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楠印象
苏楠是职业律师,上着班,执行任务会到外地出差,这次他从北京赶回济南,与他约好在山师和同学们见面。
这是我第一次见苏楠,他高高的个子,目测在一米八左右,略瘦,带着眼镜,短发,头发在额头上向两边发叉,那种聪明人的样子。说话时面带微笑,在同学们提问之后,总是很谦和地尽可能地多说,所谈的内容也不觉扩大了问题本身。
苏楠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他的写作有鲜明的纯文学情怀。在他的口中不时冒出诸如“经典”、“纯粹性”、“面对陌生”、“阅读难度”、“激发读者想象”、“多线叙事”、“语言的音乐性”这样的词,他试图追求写作的纯粹性,试图写出能让所有的人读后都觉得值得读的作品。苏楠有着广博的文学视野,喜欢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和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最喜欢的作家是莎士比亚,对美国的通俗文学大师丹·布朗、陆德伦、汤姆·克兰西、斯蒂芬·金、乔治·马丁等等,也很熟悉。
苏楠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出版了长篇小说《圣龙浩劫》,他是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在课余时间写作,这部小说出版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生活日报》的记者去采访他,他的高中母校山东省实验中学邀请他回校座谈,他所在的青岛科技大学的新闻网上也有校园记者对他的采访。就出书的年龄上说,苏楠并非少年成名,可贵的是苏楠的小说追求文学的质地,他出手的起点很高。诗的品质、哲学的沉思、想象的奇崛、语言的诗性、叙事的多线,打通中西,横贯古今走进未来的世界架构,构成了他小说写作与阅读的难度,也让人惊叹他的博学和文学才华。
2011年,苏楠的《猎杀闪灵》连载于《齐鲁晚报》,获得了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赛中短篇小说一等奖,2013年长篇小说《暝雾之所》连载于大众网,获得“世纪金榜杯”青春文学征文长篇小说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作品还在网易、起点网上连载。
《神罪人赦》三部曲有一个奇异的世界架构,将世界分为以太神族、真界、异界、暝雾之所,在瑰丽的想象世界中,苏楠展开了对远古神话与未来世界的叙述,他的笔调很细致,让人顿足的句子、段落很多,试图把读者引向对生活与人性的沉思。他热爱莎士比亚,小说从语言到人物的气质都有莎翁的味道。苏楠塑造的英雄人物阿拉圣肩负着拯救苍生的宿命,他性格刚烈,疾恶如仇,在完成复仇和拯救世界的使命途中,他会如哈姆雷特一样犹豫,追问自己行动的意义。
苏楠不是那种网络写作机制下成长的作家,但苏楠的故事架构带有当今网络文学的特点,糅合了武侠、科幻、悬疑、考古、神话、侦探、言情各种元素,通过营造悬念形成叙述动力,这些接近通俗文学;
他的句式、语言,营造的思想力量,对人性的剖析,叙述的方式,无疑又是纯文学的。或是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年轻写作者的激情和野心隐藏其间,这种尽情展现使小说也难免有夹生之感。
他的《神罪人赦》三部曲写了7年,从大二时写到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律师。在第一部《圣龙浩劫》中,三部的构架已经搭建起来了。这种写作战线的拉长,对一个初入写作的年轻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这毕竟是进步最快的年龄,眼界的开阔,生活的历练,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一点点打开,文字驾驭能力步步提升,今是而昨非的感觉难免,正视这种矛盾也构成了他完成写作计划的挑战。他告诉我们,第三部《玫瑰湖畔》成稿之后,又推倒重来,我们可以想象他为这部作品完美收官所耗的心力。
做一个事业有成的律师还是做一个年轻的有才华的作家,苏楠如何应对二者的平衡?面对这样的提问,他似乎还没有准备好,这两个领域,他都不想放弃,他同样充满期待。
这是苏楠作品中的段落:“山路并不崎岖,一路青云直上,白雾久驱不散,道侧的松柏皆参天之势。坡陡无痕,似无甚险阻艰难,然徐行尚可,若疾足而登,昏聩之感顿生,一时所感如天地翻转,峰峦倾倒,大雾裹魂,失足深渊,好不怖惧。阿拉圣步步为营,惟恐有失,回身窥望,却是如履崖渊边际,来时长道已不可见,若畏葸退进,脚下惶惶,则难免成了堕崖之鬼。”(《雾暝之所》)这种半文言、半白话的叙述调子无疑也增加了作品的阅读难度。
这是《暝雾之所》的开头:“他如是的年轻,以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着诀别,为着同过去的自己诀别。//
每一株生命之树都缀满苦难深重的果实,又有蜜甜危险的蜂巢杂结其中,你该把属于我的芬芳替我享用,由此我将无惧于多舛命途遍布的艰凶。生抑或亡朽,并不是存在的两端,而只是浮光掠影的片段,在一瞬间达至的永恒,在一瞬间消弭于虚空。”充满存在感的语言,要把读者引向生命之思吗?而这只是故事的引子。
张苏楠作品链接:
雾暝之所
http://www.dzwww.com/2012/qcwx/xiaoshuo/201209/t20120917_7466613.htm
圣龙浩劫
http://read.qidian.com/BookReader/1249538,23970311.aspx
猎杀闪灵
http://www.qidian.com/Book/19059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