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正面管教华德福花生 |
分类: 虎父无犬子(花生爸谈育儿) |
http://s3/mw690/001M1M4xzy6KsxUMEIq42&690初为奶爸的挫与获" TITLE="从国学到育儿
文:花生爸爸
图:花生妈妈(摄于花生三岁生日之旅)
我的家庭十分传统,往上推五代,列祖列宗们都是教书出身,堪称教育世家——与其说是赞扬,倒不如说是揶揄,因为那个年代,读书人不能考取功名而侧身于教书匠之列,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因此从我曾祖开始便已家业式微,我爷爷只是学会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言杂字》(好像是这个名字)等小册子,须知这些玩意儿现在可能算是所谓“国学”之列,然则放诸过去,如果背会“三百千”妄称国学,就像现在会算小九九就自称数学家一样可笑。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了我这一代连《三字经》都背不全了。
我再次接触《三字经》之类的书——我是指认真地读和看——是在2010年了,那个时候花生正在花猫的肚子里,为了胎教,我坚持每天给她们读一遍《三字经》和《弟子规》,说实话,是机械地读,不过脑子那种。因为对于《三字经》,我多少有点儿“底子”,故而很快便能朗朗上口。最有意思的是,我读的这个《三、百、千》的版本,是从台湾买的正体中文版,其中部分细节和大陆的版本颇有差异。对照来看,有趣极了。窃以为最明显的部分就在于对明清两代的描述上。台湾的版本说:“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话里话外透着一种赞赏,而大陆的版本则是:“明太祖,久亲师。”
相比之下,要冷淡的多。除此之外,台湾的版本还别出心裁地与时俱进,加入了“贪电玩、迷电视、坏性情、毁心智”等语,显得颇为摩登。读的多了,就会想得多,学而不思则殆嘛。《三字经》的教学思路特别清晰,起而天性,继之讲天文自然,再次则文学历史,最后加以勉励。其中固然不免三纲五常的说教——其实即便是三纲五常,也是瑕瑜互见,难以对错言之——但是其总体确是充满韵律、美妙而令人回味的。
《千字文》简直是一部天才的著作,通篇无一字重复(个别字重复是因为汉字简化之后,造成一定的语义混乱导致的),据说是周兴嗣呕心沥血,一月白头写成。文字雅驯,义理清晰,然而对于中文不好的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儿艰涩难懂。如果没有注解,我估计没有谁懂“墨悲丝染”是什么意思。甚至,如果没有维基百科,很少有人知道王羲之曾将《千字文》写成“法帖”传诸后世。
我对国学的美梦一直这么做着,甚至就打算把这一套传给花生,直至我遇到了另一部奇书——《弟子规》。
如果稍微涉猎上述三本书,就会嗅出明显的不同。《千字文》成书较早,里面的道统观念较为寡淡;《三字经》立足于讲古论今,类似于给孩子的顺口溜,务求精简,虽不知成书于何代,但是清新可喜,然人爱不释手。但是,《弟子规》就不同了。其着眼点在于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或者成为连自己都做不到的“自己”。这本书奇就奇在,每句话看起来都是对的,但是连在一起读,怎么都感觉不是在教育“弟子”,而是在培训“奴才”。没错,从孔孟、朱熹到王阳明,确实发过类似的议论,但是这些议论都是放在语境中才能诠释其作者本意的,如果舍本逐末,则往往不得其要领。
鲁迅的《狂人日记》里,记述了一个“狂人”读书的体验,最初看到的都是“仁义道德”,然而仔细看下去却都是“吃人”二字。谁最希望我们的小朋友和我们的公民读这一类的书呢?——管理者,独裁者,专制者。不需要自己思考,只要按照规则来服从,你省心,我放心,这是其运行的规则。“君子学道而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的这个“道”,被歪曲而片面地执行在儿童教育中。顺从权威,无疑这是一种很好的维持现状的方法,而且慢慢地自己也会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主动去维护这个权威。然而,我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这条路,坦率地说,如果所谓“正规教育”就是如此,我宁可他不上学。
顺便说一句,我猜测《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人,而且是清朝的汉人写的,因为其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做稳了奴才”的时代那种奴才文人的喜悦和优越感。
“好为人师”几乎是所有人的痼疾和通病,从古皆然,于今为甚。当今时代,分工日渐精细,术业益为专一,几乎每个人都有足为称道的一面,所以往往难于接收不同看法,转而倾向于夸大表述自己的看法。这种行为,在传播学上叫“刻板成见”,北京话叫“矫情”,说的体面一些叫“好为人师”,其实质是愚蠢而又自以为是,糟糕的是,越愚蠢越自以为是。
2013年,那是一个春天,彼时,我正在某公司做技术支援,这份工作的要求就是:无论有没有,说有;有三分,说十分;有理,要争;没理,如果你也争了,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每天都过着在云端的生活,出差——等待出差,时间就这样循环着。那个时候,我几乎没有大段的时间和花生呆在一起,每次回家都只是唱唱高调——可是,唱高调的人是没人喜欢的。
职场就像北京雾霾那般波谲云诡。依违之间,我有时间陪花生妈妈翻译《正面管教A-Z》,毫无意外成了这本书中文版的第一个读者。然而,我对正面管教并不陌生,我是花生妈妈的第一届学员。必须承认,学习是终身的,往往觉得自己全懂了的状态是最可怕的,这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付出代价。
https://mmbiz.qlogo.cn/mmbiz/rAiaz2STnPNctlKqVlgErqDncWTBGicoJ1ibrMD758R4UYgJFkFyN1WY0No0UHVSaJjCPKgwiapyNibhWeia5NkiajAIQ/0初为奶爸的挫与获" TITLE="从国学到育儿
以我自己为例,参加完为期六周的首届父母课堂之后,实则很少亲手操练——因为我很少带孩子(BTW,中国古代的很多话真的很矛盾,一方面嘲笑某帝王“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一方面当甩手掌柜,对孩子不闻不问)。恰如一个拿了车本、好久没有摸车而突然上路的新手一样,充满了不安和焦躁。这在这个时候,我离职了,赋闲了,这一赋就是半年之久,这个半年,我有机会和花生做真正的亲密接触,准确地说,是短兵相接。
孟夫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乐之一(另外两乐分别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牛刀小试的我却没有体会出这种乐趣。
知易行难。“不惩罚,不娇纵”,虽然放诸四海而皆准,然失于宽泛。每当花生吵闹要某些东西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是拒绝,紧接着就是给出有限的选择;如果他坚持吃糖,我就会琢磨一下,我如果一直让他吃,吃到牙疼,这是逻辑后果还是自然后果?花生不想收玩具,我给他一颗糖,带着他一起收,这算不算是奖励?有时候,花生开始人生中第一次做某事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说“你真棒”的时候,则会生硬地把“棒”咽回去——这是夸奖,不是鼓励。一整个夏天,我独自带着花生睡午觉,去公园露营,开车去机场,不知不觉间,他似乎习惯了有事情找爸爸,甚至有时会把妈妈下意识地叫成“爸爸”。
记得一天中午,潮热难耐,溽暑之下我困得要死。可是花生就是不睡,一会儿问问这,一会儿问问那,要吃要喝要出去玩。我一冲动打了他的屁股,我必须承认,是非常用力的那种。花生哭着睡着了,但是醒来之后,他的眼神对我充满了畏惧。我后悔极了,让孩子畏惧自己是最没自信的父母的做法,从根本上就违背了以德服人的宗旨,孩子再小也是有尊严的人,以暴易暴是不能止暴的。
我专门和花生妈妈讨论了这件事,我们得出结论:睡觉是他自己的事儿,不能强迫。“克己复礼”,这四个字,我算是真正明白了。
赋闲期间,花生妈妈推荐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很震撼叫《上学真的有用吗?》。没错,花生早晚要上学的:测智商——上幼儿园——自愿交赞助费——上学——择校——家长会——高考。这本书,尽管不无阴谋论的色彩,却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上学不等于受教育。而与此同时,花生妈妈也正在关注华德福的教育理念。
我一直以为,北京目前的小学教育,不同学校之间固然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仅仅是59和61分的差异。一个是雕刻,一个是雕刻加打磨。华德福的教育特别符合我理想中的教育情境,而这种情境,却是我从儒家经典中学到的:
“万物皆备于我矣。”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以此看了,真理是相通的。无论是正面管教还是华德福,尽管具体方面或有差异,但是爱、尊重这一点则惊人的一致。现在,每天早上,看着花生背着小书包去幼儿园的背影,我就会暗自给自己鼓鼓劲:如果你认准了是真理,就坚定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