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学绘画名迹欣赏1

标签:
医家名迹医德仁术孙思邈敦煌 |
分类: 中医 |
敦煌壁画《得医图》欣赏
图1
http://s3/middle/60e92c67x8b3837b23cd2&690
绘于莫高窟217窟中的“得医图”是盛唐时期的作品。此画是根据《药王菩萨本事品》中“如子得母”、“如病得医”的经文绘制而成。画面上蓝瓦红柱的宽敞庭院内,一位贵妇坐于室内床榻之上,对面另一妇女双手抱一襁褓婴儿,似为生病的儿童。病家出迎的是一位身着绿衣的侍女,引导身后的医生鞠态谦躬柱杖而至,助手捧着诊囊紧跟医生随行。整幅壁画富丽华贵,显示出盛唐殷实富庶的民俗民风,也反映出医家的活动风貌。
盛唐政治开放,对外通商,经济得以迅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佛教佛经的传入,许多外来医学技术和药物也随之从世界各地传入大唐帝国,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内容,使医学更甄完备。唐代名医辈出,102岁的长寿医学家孙思邈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重视妇幼保健工作,是继续开创妇儿科疾病治疗的先驱。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在唐代之前,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如《灵枢·师传篇》专门论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疏五过篇》将五种行医过失列举了出来,并指出了医生必须具备的医德;《素向·征四失篇》专门论述了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易犯的失误,以戒示医生,形成了“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后世医家也主张医生要“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