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前班特色
从 Raven
开始在网上记录我家宝贝的故事至今3年多,宝贝俩都进了学堂,周围朋友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逐渐进入中美两地小学,从大家的日常生活与记录中,Raven
发现其实两地的小学差距还是蛮大的:

一、美国幼小衔接在小学做,中国家长自己做
Raven
记得“幼小衔接”这个词还是在网上学的,是说孩子们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有诸多的不适应,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愉快的开始小学生活。在中国,原来有幼儿园开办的学前班,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标准的教材,与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方案冲突等等,反正到目前为止仿佛小学老师、学生家长对学前班都持反对态度,于是教委叫停了学前班,所以
Raven 的理解,目前国内的幼小衔接工作是由家长自己摸索完成。
在美国,一般孩子们6岁开始上一年级,而公立学校教育一般是从5岁开始,孩子们提前一年进入小学统一开办的 Kibdergarten
班,Raven
的理解,这就是学前班,帮助孩子们熟悉小学教学程序,习惯小学的生活节奏,锻炼孩子们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在美国幼小衔接的工作直接由小学完成,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进入本校一年级,这样如果学前班做得不好,也只能自己怪自己不是?省去了家长老师互相抱怨学前班教育的不合意。
二、美国小学没有课本,中国小学生书包好重
在中国长大的我们,每年开学都要从学校领回教科书,Raven 还记得开学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包书皮,保护自己的课本完美无缺,Raven
因此包书皮的手艺很好。从小到大,直到 Raven
出国,仿佛一直听到家长在抱怨孩子的书包太重,课本太多,课外书太多什么的。当我家宝儿到了学前班的年龄报名上学时,老师给了一个长长的list
其中的一条就是孩子的书包一定要足够大,足够装得下那种8开纸大小的活页夹,于是想当然尔,Raven 还是很开心的打算给孩子们亮一手妈妈的包书皮的本事。
不想从四年前宝儿上学到今年贝贝入学,两个孩子开学报到,我都没见过老师发书----一本书也没有。孩子们大大的书包里,每天装的是什么呢?一套衣服,这是老师要求带的,低年级的孩子,老师担心他们生活自理有问题,所以要求家长带一套换洗衣物,以保证孩子什么时候都是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然后就是一两个活页夹,真的只是活页夹,没有书!书包轻得就跟没放东西一样!老师要大书包,就是为了孩子们很容易的把夹子放进去。宝贝的活页夹分几种,一种是装作业的,像学前班的孩子,一天的作业大概就是一页纸,还有一种是装老师联络表的,有交代给家长的校园活动时间,需要交什么钱,以及学生操行表----独独没有课本。是美国小学生没有教学大纲?应该不是,随便在网上搜索,都可以查到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应该通过的最低要求,而老师的教学,就是根据这个来的。不过对于每个学校来说,又会给老师一定的自由度,由老师自由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比如同是学前班,宝儿的老师更喜欢分组,把班上同一水平的学生放到一起上小课,而贝贝的老师呢,她喜欢上大课,把孩子们集中起来上必修课,就是指Phonics
26个字母等等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内容,然后再分别辅导,辅以分级考试模拟,一样可以掌握孩子们的学习水平,然后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水平,再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给孩子们阅读,每个班上还有学生用的计算机,孩子们做的题目有些就是从网络题库来的,每个孩子挑选他们合适的水平完成即可。
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材的,老师每天的教材就是一页一页的纸,很多都是网上的资料,时事性很强。想想看,这样的教科书也不容易编写哈?Raven
没有看到过宝贝俩和中国孩子一样在课堂上讲名人名篇。但老师会带孩子们去图书馆借阅适合她们阅读水平的绘本阅读,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经典童话故事的,也有关于美国历史的,Raven
甚至记得贝贝曾经有一次借了一本关于美国黑人史,讲述非洲语言的书,这样的“囫囵吞枣”,孩子理解多少实在令人怀疑。不过这种方式阅读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博览群书,孩子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现自己喜欢哪类书籍,通过这样的泛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至于体会作者文章的深意,是需要通过精读来完成的,这部分学习,在美国是从一年级的阅读理解开始,但到目前为止,Raven
还没有看到老师为三年级的宝儿他们讲解英文原版经典名著。如何弥补这方面的缺憾,Raven 拭目以待。
三、美国学校没有班干部,中国孩子喜欢当“官”?
Raven
从上学开始,貌似一直在学校当着各种各样的小官,所以 Raven
非常理解现在中国的孩子们喜欢在班级承担一定的职务的愿望,对很多孩子来说,被老师承认,赋予管理别的同学的特权,有一点点高高在上的感觉自然很开心,也很荣耀。至于后来家长或是老师在这些职位之后附加的许多功利的东西,Raven
宁愿相信那不过是少数现象。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孩子对“几道杠”是很敏感的。
我家宝贝上学后,妈妈倒是一直忘了问他们当没当班干部的事,直到有一天,宝儿很兴高采烈的告诉妈妈:妈妈,我今天是“Line
Leader”,明天就轮到我当“Door
Holder”了。说得妈妈直犯愣,想了半天,才意识到原来这两个“官衔”就是:今天排队,宝儿占第一个,明天呢,他是小门官,帮同学们开门,等大家都走出门,他才能走,再说明白点儿呢,就是今天轮到他排队站第一个,明天他会是最后一个!就这也高兴?后来妈妈仔细想想,美国孩子确实没有班干部,平时老师需要帮忙的这些小活计都属于孩子么的义务。由于活少人多,老师采用轮流做的原则,就这样小活计就被当成了荣誉,轮到谁谁开心。好玩不?至于班干部?没必要吧?至于高年级学生会举办的竞选,Raven
家的宝贝还小,没参加过,俺没有发言权,不过至少在低年级,老师需要帮忙的小活计是需要排班大家轮流做的,没有特殊的孩子可以使用老师赋予的权利管理其他孩子。好处呢?孩子们从小平等,不存在特权儿童,想要在同学中有威信,呵呵,全靠自己的个人魅力。
四、美国老师提倡个性发展,中国老师要求认真听讲
这里 Raven
绝没有贬低中国老师的意思,其实根据中国小学的实际情况,一个老师要管理50个以上的学生,没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很可能是一团糟,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听话守纪律有情可原。对美国老师而言,一个班只有22个学生,一般还配备一位辅导员,另外还有学生家长做
Room Mother,可想而知,管理的轻松程度。
因此,Raven
理解中国老师会夸奖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明明他会,还在认真听讲,非常遵守纪律。而当美国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呢?记得前两天贝贝老师开家长会时跟
Raven
说,贝贝小朋友的阅读已经到了学前班毕业的水平,所以现在她在给别的孩子讲阅读时,尽量让贝贝自己阅读别的书籍,她有把握让我家贝贝在学期末阅读能到一年级毕业的水平;在别的孩子还在数数的时候,老师会帮助贝贝在教育网上找题库做简单的加减法,鼓励每个孩子各尽所长,学无止境,能学到什么程度老师就教到什么程度。Raven
很清楚老师说这些时非常骄傲,也让 Raven 非常感动。
如果说这仅仅是个例,那么只能说我家贝贝遇到了好老师,可是从我家宝儿的经历来看,他的老师是一样的处理方法:宝儿的数学也不错,二年级时,当同学们还在做30以内的加法时,宝儿老师允许他免做,三年级的老师允许宝儿数学课上完成他的所有题目后,自己做阅读;Raven
的一个黎巴嫩朋友,她的儿子非常聪明,通常在课堂上因为课程没有挑战性而无法专心,于是老师调整了他的作业,给他高一年级的课程在学习,孩子因有难度反而认真学习,这些,让
Raven 感觉其实就是个性教学,因材施教,鼓励孩子自己学习。这,才是让 Raven 觉得是美国教育最有活力的地方。
其他......
其实说到中美小学教育上的差异,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中国孩子的书写作业很多,一个字要写一页纸,美国孩子自己做课题很多,题目五花八门;中国孩子要求背诵的东西很多,美国孩子要求阅读的书籍很多,到目前我还没见过老师布置背诵作业;中国孩子基础知识扎实,美国孩子发散性思维更好;中国孩子动脑理论知识厉害,美国孩子实验动手能力强;中国孩子集体观念强,美国孩子各人能力强......。
其实说到底,每一种教育都有其成功之处和缺憾,不管在哪一种教育体系下,家长们都需要立足本国教育特色,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孩子在现有条件下成才。盲目的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想让孩子在未来世界中如鱼得水,路还很长,哈哈,家长仍须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