费化战略的核心,也是联想消费化战略转型的关键。
联想T模式:让渡利益,销售外包,让渠道商为联想品牌“造血”
根据联想自身的定义,所谓交易型客户模式包括经销商、专卖店、零售、电话直接销售等,交易型客户注重潮流、时尚和个性化。而联想的T模式则应该算是联想的“看家功夫”:联想在20多年的创业过程中,建立了很多的零售终端店面,并通过独立风格的策略使分销商能给终端店面有力的支撑(培训、业务、管理等),形成了联想渠道体系的根基。
从历史上看,1994年是联想渠道的标志性一年。在这一年,联想开始转变“与代理商争单子、每年返一次款”的竞争策略(那一年,联想在代理商中的信誉变成负数),转而放弃“直销”,采用代理制度,并一季度给代理一次返款,那个时候,杨元庆一度在全国亲自谈代理。联想“放低身价”的转变有了效果,这一年年底,联想的PC销量由前一年的2.5万台上升到4.2万台,同比增长70%,于是1994年也就成为联想渠道的正式发端元年。
此后,联想设立分销商制度,变一层渠道为两层,将代理商纳入培训体系、销售体系、服务体系、分配体系和信息化体系,实现了联想与代理商伙伴的一体化建设,为此联想还成立大联想顾问委员会,将渠道纳入联想的决策体系。在当年还没有“360度决策”这样的新词,但毫无疑问,联想走到了前面。
在1997年联想渠道圈地运动完成以后,联想开始将渠道商从由PC销售转向解决方案的服务商,着重提高渠道商的管理水平,通过渠道培训、规范化管理、知识转移、管理监控、构筑业务支持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帮助近500家联想核心渠道建成面向客户方案服务需求的营销服务中心,打造“大联想”标准化方案服务体系,5年之后也就是2002年,联想在中国pc市场的占有率首次突破30%,龙头老大地位由此确立。
2006年之后,联想一直将代理商的向合作伙伴转型,重点围绕市场渗透、新产品推广、客户满意度等延伸合作,代理商也从联想的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一直到2008年,联想的渠道战略正式确定为交易型T模式,在产品开发上以终端客户的需求为主,将渠道合作伙伴的建议变为实际的产品功能和研发,比如联想推出的天骄、锋行和家悦三个系列,其中天骄定位于个人消费者中的高端用户,主打娱乐牌;锋行定位在游戏玩家和发烧友方面,主打游戏牌;而家悦则聚焦于个人消费者中的中低端市场上,主打教育牌。
第一领导力中心在研究中发现,联想20年的渠道合作之路,实质上是开放平台与品牌,与全国的代理商“先占山圈地、再系统支持、后规范扩张”,最后实现了全国代理商为联想“造血”的作用,实质还是利益分配。如果没有这种销售外包,很难想象联想如何实现扩张式增长,而2009年联想之所以能扭亏为盈,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不亮东方亮”:当欧洲关系型R模式遇到苦难的时候,联想加大了交易型T模式的分量,ideapad系列产品的推出,也秉承了这一理念,成为全国pc市场不多见的赢利明星。
联想R模式:在大客户市场复制 T模式,逻辑上行得通,但前提有问题
第一领导力中心在研究联想的R模式时发现,R模式实际上是联想试图将T模式复制到大客户营销中去,而最初的大客户营销目标,联想把眼睛盯在了政府与垄断性行业身上。
在最初的那些年,联想凭借“中国pc第一品牌”的招牌,在政府及垄断性行业采购中屡获大单,而那个时候这些单位对于pc的概念还仅仅是日常办公,公开招标的方式又将成本放在第一位,而价格占优的联想则获得了先机,所以那个时候进入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等,大多会看到“legend”的标志,联想一度成为那个时候“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同义词。
http://s2/middle/60f144b7g862adf8476d1&690
2005年,联想成立了单独建制的大客户部,其成立的初衷是:从产品研发、营销、销售、供应运作以及售后服务五大环节上全方位服务好大中客户,并以“客户为中心”来设定各个环节。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金融、电信、能源和交通等国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客户,制造业和医疗等工商业客户,以及政府、教育等联想传统的优势客户,联想大客户部在2006年曾经喊出销售额过百亿的目标,也说明这一市场的高速成长型。
而就在联想大客户中心加速增长的时候,客户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除了价格之外,PC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服务及时性、整体解决方案的便利性以及综合使用成本等,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新采购标准,尤其是金融、电信、教育等垄断行业,DELL、惠普等竞争对手的强劲渗透,也瓜分了联想不小的蛋糕,尤其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将欧美大客户的需求急剧缩减,R型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联想在2010年推出的移动互联战略,从某种层面而言,也为R型业务突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保障,否则R型业务又将演变成一场低端的准价格竞争。
第一领导力中心认为,联想在大客户营销中复制T模式,理论和逻辑上行的通,但前提却不成立,很简单,大客户的采购首先是基于尽可能压缩成本,而T模式中的核心标准——“让渡利益”就变得异常艰难,联想也就不可能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唯一的可能是,在针对大客户的产品销售中,将综合使用成本最低、终身服务锁定、系统服务与升级等作为核心竞争条件,以“大客户pc管家”的身份,围绕大客户使用过程中最为担心的安全性、稳定性、便利性等提供最佳服务,这才是R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各大商场使用的IBM 收银机系统不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吗?
(未完,待续)
第一领导力中心·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转载、发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