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的慈善捐款:教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

周末宝贝一家外出,习惯性的,在十字路口碰到红灯时,我们看到了一群警察在募捐。这回是开911的警察。爸爸告诉小贝,两次小贝生病(高烧惊厥),911的警察叔叔都来了我们家,见到了我们自然要给他们捐款。于是小哥俩一人从爸爸钱包里拿出1元钱,打开车窗,交给了拿着靴子收捐款的警察。嘿嘿,据说这是德州特色,只有德州警察才会拿着用旧的雨靴当捐款箱,想当初
Raven 为了看清他们拿的是不是真的旧雨靴曾经连续在4个红绿灯路口捐款......。
慈善捐款在美国很常见
慈善捐款,在美国其实很常见,Raven 从报刊上看到的数据显示,美国13岁以上的人口中有50%
每周志愿服务4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可以说,慈善募捐在美国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中约85%的捐款来自普通民众。从
Raven
个人的经历来看,每周都会接到1-2个电话,请求大家为各种非营利组织捐款:这里面包括为警察,为消防队员,为海外军人,为癌症患者,为海地灾民,为日本灾民......,名目繁多。近年来除了捐款,还增加了捐物一项,要求大家捐献自家多余的衣物鞋子用具。俺们家孩子的小衣物,几次就捐得差不多了。
虽然美国本身的历史并不长,但其慈善文化历史却并不短,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基督教传统教义:他们以扶贫济穷为己任。有些教徒至今仍有每天只吃两顿饭,把多余的钱捐给更困难的人的做法。不过现代美国慈善文化却是基于一种新的理论,即:富人只是财富的社会管理人!白手起家的卡内基在《论财富》一文中清晰的阐明了这一理论,即:致富的目的是把多余的财富回报社会!这一点不仅是被富人所认同,同时也为广大美国平民所接受。
当然美国的慈善捐款的另一个保证是税收制度,两个税收制度保证了慈善文化的发扬与光大: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的遗产税制度。当遗产超过300万美元时,遗产税可达55%,而且要遗产受益人先交纳遗产税,再继承遗产。很多富人的后代交不起税,就只好放弃遗产,捐赠社会,洛杉矶著名的亨廷顿图书馆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高额的遗产税也迫使很多现任的富人在生前就以捐款给慈善组织的方式,逃避纳税,象比尔盖茨,2006年就宣布退出微软正常工作,专门从事慈善事业,这就是美国慈善文化兴旺发达的原因之一。第二个保障慈善文化的制度,是慈善减免税收政策:包括捐款可以抵税,减税和免税,捐款不仅有名,还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这一政策直接鼓励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纳税和慈善之间选择了后者。

慈善文化从幼儿开始培养
当然,除了政策的支持,应该说美国的慈善活动也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贝贝还小,他们学校的慈善募捐基本上是由家长来协助完成,宝儿呢,是从5岁开始,学校老师就给孩子们灌输这种关心社会,回馈社会的精神。这不仅仅包括他们在学校里会讨论海地的大地震,印度的海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种种灾难,还会切切实实的让孩子们想办法;不仅仅是说服父母为学校捐款,还教会孩子们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去赚取金钱帮助人们。
在德州的公立学校里,宝儿自己赚的最早一笔慈善捐款,开始于5岁的学前班(Kindergarten),那是第一次宝儿跟我提起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帮助别人。时隔一年,Raven
仍记得那次活动是 March of
Dime,一个美国著名的基金会为治疗早产儿募捐,他们与学校合作,在大中小学学生中募捐,条件是孩子认真读一个月的书,跟父母讲明对爱学习的孩子应该有所表示,所以每读完一本书,家长会奖励1块钱,当然他也可以动员周围的亲友,每读完一本书,可以向亲友募捐一定数额的金钱。我记得宝儿平时每天是保证15分钟的阅读,但那个月,宝儿为了募集到更多的钱,每天读书时间几乎翻倍,坚持读完了700分钟的课外阅读,成功的赚取了50块钱作为自己的第一笔慈善捐款。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Raven
毫不奇怪的在宝儿一年级时收到种种名目繁多的捐款通知,通常情况下是老师在学校和同学们讨论那些人需要帮助,然后问大家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们?一年级的学生了,老师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很注意独立性的培养,对孩子们来说,老师的鼓励与夸奖,那是比任何奖品都有效,大家当然集思广益,想尽一切办法从自己父母的口袋里赚钱。呵呵,6岁的孩子,无论是自己出门做义工还是申请送报纸,年龄上讲都小了一点儿,能想的办法,自然就在父母亲友身上:
我家宝儿呢,想的办法都比较实际,比如:帮妈妈做家务,给妹妹讲故事读书,等等。妈妈见他想的艰难,又觉得有机可乘,索性帮着宝儿赚妈妈的钱:在家里表现好,认真吃饭,好好学中文……一切一切,所有的好行为都可以折算成分数,满10分奖励一个quarter(25分硬币)。本来是跟宝儿玩,不料却出奇的好用,宝贝俩从此一头扎进了分数里,锱铢必较。很好笑的是,宝儿挑食得厉害,很多菜不爱吃,于是妈妈索性借此挑战宝儿的坏毛病:跟他说每吃10口青菜,妈妈奖励他1分。一句戏言,宝儿当真了,晚饭时经常看见宝儿一口一口数着吃青菜,就这样不爱吃菜的情况居然有所改观,妈妈自然是在一旁偷着乐。
细数下来,今年宝儿在学校很是捐助了几笔,数量虽不多,那是孩子的一片心意:包括 March of
Dime;给贫困学区儿童捐书;还有给白血病患儿捐款;等等。妈妈个人觉得这种活动很不错,切切实实的让孩子体验到了身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公民参与心,更主要的,还培养了孩子的爱心与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么一来,这钱捐的是不是一点儿也不冤哈?
除了主流社会的慈善文化教育,在美国各个少数民族族裔也一样有募捐的习惯。怎么说呢,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民族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自然要向主流社会靠拢。同时众多的慈善活动也为本民族本国的人民做出了一些贡献。比如海外基金会,每年都在为国内的失学儿童募捐。在本市,华人社区的力量还算比较大,也经常的会组织一些慈善活动。除了在街头募捐的,对孩子们来说,最适合他们的慈善活动恐怕就是参加慈善义演了。
宝儿最早参加慈善活动,就是一个小型的义演活动:少林武术学校的师生为一个儿童医院的癌症研究捐款,哈哈,应该说宝儿的回馈社会,关心别人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师傅教的!这让妈妈不免有点儿小骄傲。那一回捐款数目虽然不多,但毕竟让孩子切切实实的体验了一回帮助别人的快乐。后来轻车熟路的,宝儿又参加了第二次赈灾义演,为海地灾民捐款义演,这一次是美国孔子协会举办的。举办这次活动时,宝儿已经是正式的学前班学生了,对募捐与帮助别人有了一定的概念,特别是学校老师特地给他们讲过海地震后的困难状况,引得宝儿同情心大起,应该说这一次是宝儿第一次有主动参与意识的义演活动。
慈善文化,确实是美国传统的一部分,Raven
个人认为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从简单的培养慈善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与参与意识以及独立精神,帮助孩子们确立社会责任感和金钱观,明白金钱的赚取方式和如何使用,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