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广袤三里
广袤三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10
  • 关注人气: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邮初县新探

(2022-03-15 20:52:43)

高邮初县新探

内容摘要:高邮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书·地理志》载为汉县。本文论证高邮为汉初荆王国五十三县之一,东阳郡十八县之一,当为秦县。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秦灭楚置高邮亭;二十六年实行郡县制,即立高邮县。

关键词:东阳郡  秦县  高邮亭  高邮县

高邮为世界遗产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文明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之龙虬文化,同样地,其建置史也很悠久。关于高邮的建置史,或者说是初县时间,史志可谓凿凿有据。《汉志》:广陵国,“县四:广陵、江都、高邮、平安”。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明清两代《扬州府志》与《高邮州志》,亦持此论。

1990年版《高邮县志》大事记:“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灭楚,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并给出了高邮设县的具体时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设高邮县,属广陵国。”

笔者愚钝,诚不敢苟同。兹作探讨于次。

一、东阳郡秦县之估计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高邮多为广陵之属邑。

《史记·荆燕世家》:“汉六年(前201)春,会诸侯于陈,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

《汉书·高帝纪》:“春正月,……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以砀郡、薛郡、郯郡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

荆、楚两王国,系分析韩信楚国而来,包含高邮在内的广陵地区,隶于刘贾荆王国。荆国原属项羽封地,楚汉战争四年,其地方行政并无建树。纵观项羽及十八诸侯,除了刘邦以外,皆只占地为王而已,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打算。因此在楚汉之际,是不可能重新疆理旧秦版图的。《汉志》云:“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可见,西汉初年设置的郡县,基本沿袭秦朝时期。

在郡县体制下,县为中央政府的基层政区,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就是以人口多少为划分标准,目的在于“牧民”,管理好人民的生产,征收赋税。秦末至汉初,征战八年,“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谭其骧先生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一文中说:“在绘制这幅图以前的汉初三十余年间,承秦末战争之余,户口耗减。一般说来,增置县治是不大可能的。”在反秦斗争中,东阳郡是极为重要的发动地,继之以楚汉战争,人口的耗损不在其少。因此,谭先生的这个结论,同样切合于东阳郡的实际。

由此观之,上述两文对照,五十三县与五十二县,虽有一数之讹,但均应视之为秦县。故而,厘清其具体名属与地望,有助于判断高邮的初县时间。

鄣郡为《汉志》丹阳郡原名,《汉志》上,“丹阳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更名丹阳。”《汉志》丹阳郡领县十七,其濒庐江附近宣城、泾县、春谷、陵阳四县本为庐江郡地。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割畀鄣郡,鄣郡遂而改名丹阳。又,鄣郡十三县之中的丹阳,武帝元封二年封江都易王子敢,《汉表》在无湖,可能析自无湖。若然,则鄣郡汉初为十二县。

吴郡当以郡治吴得名,即《汉志》会稽郡前身。《汉志》上,“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景帝四年属江都。……县二十六。”汉初,“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汉志》会稽郡之回浦汉初为东瓯地,冶为闽越地,其时并不属吴郡。又,《汉书·功臣表第五》,无锡侯多军,“以东粤将军,汉兵至,弃军降。侯,千户。元封元年封。”无锡县可能至此方才析置。故而,吴郡汉初县数应为二十三或二十四个。

因此,荆国三郡五十三县(或五十二),鄣郡与吴郡合有县数三十五或三十六个,则东阳郡合有县数十七或十八个。

东阳郡,周振鹤先生认为是汉高祖所置,笔者亦以为然。《汉志》:“临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谭其骧先生《长水集》:“临淮,汉武析沛、东阳二郡置,其在淮北者,故沛地也,秦当属泗水。”丹阳、会稽二郡皆在江南,则东阳郡必在江、海与淮东之间,即相当于《汉志》记载的广陵国与临淮郡的淮东部分。

《汉志》临淮郡领县二十九,地望可考者二十。淮东者十二,海陵,盐渎,舆,射阳,赘其,高山,富陵,淮陵,淮阴,东阳,盱眙,堂。淮西者八,徐,取虑,厹犹,淮浦,下相,僮,睢陵,高平。不可考者九,但其中四县知其大体方位。昌阳,乃泗水王子侯国,在淮西;广平、兰阳、襄平三县为广陵王子侯国,当在淮东。不知方位者五,开陵,侯国,建成及成娩国并武帝封。西平与乐陵,侯国,宣帝封。此三县为恩泽功臣侯国,户数不多,乃析他县所置,汉初尚未出现。故不论其在淮东还是淮西,均可不计入东阳郡内。开阳、播旌两县无法确定其方位,假设其中有一县在淮东。

如此,则汉初东阳郡领十二县,三个侯国,加之可能的一县,还有广陵国四县,计二十个县。

临淮所属之广陵王子三侯国,汉初不知是一县或一乡之地,若为一乡,则东阳郡只有十七县。又自秦封泥得知有新东阳县,而《汉志》失载。则汉初之东阳郡,实有县数应为十八个。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止雨第七十五:“二十一年八月庚申朔,丙午,江都相仲舒,告内史中尉: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止雨之礼,废阴起阳。书十七县,八十离乡。”刘非为景帝爱子,吴楚七国之乱后,凡王国皆一郡之地,惟江都国领有东阳与鄣郡。此十七县当为江都国本郡,颇合东阳郡之总县数。其一县之出入,似为新东阳县之省并。而省并时间,当不迟于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亦即刘非江都国设置以前。

高邮名列汉初荆国五十三县之中,东阳郡十八县之中,当为秦县。

二、东阳郡秦县之考证

前文所列,东阳郡汉初之县乃是对于秦县的继承。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仅仅是一种估计和推论。尚须利用秦代各种考古、文物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论证,对于区内的秦县加以确认,并坐实其地望。东阳郡汉初十八县,文献确证的秦县为五个。

东阳,《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秦末时,“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聚得二万人,可知秦东阳为一大县。考古证实,秦东阳县故址位于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乡。

盱眙,《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与怀王都盱台。”秦盱眙县故址,在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

淮阴,《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二:“淮阴城,府西北四十里,秦县,汉仍为淮阴县,韩信以楚王改封淮阴侯,是也。”

广陵,《史记·六国年表》:“楚怀王十年,城广陵。”《史记·项羽本纪》:“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扬州蜀冈古城就是古广陵城遗址。1970年代,高邮天山汉墓发掘,证实墓主即广陵王刘胥。后迁址蜀冈建汉陵苑保护,就在广陵故城之上。

堂邑,《史记·刺客列传》,“专诸者,吴堂邑人也。”《史记·高祖功臣年表》有堂邑侯陈婴。《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六合县本楚堂邑,春秋时伍尚为堂邑大夫,即此地。秦灭楚,以堂邑为县。”秦堂邑县治及领地今在江苏省六合县北,或兼有安徽省天长县部分。

上世纪末,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亦即秦都咸阳渭南宫区之一部)内相家巷南地,出土了大批秦封泥,这是事关秦政治、职官、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在这批秦封泥之中,目前见有涉及东阳郡秦县的内容有五处。

堂邑,秦封泥有“堂邑丞印”,与文献记载相合。

海陵,秦封泥有“晦陵丞印”,晦通海,晦陵即海陵。《汉志》临淮郡,“海陵,有江海会祠,莽曰亭间。”清人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上):海陵,“战国楚地海阳,见《楚策》吴注。”如依其说,海陵初名海阳,秦汉时始改名海陵。嘉靖《惟扬志》卷二,建革志,“元狩始为海陵县,属临淮郡。”《扬州市志》建置沿革表:泰州市,“元狩六年,置海陵县,属临淮郡。”《汉志》,“临淮郡,元狩六年置。”《扬州市志》将海陵的建县时间,等同于临淮郡的设置时间,显然是不成立的。

新东阳,秦封泥有“新东阳丞”。1976年,阜阳县拣选到传世战国楚系官玺印“新东阳邑大夫鉨”,说明新东阳置县较早,战国时期楚国即已设县,秦或沿袭之。《汉志》临淮郡领县东阳县,秦末陈婴曾为故东阳令史。新东阳之谓,应是相对于东阳而言,当位于淮东,其具体地望待考。

赘其,秦封泥有“赘其丞印”。《汉志》临淮郡有赘其县,秦赘其故址在今盱眙县西南。

播旌,秦封泥有“潘旌丞印。”古无清唇音, “潘”即“播”。《汉志》临淮郡属县播旌,“莽曰著信”。播旌,为地望无考县。

葛剑雄先生认为,“秦县的数量估计在七八百至千余之间,约相当于西汉县数的三分之二至六分之五。”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两者相加,东阳郡境内目前可以确证的秦县不过八到九个。这个数字,与东阳郡的实有县数相比,尚不及其一半。汉承秦制,在置县方面不应相差太大。而出土文物对于这些秦县的发现与确认,也证实了人们对于秦县数量的推测。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时期图组编例”叙述标示秦县的原则为:“图中画出的县,一部分是见于唐宋以前史籍中的‘秦置’县;一部分是见于战国时记载而在西汉时尚存在的县;此外,凡见于秦灭六国至西汉统一以前的地名西汉时是县的,也作为秦县画出。”这三条确认秦县的原则,至今仍然适用。但是,严苛的标准,客观上也漏录了相当一部分秦县。

在东阳郡,射阳为明确的汉初县。《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六年正月丙午,侯项缠元年。赐姓刘氏。”侯功:“后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隙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项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三年,侯缠卒。嗣子雎有罪,国除。”《索隐》:“县名,属临淮。射,一作贳。”《汉志》:“射阳,莽曰监淮亭。”应劭注:“在射水之阳。”西汉高祖六年,刘邦在战胜项羽、统一中国后,分封王侯,“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还封了项氏三人为侯,项伯(项缠)即其中之一,被封为射阳侯,置射阳侯国

《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四,楚州,“《汉书·地理志》云:射阳属临淮郡,在徐州之部。《续汉书·郡国志》云:射阳属广陵郡、下邳国。自魏至西晋,俱为临淮、广陵二郡地。”“《宋书·郡国志》并《山川记》云:安帝义熙元年(405)省射阳县,分广陵之盐城地立山阳、东城、左乡三县,为山阳郡,属南徐州。”射阳县,在历史上从秦汉至东晋末,存在了六百余年,就此划上了句号。今日宝应县之射阳湖镇,乃是古射阳县故址。

2013年,笔者曾专程走访兴化沙沟镇。当地河道清淤,偶得一花岗石质石俑,闲卧于大士禅林院墙内侧角落。长尺余,其上镌有隶文射阳侯,沙沟亦古射阳国地也,足可见其实。

王辉《秦文字集证》,“建陵丞印”条,引《汉书·高后纪》指出,“汉初侯国地名多因秦县。”以高祖十八功臣为例,得封邑者十七。其中,文献记载秦县者七,考古证实秦县者五。《汉志》载为汉县者四。缺载一,信武肃侯靳歙。信武,《索隐》:“《地理志》无信武县,当是后废故也。”信武当为秦县,而入汉后省并者。项伯虽不在十八功臣之列,但鸿门宴于刘邦有生活之功。在高祖功臣一百四十多人中,项伯在《史记》功臣表中列第十四位,《汉书》功臣表列第十二位,不可谓不显者。就本区域而言,汉初东阳郡境内所封者,淮阴侯韩信,东阳侯张相如,堂邑侯陈婴,其邑皆取自于旧秦县名。项伯之获封射阳侯,射阳固当秦县也。

周振鹤先生在《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一文中说:“张家山274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简之《秩律》中所列的百余县名,却为我们说明了汉初相当大范围内的县级政区的分布情况,让我们知道这些县大多是承秦而来,而且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就东阳郡来看,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所得确证之秦县,远不及周先生的概论之数。这些《汉志》未明载而隐匿之秦县,高邮亦当是其中之一。

三、高邮秦县之推测

《太平寰宇记》卷一三〇,“邮县,本汉旧县,是秦之高邮亭,因以立名。”《舆地纪胜》卷四十三,县沿革,“高邮县,倚郭。《元和郡县志》云,是秦之高邮亭。”

《资治通鉴》卷七,始皇二十四年,“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邮地归秦。次年,“王翦悉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高邮县志》,邮地“筑高台,置邮亭”,亦系于是年。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二,亭,“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风俗通》曰:‘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以今度之,盖必有居舍,如今之公署。”秦人无论是下江南平百越之地,还是巩固与治理新征服地区,皆仰赖于发达的交通与通讯体系。适逢对楚统一战争之关键时期,高邮位于江淮之间,“置邮传命”,恰恰是一个合适不二的点位。

秦代,东阳境内可以窥测之交通线有三。一是沿海地区的并海道,自广陵至海陵,经盐渎,至琅邪。在今苏北滨海地区,大致循范公堤一线。始皇三十七年,第五次出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即取此道。二是邗沟故道。《水经注·淮水》:“中渎水(即邗沟)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至樊梁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二湖,西北出夹邪,乃至山阳矣。”三是自广陵经高邮、平安至末口再至淮阴,大体取今运河一线陆路。在地图上,高邮至射阳直线距离六十千米,射阳至末口(淮安楚州区)直线距离五十千米,向东北方向绕了一个大大的弯子。《水经注》引蒋济《三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登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者也。”所谓“水陆异路”,陆路即是此线。因此,无论是取水路循邗沟故道,还是经陆路,高邮皆是江淮交通孔道上的必经之地。

现在看区内相关的地名,皆与本土地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广陵、海陵与地形有关;淮阴、射阳、海陵(海阳)与水文有关。唯高邮与平安两地无实质的地域意义。特别是高邮,乃是一个功能性或职能性的名字,足可见其地理区位的重要与特殊。甚至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高邮这种独特的区位,仍时有显现。1990年代初,笔者带学生到城区东侧之县气象站参观考察。某王姓高工曾介绍,高邮气象站为全国四百个基本站之一,其气象气候数据是要参与国际交流的。

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统一中国,从廷尉李斯之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长水集》:“其后壤地虽拓,军机倥偬,未遑建置;始皇既并天下,始依山川形便,更加区画。”《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又《汉志》代郡班氏县班固自注:“秦地图书班氏。”可知秦时丞相、御史掌管律令图书,规划地域,必按地图而定,并非漫漫然为因革也。因此,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必因高邮亭而高邮县,实乃老马轻车、水到渠成之事。

自从邗沟掘通之后,广陵无疑是江淮之间的中心城市。笔者在地图上作了测量,以广陵故城之汉陵苑为基点,南部沿江东西一线,堂邑至舆直线距离约三十五千米,舆至广陵二十六千米,广陵至海陵四十六千米;中部东西一线,平安至射阳三十六千米,射阳至盐渎五十千米。南北取今天大运河南北一线,广陵至高邮四十千米,高邮至平安四十二千米,平安至末口四十六千米;末口至淮阴故城(今马头镇)二十千米。《日知录》卷三十二,里,“今之六十二里,遂当古之百里。”这些城市构成了大约相隔百里的网络状格局,符合百里为县的设县原则。这种极具理想化的空间分布态势,应视为精心规划与布局的结果。而实施这项工作的,当是一统天下后推行郡县时,秦国的丞相和御史们。《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荀悦注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掌图籍秘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称,“丞相(隗)状、(王)绾”,则二人必预其事。这个时间,当是始皇二十四年高邮亭设置之后,肇始于郡县制全面推行的始皇二十六年。

事实上,在本区南线,堂邑、广陵、海陵,皆为秦县,北线淮阴为秦县,中部射阳亦可基本确定为秦县。高邮与平安连接其间,断不至于被隗、王辈所疏漏,以致于留下地域建置的空白,故亦当为秦县。

《高邮县志》将高邮设县定在了汉武帝元狩五年,固不知其所本。但无论如何,以秦县而为汉县,那是迟了整整一个世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舍陈中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