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花生妈妈正面管教父母课堂刷牙育儿 |
分类: 正面管教(花生妈妈的沙龙) |
正面管教不是贴创可贴式的育儿体系,而是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以及长期效果。因此,很多妈妈在网上问我“怎样让孩子不打人”、“孩子磨蹭怎么办”、“孩子粘人怎么办”等有关孩子外在行为的问题时,我通常不提具体解决方案。
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对正面管教所强调的“和善而坚定”的理解有误,因此对于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与我所传递的信息会出现偏差,尤其是仅仅借助单纯的网络沟通。
要说建议,我往往会说“先看书”。其实,内心的声音是“参加父母课堂”。改变,首先需要从自己做起,最好是由内而外。这似乎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
我很享受和正面管教的学习者们一起讨论问题,课堂上的PHP(父母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也是我挚爱的一个环节。
很有趣,11班和12班的第一个PHP讨论的话题分别是孩子磨蹭(不刷牙、不穿衣服)和不肯刷牙,看起来相似的行为,解决方案是否相同呢?
孩子磨蹭(不刷牙、不穿衣服)
妈妈的感受是“心烦、着急、愧疚”;
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寻求关注”(错误目的表);
大家的建议(在角色扮演之后)主要围绕“少说多做”和“提前约定”。
耀耀妈妈的反馈:
晚上,耀耀爸爸(也是11班学员)负责带孩子刷牙洗脸,然后上床讲故事,我自己很清闲地看书,整个过程和谐安静,而且速度并不比以前慢;睡前父子俩约定好第二天的起床时间,并把衣服准备好。早晨不到7点就自己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主动问我时间,自己穿衣洗脸刷牙。
不肯刷牙
妈妈的感受是“被激怒”;
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寻求权力”;
大家的建议(在角色扮演之后)主要围绕“邀请孩子参与”和“给予孩子选择”。
白马妈妈的反馈:
在正面管教第二节课的PHP环节,我跟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困扰:白马的刷牙问题。早上起来不肯刷牙,自己提出要先吃早饭再刷牙,经过三番五次的试探和反复,最终变成权力之争:妈妈说一定要先刷牙再吃饭,孩子说要先吃东西再刷牙。最后爸爸妈妈都失去耐心,由爸爸强制刷牙。后面吃早饭的时候,白马各种委屈别扭,自己剥鸡蛋的时候忽然哭起来。
花生妈妈带领我们情景再现了这一幕,由我扮演白马。然后一起讨论,真的特别感激大家,帮我想了整整一页纸的点子。我也思考了白马为何排斥刷牙这件事,也许因为我太过于关注他的牙齿问题,于是无形中,刷牙成了他的一个压力。孩子不喜欢压力,但他知道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他会提出“先吃饭再刷牙”,意思是:至少你让我先干点喜欢的事我再去完成你给我的任务。
明白了事件背后的原因才能采用有效的方法。我决定结合大家的建议做出改变:
1. 每天和他一起刷牙。到了刷牙时间我会说:“该刷牙了,妈妈要去刷牙,你能和我一起去么?你可以帮我挤牙膏!”白马非常喜欢参与大人的事情,所以邀请他一起做事他会很乐意配合。
2. 适当改变规则,为了任何规则伤害亲子关系都是不值得的。如果早上起床他提出“先吃东西再刷牙”,我会同意“先喝奶再刷牙”,他还挺满意,喝完奶会乖乖去刷牙,回来继续吃早餐。
3. 课堂上大家提出:如果因为担心蛀牙而每次强迫给孩子刷牙,造成他对刷牙、对家长的抗拒,等于注重短期效果而没有看到长期效果。其实这才是我最矛盾之处。我担心,如果牙齿有了问题,他会面临治疗痛苦,而这些是我自己特别害怕的,我一直特别害怕看牙齿,所以我的恐惧衍生了对他牙齿的过度关注,无形中刷牙成了他的一个压力。
经过一周的改变和实践,白马没有再为刷牙而哭闹,我偶尔会帮他清洁,提前征求他的意见:妈妈用牙刷还是用牙巾帮你清洁里面的牙齿?这一周,我们(白马爸爸也是12班学员)和白马没有发生任何对抗,没有大脑盖子打开的时刻,在事情陷入权力之争之前,我会默默给自己喊停,冷静下来,冷静的大脑会运转出更多的智慧和方法。
备注:
1. 封面图片选自佐佐木洋子编绘的小熊宝宝绘本。关于刷牙,读绘本和讲故事都是不错的办法。
2. 这篇文章其实重点不在于给出解决刷牙问题的具体办法,而是希望帮助大家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3. 插播一则好消息:正面管教暑期班预报名的人数已够开班,8月3日、8月10日、8月17日三个周日全天。目前仍可接受报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