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在中国》(School Choice In China)

标签:
择校义务教育重点校教育资源缺乏教育 |
分类: 关于教育 |
文章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在中国的起源、原因、中国政府的对策以及择校问题在中国引起的热议,虽然有些论断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社会的现状(比如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学校办学资金的来源问题等),但总体来说还是有其学术和实践价值的。
作者分析出现择校现象的原因有五,分别是:
第一,校际差异。尤其是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差别是家长选择择校的最直接原因。作者提到在中国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在升学率、师资水平、资金来源、学校声誉、学校设备设施以及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减少重点校体制的消极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设置,试图缩小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但是随之出现的“示范校”、“示范校”以及“实验校”却将这种努力化为泡影,择校现象仍然困扰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的父母。
第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而家长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来为他们的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同时由于就业市场的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家长希望通过择校使孩子能够具备更强的竞争实力;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更加强烈,谁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落在人后,毕竟每家只有一个孩子。
第三,中国现行的升学体制。由于庞大的人口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目前的高考制度是十分公平和有效的办法,而这种升学体制直接影响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入学方式。
第四,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并将教育看作是个人发展的途径,这种传统聚焦精英教育而不是普及教育,家长们放弃自己的各种爱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因而择校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
第五,择校生给学校带来了各种好处。文章分析说重点校之所以愿意接收择校生的原因,是因为这给学校带来了多种益处,比如教育资金的扩大、学校声誉的提升、优秀学生的增加等等。
作者在论述中国社会对于择校现象的争议时,呈现了两方面的观点,支持择校的一方有其充足的理由:(1)家长有权为孩子选择学校;(2)择校费能够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3)用钱择校比用特权择校(似乎)更加公平。反对一方的理由也十分有力:(1)义务教育应该保证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不论机会还是结果都是公平的;(2)择校家长并不是心甘情愿缴纳择校费的;(3)用钱择校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权。
应该说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作为一名母亲,五年前我曾亲身经历择校的痛苦,孩子也不胜其烦,虽然女儿最终上了理想的中学,但当时的种种经历使我对于择校深恶痛绝;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择校”现象仍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人们对于教育产品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以户口为基础的就近入学制度也是一种强制性的行政择校行为。
教育主管部门极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但是难度很大;学校的精英教育(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倾向短时间内无法消除;而家长更是只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择校将是中国社会长期面临的非完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