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放映室#137电影过年之天下江湖·悟篇
(2018-06-06 11:35:27)分类: 影视 |
“频生踯躅成梦幻,几度驰驱付尘烟”,人生不过百年,总是会走向一个终点,就像任何的故事都会有它的结局一样。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全都会有各自的归宿。可是终点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吗?莫非我们只能在一切荣耀与苦难同时灰飞烟灭的那一刹那,接受人生最最深切的悲凉,我们必须承认,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能够帮助人类逃避掉部分的苦难,但难道它就是人生的真谛?也许真谛原本就不存在,存在的只是那些各自独立呈现的人生归宿,存在的只是我们各自的愿望吧!
谁不想在归宿到来时,了解自己这一生所为为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悟!当然,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归宿,也有不同的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目的无非都是要得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可是这个悟讲出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又是何其艰难。因而我们才会去看那些跌宕起伏的江湖故事,并在其中投射自己的悲喜。在大部分江湖故事当中,结局并非意味结束。此时的结束,也许正是另一个人生旅程的开始。我们这些看客跟随着电影中那些历经坎坷的主人公,一同走向江湖故事的结局,同时也是在,走向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在对于无尽的结局的回味中,我们会不会寻找到那个终未能了悟的悟呢?
影片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是个苦命的孩子,他的父亲张翠山是武当真人张三丰的爱徒,母亲殷素素是魔教护法天王的女儿,江湖上自古有所谓的"正邪誓不两立"的规则,使这两个人物走到一起必然为世事所不容,为了保守欠下无数江湖血债的义兄"金毛狮王"谢逊的下落,张翠山和殷素素双双毙命于武当山。
绝境在一开始就伴随着张无忌,父母双亡,自己更是身中"玄冥神掌"的剧毒,一个小小身躯承担了无尽的苦难。所幸有师祖张三丰的庇护,张无忌才得以长大成人。但一个江湖故事中的主人公不可能在经历一场苦难之后就从此一帆风顺,张无忌身为正派高手和魔教妖女的后代,必然要为他的父母双亲继续承担世事的偏见。同门师弟宋青书和峨嵋女弟子周芷若因为嫉妒张三丰宠爱张无忌而设下了一个歹毒的圈套。
被逼上悬崖的张无忌面临着人生最为严重的挑战,影片依靠层层的铺垫终于将这个年轻的江湖人物逼上了万劫不复的绝境。站在悬崖边上的张无忌如同命运之神手上的一枚铜板,他被无情地抛向空中,落人深渊。
这部由王晶导演的电影改编自金庸的同名武侠小说,是"射雕三步曲"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总是被称为"成人童话",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显然是因为武侠小说大部分内容是凭空捏造、子虚乌有,它依赖虚构一些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可问题的关键是,读者为何会沉浸在这些虚构的内容之中?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历经凶险的江湖之旅、无数次面临死亡的绝境,这一切和我们日常那平静的、波澜不惊的生活究竟在何处产生了共鸣?
让我们回到这部影片戏剧冲突最为强烈的这一刻,假定我们在剧院中观影时银幕上的图像突然静止,影片毫无理由地定在张无忌即将跳下悬崖的那一格上。让我们从眼花缭乱的视听震撼中逃脱,单纯地去看这样一张睑孔,没有了故事,没有了行动,他还是张无忌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个人又究竟是谁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张无忌的扮演者李连杰。这样说当然没错,可是你真的会去影院中看李连杰的一幅静止的照片吗?让我们将这一格画面放大、放大,尽可能地放大。当画面彻底模糊不清时,你看到了什么?你是不是感到厌烦、困惑、不知所措,甚至你已经感到愤怒并准备离开,可是在离开之前请再想一想究竟看到什么。有没有看到你自己呢?在厌倦之后,你从虚构的故事重新回到了现实之中。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绝境,但无常的生活会给每一个人都带来痛苦。这种痛苦或许没有江湖故事中的张无忌那么轰轰烈烈,但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因而我们才会在看电影时对一个虚构的人物投注情感。但这样的电影故事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够通过人物带领观众一起逃离那个绝境。张无忌跳下悬崖之后并没有死,他被山崖上的树枝阻挡落入一个山洞之中。这里有一个世外高人,他教会了张无忌天下无敌的武功,张无忌也因此摆脱了自己那多舛的命运,成为了江湖上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电影故事依靠巧合在绝境中铺就了一条坦途。对于张无忌而言,当年的绝境正是坦途的开始。
不过作为一部标准的"王晶式"的武侠片,《倚天屠龙记》绝无任何探讨人生终极意义的目的。它是一部俗到令人无话可说的商业电影。所有人物命运的转折全部依赖各种各样的巧合,张无忌看似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实则不过是一个侥幸得到了命运偏爱的幸运儿罢了。本质上这个人物依然是极端被动的,在归宿到来之时他没有任何的领悟,同时也没有给观众任何的启迪,就算是启迪是不可能的,那么难道面对绝境我们难道只能无助地等待奇迹出现吗?
或许一个轻松的心态,可以帮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中的苏察哈尔泰因为武状元考试作弊,而被剥夺了一切功名利禄,他从一个不可一世的官宦子弟,沦为了一个卑贱的乞丐,他的绝境可谓相当的悲哀。就在苏察哈尔泰万念俱灰时,一个曾为苏察哈尔泰救助过的老乞丐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苏察哈尔泰在睡梦中学会了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就象是张无忌一样依赖一个奇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武状元苏乞儿》所传达的理念是单纯而轻松的,其实人的苦难也许真的原本并没有那么严重,所谓的绝境很有可能根本就是人的自我夸大的想象而已,只要我们不那么斤斤计较,一切自然都会过去。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关于这个命题的争论持续了几千年了,直到现在也还没有辩论清楚,在电影的江湖之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恶人存在,他们或是飞扬跋扈或是阴险毒辣,今天还在草菅人命明朝却已经称霸武林,好人总是难做,坏人却能飞黄腾达,在善与恶之间牵扯了多少恩怨,仇恨能够吞噬心灵,宽容却无法遏制暴力。我们眼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江湖人物无法超越恶念,无法超越仇恨,最终被命运无情地抛弃,难道这就世事的准则?《大磐涅槃经》云:一dang之人皆有佛性,众生平等,在六道轮回之中善与恶总能因果相报,恶人自然会有他的恶果,但恶果并非注定不能更改,因而就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之说。但屠刀真的那么容易放下吗?
第二十三回
三佛既得恩仇俱定 一刀丢弃物我两归
日月神教教主东方不败的戒备森严的地牢之中关着一个特殊的犯人,他被人用巨大的铁钩锁住了琵琶骨,长年的折磨令他形如鬼魅一般。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日月神教的前教主任我行。想当年,任我行可是独霸一方的魔教教主,麾下几万弟兄,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一声令下就能使无数人人头落地,然而如今的任我行人不象人鬼不象鬼,他的弟兄们早就投靠了东方不败,而那正是陷害他的那个人。
任我行在令狐冲的帮助下逃出了地牢,他恢复了自由。可是世界已经变了,如今的江湖已经不再是他叱咤风云的年代,他的日月神教早已是东方不败的地盘,他的这个仇人是武林中公认的天下无敌,想要重新夺回教主地位几乎没有可能。苍老的任我行站在夕阳之中,但仇恨使他体会不到重新获得自由的愉快,那仇恨本来已经死了,可自由却又使它点燃。他不会象身边的令狐冲那样梦想着隐退江湖,他放不下心中那把屠刀,报仇,他要重新夺回失去的一切。东方不败的死纯属意外若非因修练《葵花宝典》致使心性大乱,十个任我行也不是他的对手,任我行幸运地完成了自己不可能的复仇,但仇恨会因此而消失吗?
重回教主宝座的任我行大开杀戒,忠于东方不败的教众一个个死于非命,任我行仍然挥舞着他心中的屠刀,他比东方不败更加凶恶,更加残忍,难道这就是复仇的结果,任我行逃出了困顿他的身体的地牢,却进入了困顿他灵魂的另一个地牢,仇恨没有锁住他的琵琶骨却锁住了他的心。
武侠片大师胡金铨的名作《侠女》它的英文名是 A TOUCH OF ZEN
,翻译过来就是《一缕禅机》,这部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高技术大奖的影片是胡金铨的电影从纯粹的武侠进入佛教世界的里程碑,在影片的结尾,邪恶的东厂高手面对高僧的对决是一个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
当东厂高手跪在高僧面前时观众似乎都松了口气,我们终于看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绝佳例证,可情况并非如此,高僧被刺中的身体流出了金色的血液,他手指西方,用辉煌的圆寂继续为人们指点迷津。可恶人终归还是恶贯满盈,屠刀在归宿到来之时,还是握在手中。
《大话西游》中有一段孙悟空和观世音菩萨的对话。我们要靠唐僧求取的真经来化解恩怨吗?佛祖真的能够如同《天地英雄》中所表现的那样将尖刀利器化为乌有吗?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为什么几千年来人类之间的战争从未休止过?“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人在江湖,终归回避不了心灵的困惑,更回避不了善恶的交锋,我们不能依赖奇迹出现来化解恩仇,佛教也好,儒教也好,这些宗教面对的其实不是世事,而是人的心灵。只有每个人的心灵都向善,世界才能和平。但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向善变得越来越奢侈,很多时候人都只能象浮萍一样身不由已。
人世间的苦难越是无法回避,人们越会追求那宝贵的真善美。现实越是丑恶,人们越是会在其中寻觅那美好的真谛。在这寻觅的过程当中,那些真谛甚至会被极度地夸张,乘着想象力的翅膀直飞云霄,成为了神话。影片《青蛇》改编自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这个传统故事借助两个修练成精的蛇妖对人世间生活的美好向往表达了人类自身对于生活真谛的追求。《青蛇》这部影片抓住了《白蛇传》这个传统故事的精髓所在并运用现代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个传统故事中关于善恶转化的思考,尤其是在对这个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的反派人物法海的塑造上面表现出了全新的理念,影片的编导将这个传统的卫道士形象转化成为一个承受着魔障困扰的年轻僧侣,尽管他有着无边的法力,但却依然不能回避人世间情欲的纠缠,他想要维护这个世界的所谓公理和正义,但却被刻板的道德所毒害,鄙视最基本的人性需求,他想要摆脱自己所陷入的魔障但却只能依赖于对正常情感的遏制和毁灭。影片中的主人公青蛇跟随它的姐姐一同来到人间但因为修行不够她不能象姐姐那样体味人类的真正情感,但出于某种本能,她还是要努力地去探求男女为何会相爱,人为什么那么多愁善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她,所谓万物皆有灵性,影片的作者在此传达了一个再普遍不过的理念,只要是生命,都会向善,而人类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正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同那向善的心结合在了一起,将上天赐予我们的灵性依赖情感的力量将之引向光明的善土。许仙是一个凡人,他珍爱自己作为一个凡人所应该拥有的平凡而美好的生活,这种美好的生活不依赖于某一个道德的强势而存在,它是一种本能,一种谁也没有资格去剥夺的天生的权利。《青蛇》这部电影将原作故事中那种世俗的理念提炼成为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超越了无边的佛法,使得法海也不得不退步。白素珍在滔天的洪水中生下了这个孩子,这是一个希望的符号,这个符号印证了一切世俗偏见的死亡,它比所有的佛法,道德,人妖殊同的理念都更加强大,善恶轮回,其实是善是恶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因果无常,只需要放下那执著的心,就象面对日月一样安详地去面对希望和困难,一切就都会归于平静。但“离境无生灭,如水永流长,即名到彼岸”,无数的电影对我们讲述的都是放下屠刀的艰难,而立地成佛的顿悟则犹如虚空看似近在自己的眼前,伸手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如何才能渡过恶的苦难之河到达善的彼岸呢?这好象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二十四回
桃园渡口江湖远去 紫陌红尘天下大同
电影中的江湖从来都是风波不断,此波未平,一波又起。刀口舔血的江湖客们,看似风光潇洒,可他们又有几人能够保证一夜过去之后还能看到明天的日出?江湖太险恶了,因此退隐江湖从来都是江湖故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退隐二字挂在无数人的嘴边,明日复明日,可真正退隐的又有几个。《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退出江湖几乎就是他的口头禅,这句话令狐冲说了无数遍,可偏偏在江湖风波中越陷越深。《纵横四海》中的祖和占还有他们的红豆妹妹也梦想着退出江湖,可是天底下有那么多名画可以偷,老板怎么会轻易地放过他们。
杜琪峰的《放逐》,兄弟几人在大限到来之前想要了断所有恩怨,可恩怨就那么容易了断吗?在经过一次次血腥厮杀之后,几个人被放逐到一片荒原之中,这时候远远开来一辆运金子的车,据说车里面有一吨的黄金,搞到这些黄金,他们就都有资本退隐江湖了,这是唾手可得的现实,还是一场随时都会醒来的梦,一吨江湖有多重,让你拿不起也放不下的这一吨江湖到底有多重,此生所为为何,一吨荒草能告诉你吗?
了悟艰难,《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一代大侠,在竹林之间任意穿行,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但他就能了悟吗?《功夫》中学会了如来神掌的周星驰,倒是一副得道高人的样子,可转眼他就去找自己心爱的女朋友去了,人们会为这个结局所感动,那怕他的悟怎么看都像是装出来的,装出来也好,总比没有强吧。
想来想去我们必须承认,人生还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些始终不能参悟的人,即使身体退隐了,精神也无法退隐,手洗干净了,心却还是脏的,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同一个归宿,可是说到悟却是各不相同,它不具体,也不抽象,它是种感受,是一个状态,在这个纷纷扰扰的江湖上,真正的悟或许就是内心的安宁和从容吧,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只是那片天地被世俗生活的高山所遮蔽不易察觉,但是只要有了安宁从容的心我们就能够找到这片桃花源,找到了心中的这片桃花源,才能有个地方,容我们在奔波忙碌的间隙来滋润一下那久已干渴的心田;找到了心中的这片桃花源,我们才能在归宿到来之时去静静的冥想此生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