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如意:小万看保险三巨头

(2012-03-28 11:43:19)
标签:

保险

中国人寿

中国平安

中国太保

股票

   最近一周,三家保险巨头分别公布了2011年的年度报告,应该说各有亮点,下面以小万的视角对三家保险公司做一个对比。

一、总市值:(按照3月28日中午收盘A股价格为准)

中国人寿  4733亿

中国平安  2982亿

中国太保  1675亿

从总市值上分析,基本上还是国寿等于平安加太保,是国寿寿险=平安金控+太保保控。人寿的市值遥遥领先。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这个比例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关键是看产险和银行如何估值。

二、产险的估值:

中国平安11年保费:833亿

中国太保11年保费:616亿

按照0.8倍市销率的估值给平安和太保的产险估值,则平安的产险估值为660亿,太保为492亿。

三、银行的估值:

按照平安持有深发展(12.3.28中午收盘价)的52%股份的市值估值:425亿,再打一个95折,则平安银行的估值为400亿。没有考虑到控股的溢价,这个估值很低了。

四、证券、信托及其他的估值:

按照证券+信托11年净利润5倍市盈率来估值,约100亿。考虑了证券的滑坡,这个估值也很低了。

则最终寿险的市值:

中国人寿  4733亿

中国平安  2982-660-400-100=1822亿

中国太保  1675亿-492=1183亿

五、寿险的比较:

1、2011年寿险收入:

中国人寿:3182亿

中国平安:1240忆(规模保费:1872亿)

中国太保:932亿

从寿险保费收入来看,人寿=1.5*(平安+太保)。可以看出人寿比平安和太保多出来的1000亿市值是给产险和银行的。

寿险市销率:

中国人寿:1.49

中国平安:1.46

中国太保:1.26

 

从这个数据看,中国人寿依然是最高的,太保最低。如果考虑到平安在万能险的比例较高,考虑一部分万能险的话则平安寿险的市销率最低。国寿依然最高。

  上面的数据类似于分析GDP的总量和人均GDP,下面我们对保险三巨头未来的GDP走向做一个小万的分析。

2、个人寿险:

由于平安只提供规模保费的数据,其他俩家是保费所以绝对值没有可比性,只对寿险中个人业务和银行业务进行一个比例的分析,其中能够看出一些问题。

(1)个人业务首年业务占总保费的比重(平安是规模保费):

中国人寿:10.3%; 中国平安:24.4%; 中国太保:11.6%

虽然个人首年的新业务增幅太保第一,那是因为基数低,但是平安的个人首年业务在保费中的比重是最高的。这个指标类似于人口学中的新出生婴儿的比例,看的的出来,平安是最年轻最有朝气的。

(2)个人业务首年期缴业务占总保费的比重(平安是规模保费):

中国人寿:10.2%; 中国平安:20%; 中国太保:10.79%

可以看出个人业务直销渠道都是在打期缴,趸缴的比例都很低,但是平安的首年期缴的个人业务比重是遥遥领先的;

(3)个人业务续期缴费占总保费的比重(平安是规模保费):

中国人寿:38.4%; 中国平安:60.9%; 中国太保:34.33%

这个指标我是非常看重的,这个数据就是说平安就是今年不开张营业,依靠过往的合同,还是能够有11年总保费的60%的保费收入入账,也就是说平安的业务员现在是做未来5-10年的保费,而太保和国寿的是做今年的保费。如果还是套用人口学术语,就是说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平安更是一骑绝尘;

(4)银行保险业务占总保费的比重(平安是规模保费):

中国人寿:45.5%; 中国平安:10.11%; 中国太保:47.6%

可以看出,太保和国寿银保的比重都接近50%,虽然比起10年有所下降,但是银行渠道的不确定性,确实对12年保费的增长也是一大难题。这个数据套用人口学的术语就是老龄化程度,可以看出太保和国寿都是严重依赖银保的趸交方式,保费收入看起来不低,但是要交给银行一大笔中间费用,新华保险应该也是如此。国寿太保老龄化严重,平安最年轻,成长空间最大。

    小万结论:通过以数据比较分析,各位应该可以看出,三家保险巨头的保费上的结构组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综合来说。从市销率来看,国寿的估值最高,平安居中,太保最低(如果将万能险考虑进去,则平安的市销率最低,太保基本上没有万能险)。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平安寿险的结构组成更有攻击力,更有持久力,平安完胜。

   关于三具巨头投资方面的分析,今天就不说了,下次有机会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