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境之南一眼万年

(2014-06-23 17:15:14)
标签:

情感

分类: 情感世界

    老歌钻进耳里,然后再钻进心里,然后再化为一股热泪。提笔想写下点什么,但是却无言。我在想,诗人,是心里在想着什么,就把一首诗给唱了出来了么?那些诗人,怎么写下来的那些酣畅淋漓的,抑或婉约细腻的诗句,简直柔软到心里去了。看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诗:“郎心自有一双脚,隔江隔海会归来”。那个人,心里得有多少热泪才能把这句话道出来。

    是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相信,另一个人一定会出现呢?也罢,这个世界不是你等我,就是我等你,等来等去,然后就一辈子了。

    很喜欢诗。所以尝试过买诗集来看,但是却不会主动去翻阅,一篇接着一篇,觉得无法理解。但是如果在书里,博客,杂志上,电影里偶遇的话,会觉得那诗,美到心里去了。于是,便不再刻意去寻诗,而是等诗遇上我。

    我想,是诗人忧郁了写诗,还是写诗了忧郁。自古愤怒出诗人,逆境出人才,而自己,也总是在有心事的时候才觉灵感如泉涌。我看这诗,闭上眼,想诗人当时心里所想的东西,所有的爱情诗,都免不了心碎的片段。这人世间最俗的感情,在诗人的笔下,总是那么凄美。一个不太懂诗的人,来读诗,只能体会那浅浅的感情了,只能在心里,面对着诗人,相顾无言泪千行了。

    触景总是能伤情。诗人看芭蕉伤情,看落花伤心,看船泊落泪,看月缺心酸,听乌啼心碎,受冷风心冷。他们估计也知道自己讲来讲去总是那么几样东西,也知道自己说来说去也就那么几段情,但是忍不住啊,忍不住啊,在心里的结解不开,只能靠诗来抒发抒发情怀了。

    把中文的美诗翻译成英文,我觉得是一种过错。同样,把英文的诗翻译成中文也是一样。文字的美丽,在它们各自的文化里呆着就好。语言各有各的美,可以共存,不必转化。哦,除非,你把那英文嚼碎了,再在自己的情感的基础上,用中文说出来。

    读龙应台的《目送》,看她翻译诗,爱默生的《紫杜鹃》,原诗这么翻译:

    “《紫杜鹃》:五月,当凄厉的海风穿过荒漠,我看到树林里紫杜鹃灿然开放。无叶的花朵点缀于阴湿的角落,荒漠和缓流的小溪有多么快乐。紫色的花瓣纷纷扬扬飘入水池,乌黑的池水因这美丽欢欣无比。红鸟可能会飞来这里浸湿羽毛,向令它们惭愧的花儿倾吐爱慕,紫杜鹃!如果圣人问你,为何你把美艳白白抛掷在天地之间,告诉他们,亲爱的,如果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看,那么美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你为什么在那里,玫瑰的匹敌,我从未想起要问,也从来不知道。不过,以我愚人之见,我以为,把我带来的神明也把你带到这里。”

    龙应台先生觉得索然无味,便自己动笔翻译:

    “《紫杜鹃》:五月,海风刺透静寂,林中忽遇紫杜鹃,叶空,花满,遍缀湿地。荒原缓溪为之一亮,紫瓣缤纷飘落。黑水斑驳艳丽,绯鸟或暂歇凉。爱花瓣令羽色黯淡。若问汝何以,绝色虚掷天地?请谓之:眼为视而生,则美为美而在。与玫瑰竞色,何必问缘起。吾来看汝,汝自开落,缘起同一。”

    感觉完全不一样,她将英文的美适当地转化成了英文的美。令人心动万分。她说她翻译完了突觉心动,想到王阳明先生:

    “写着写着,忽然心动停笔,想到──这首诗,岂不正是十六世纪王阳明的同道呼应?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让我突然想起,有时把书买回家,放在桌子上没去读它,偶然一时兴起翻开,边如痴如醉,顺势坐在桌子上,反复咀嚼书里的内容。看到一些心动的句子,会联想到另外一些心动的句子,于是去翻找,然后用漂亮的字记在漂亮的本子上。本子拿出来,又发现以前写过的心路。便觉得,那真是一个洒满温和阳光的下午。人生,果然需要这些偶然和心动的时刻。

    让自己的心保持干净,随时准备好,迎接那些美丽又动人的时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