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吃那喝《生活碎语》
文·图//suiyvezhengrong岁月峥嵘(原创)
【岁月杂志】
那天生日,国际饭店法兰西雅间灯火辉煌,一碗鲍鱼燕窝海参汤,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碗鲍鱼燕窝海参汤,是祝福我64岁生日,术后四周年,大女儿专门为我点的一道高汤。不品它的营养价值,不论它的真材实料,不评它的刀工烹饪,不说它的价位高低,活了多半辈子了,俺是第一次看到,过去皇帝吃的家常便饭。
不怕笑话,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头一遭开心开眼。雕花清瓷汤碗,里面盛着不满也不多的珍品,透彻、明亮、水灵,散发着淡淡的海味奶香。
喝一口尝尝,不如鸡蛋汤滑溜,不比肉丝汤味美,不像榨菜汤酸辣。这么老贵的东西,我硬是没有吃出它的特殊滋味来。
这碗鲍鱼燕窝海参汤,倒是勾起一碗萝卜汤,我往事的回想。
那年生日,也有一碗汤,一碗萝卜汤,母亲先为我盛的一碗萝卜汤。热热的、香香的、甜甜的,至今记忆犹新。
适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粮食短少,物资紧缺,我们和大家一样,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景里糊口度日。
春天,我和伙伴们上树采榆钱、摘槐花,杨树叶、柳树叶都是疯抢的宝贝。夏天,跑到地里挖苦麻菜、马齿菜,能找到山蒜、野韭菜,欢喜的了不得。秋天,加入到田野里拣粮食的行列,一粒黄豆、一穗玉米、一块红薯,就像拾到了碎银子金疙瘩。
冬天,全家人只有守着大锅,喝稀粥了。橡子面、玉米秸面、地瓜面,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是肚皮囊中之物。一天到晚,总想着吃。
油少肉少副食少,肚子没有底,稀粥灌肠,越撑越能装。那时的人们,个个大肚细脖小脑壳,皮包骨头青黄脸,人人活像东亚病夫。正长身体的我,连饭都吃不饱,还有什么营养,发育不好,个头没有蹿起来。
虽然凭粮食本购口粮,每月吃不到头,粮食口袋就一干二净了。饿得不行,天一黑早早的睡觉,钻进被窝做美食美梦。咕噜咕噜的肚子叫唤不停,心想哪年哪月,能吃上精米精面的饭食呢?
最难吃的是谷糠窝窝头,一连几天解不下大便。把人憋的死去活来,强忍着,硬撑着。好心人说:“喝香油管事,吃蜂蜜也行。”哪有钱去买,又去哪里买?“萝卜顺气开胃润肠”老人们说。
那年,我过生日。母亲花了两元钱,买了一个红萝卜,父亲每月工资50多元,养活六口人家,两元钱一个萝卜,那可是奢侈品啊!一个萝卜,一锅汤。母亲先给我盛了一碗,一大碗稠的萝卜丝多的萝卜汤。我美滋滋的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一碗萝卜汤,是救命汤,是治病汤,是解馋汤。
终身难忘,那一碗萝卜汤。
低指标、瓜菜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眼下这日子,谁还为吃喝犯愁呢?一件小事,为时代巨变作证!
退休后,我的晚年生活,宛如那煮沸的小肥羊,火辣辣的烫,浓油油的香。
那天生日,国际饭店法兰西雅间灯火辉煌,一碗鲍鱼燕窝海参汤,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喝一口鲍鱼燕窝海参汤,远不如那有滋有味的一碗萝卜汤。
2011.10.12 撰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