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代医学绘画名迹欣赏1

(2010-06-02 06:58:32)
标签:

医家

名迹

医德

仁术

孙思邈

敦煌

分类: 中医

敦煌壁画得医图欣赏     堂主 著文

 

 http://s16/middle/60e92c67x740000e8fe2f&690

图1   敦煌壁画《得医图》原图,由于时代久远,岁月沧桑,矿石颜料还原变色。加上自然风沙的侵击和人为的毁损,画面已有漶漫剥蚀。

 

http://s3/middle/60e92c67x8b3837b23cd2&690

   图2.  经过现代临摹整理的《得医图》,恢复了原作的风貌。

 

绘于莫高窟217窟中的得医图是盛唐时期的作品。此画是根据《药王菩萨本事品》中如子得母如病得医的经文绘制而成。画面上蓝瓦红柱的宽敞庭院内,一位贵妇坐于室内床榻之上,对面另一妇女双手抱一襁褓婴儿,似为生病的儿童。病家出迎的是一位身着绿衣的引导身后的医生鞠态谦躬柱杖而至助手捧着诊囊紧跟医生随行。整幅壁画富丽华贵,显示出盛唐殷实富庶的民俗民风,也反映出医家的活动风貌。

盛唐政治开放,对外通商,经济得以迅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佛教佛经的传入,许多外来医学技术和药物也随之从世界各地传入大唐帝国,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内容,使医学更甄完备。唐代名医辈出102岁的长寿医学家孙思邈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重视妇幼保健工作,是继续开创妇儿科疾病治疗的先驱。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并使之逐渐系统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特别在其著作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学医的目的、献身精神、服务态度、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医德问题。他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精”指精湛的医术;“诚”指高尚的医德。他明确指出学医人首先要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在唐代之前,成书时间长达400多年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学伦理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但确立了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雏形,而且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德的初步形成。如《灵枢·师传篇》专门论述了医生的责任和良心;《疏五过篇》将五种行医过失列举了出来,并指出了医生必须具备的医德;《素向·征四失篇》专门论述了医生在临床诊疗中易犯的失误,以戒示医生,形成了“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后世医家也主张医生要“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并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在医德思想影响下,医生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或医生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或不顾自己年高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正所喟“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的道德地位是分等级的。我国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的优良医风是十分可贵的。这对于一些至今挟医术牟取暴利,视人命如草芥实类匪贼而蔚然成风者,与此相比,实为医界蒙羞。
    许多古代医家均具有忠于医学职业的献身精神,他们不畏权势,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奉献自己的一身。在封建社会,我国医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看风水的同属一等,称做“医卜星相”。但他们为了救人,却弃绝官职,甘当人民医家。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明,却淡于名利,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晋代医家皇甫谧,家中贫苦,发愤读书,因得风痹病半身不遂,又大病险些丧生,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不佳而弃学,反而一心扑在针灸学的研究上。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写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巨著。被后人称为针灸学之祖。
      这幅敦煌壁画
《得医图》正再现了这一类似诸如孙思邈式的唐代医生医德医风,其不辞辛劳,为病人之所急,治病出诊的场景,十分生动可信。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医史资料画,弥足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