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循序渐进问题

最近,小女贝贝的中文阅读出了一些问题。我家两个小ABC的中文阅读,基本上还是基于中文学校的中文课程来的,除了阅读课文,妈妈还会给他们加一些简单的中文小故事,比如成语故事等等。整个暑期,我家宝贝完成了一套《成语故事》的阅读,这让宝贝妈咪的信心空前高涨,所以在发现贝贝的新学期课本是简写版的《西游记》时,心中窃喜,为小贝的中文阅读进度而窃喜。
可惜,从开学到现在,两个多月过去了,妈妈逐渐发现小贝的中文学习不像暑期时候那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抵触,小家伙不愿意翻开课本,不愿意阅读,甚至开始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当然妈妈很不开心,话说学生以完成作业为天职,做不完作业这还了得?
生字太多导致孩子阅读兴趣皆无
好在宝贝妈咪教训贝贝之前先翻开了翻她的课本,看完之后发现了问题:中文学校选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教材,偏偏巧我家宝贝分别选了其中之一:宝儿用的是传统的暨南大学编写的教材,进度比较慢,但相对来说基本功比较扎实,孩子们的听、说、读、写面面俱到,从传统的中文学习法开始,偏旁部首,拼音识字,识字比较偏重于写字,而贝贝用的是马立平教材,学中文偏重于阅读,特别是泛读,所以贝贝尽管上的是五年级,从教材的篇幅上已经远远超过宝儿的九年级课文,每篇文章上千字。其弱点就是孩子识字量大,写字练习少,对偏旁部首这类传统学习汉字的方式不太注重,可惜汉字不写是记不住的,所以随着阅读量的快速增加,弱点越来越明显:贝贝不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即便是通过查字典第一次记住了,很快又会忘记,学过英语的大家都明白,一篇文章里生字太多是无法读通的,长此以往,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没了。
这让妈妈想起了贝贝的英文学校老师提出的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五个手指选书原则,显而易见,每个章节超过千字的《西游记》对贝贝来说还是太难了一点点,她不明白天宫,玉帝各路神仙到底是何方神圣;也不清楚为什么在妈妈眼里的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为什么总是不守规矩,老做坏事;不知道为什么仙丹,仙桃,仙酒为什么会长生不老
. . . . . .
,于是好好的一部《西游记》,在贝贝眼里怎么也读不出“有趣”的意思。想到这里,妈妈不觉有些气馁,觉得可能是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超出了小贝的能力,继续这样学中文,恐怕孩子只会越来越不愿意读书。
大量泛读不能代替精读
综合这段时间贝贝学习《西游记》的状况,妈妈感觉贝贝的中文学习有些过分偏重于阅读,尤其是泛读。也就是说整篇文章的大意贝贝是明白的,但是追问道细节问题,需要孩子完全读懂内容才能回答的问题,小贝就一脸茫然了。比如在老师的课后作业中,问到蟠桃园里的桃树有多少棵?小贝知道是三千六百棵,但如果问到有关课文内容部分的问题,比如:这些桃树有什么特点?贝贝就答不出来了,因为她不明白“特点”这个词的意思,这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没有精读的缘故。
在宝贝妈咪看来,学习中文不仅是要孩子能够读懂文章的大意,而是要读通,能够通过阅读理解中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乃至人文历史,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只是一个复读机而已,失去了学习中文的原味。
对于这段时间贝贝的中文学习出现倒退现象,宝贝妈咪还是觉得目前妈妈给贝贝挑选的教材已经不再适应贝贝目前的学习状况了,毕竟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只阅读,少识字,而长大的孩子需要对语言有更好地了解,需要识字,写字,进度太快,对小贝的中文来说就有点像空中楼台了,搭得不稳当,小家伙会狠狠的摔一跤的。想通了这一点,解决方案也就呼之欲出:换教材,有时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不是么?
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本来宝贝妈咪还准备等小贝学完了这个学期,再换教材,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个周末的作业老师要求孩子们复述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我家小贝努力了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哭兮兮跟妈妈说她说不出来,怕老师生气。妈妈看着小家伙又急又怕的样子,也不觉心软----算啦,与其浪费剩下的时间,我们还不如马上就换。
妈妈是行动派,做了决定就会马上跟中文学校的老师沟通,好在一切顺利,偏巧要换的老师是原来教宝儿的老师,一说即通。剩下的就是劝说小贝同意了。毕竟,两种教材各有利弊,侧重点各不一样。所以妈妈先拿来教材,贝贝一看可开心,有了几年的阅读经验,贝贝拿来课本能一口气通读几篇课文,小家伙顿时觉得信心满满。不过妈妈还是跟她强调:学哥哥的课本,优点是很多字你都认识,可你的弱点在于认识的字不一定会写,所以从今往后要写很多字,你愿意么?
小家伙连连点头,哈!在妈妈看来小贝是怕了一翻开书,满纸都是生字的状态了,这样也好,毕竟阅读,特别是泛读部分我们可以在家里做,而精读以及语法,词汇部分还是需要老师的指点的,那,我们就扬长避短?
在小朋友学习的问题上,宝贝妈咪认为做家长的要随时注意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才能让孩子尽量少走弯路,愉快读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