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10):归州之巴东县

标签:
长江巴东巫峡寇准秋风亭 |
分类: 读书笔记 |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次:到达,停泊。百年生计:指全家人的前途命运。白居易此行与其弟白行简与之同行。“巫山、陇水”二句直用杜甫《老病》诗句“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两片红旌:双旌为刺史仪仗。数声鼓:因江道狭窄,行船多击鼓为号。艛艓:有楼的小船。
乘轺偶将命,抚俗烟江湄。地僻接穷峡,务简稀公期。
秋信任无趣,野怀良自宜。月白夜蝉响,池暗风荷衰。
溪云入破牖,山菊开疏篱。贳酒不能醉,乡园空结悲。
徘徊独凝望,目极长天涯。
庚辰岁:公元980年。将命:奉命。秋序:秋季。轺:一匹马驾驶的轻便小车,常指被国君召唤者所乘坐的车。抚俗:巡问民情。公期:指朝廷的期待要求。贳酒:赊酒。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年纪轻轻,本希望进士及第后能留在京城开封,却被派到这么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又离家乡这么远,正值秋风萧肃的时节,心中难免孤愁。
县幽无俗事,公退只高吟。江到荆门阔,山连蜀国深。
峡云长映日,蛮雨易成霖。群雀鸣春院,饥猿叫夜岑。
庭荒多古木,地僻见沙禽。印锁残阳后,人归叠翠阴。
思乡空索寞,素分信浮沉。乐静稀尘累,甘闲负壮心。
衰容常懒栉,病发岂胜簪。寡欲慵求友,防邪每自箴。
浇风终耻合,前事固难谌。望断天涯外,离魂欲不禁。
公退:公务完毕,离开官府。印锁:把官印锁入印盒中,指下班。素分:本分,分内。懒栉:懒得梳理。自箴:自我规诫。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前事:过去的事情,古人的事情。难谌:难以信任。寇准刚二十岁,当然不可能真的“衰容”“病发”,这不过是心里愁闷的反映,但他仍心怀壮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沦。
乡思终日有,孤淡厌琴樽。
众木侵山径,寒江逼县门。
浪沉滩见脊,雨过壁生痕。
憔悴悲兰蕙,因思楚屈原。
兰蕙:兰和蕙,皆香草,多连用以喻贤者。寇准觉得来到偏远的巴东,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像战国时代的屈原,被楚王放逐于湘江岸边。
二年穷峡外,不见帝城春。
览照知年老,逢花感恨频。
浮荣何足贵,幽别转难伸。
终忆归清渭,林泉卜旧邻。
清渭:即指渭水之滨的家乡华州下邽。下邽镇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因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皆为下邽人,素有“三贤故里”之称。寇准最后说希望归隐林泉,当然是言不由衷,年纪轻轻的他还希望着成就一番事业。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旧业:旧时的园宅,指故乡。这首诗表现了寇准着眼现实随遇而安的心境,心态宁静而平淡,但思乡仍是不变的主题。诗中的“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比较有名,后来那些宋代诗人们经过巴东纪念寇准时,往往要提到这两句。
楚驿独闲望,山村秋暮天。
数峰横夕照,一笛起江船。
遣恨须言命,冥心渐学禅。
迟迟未回首,深谷暗寒烟。
冥心: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寇准当宰相后,巴东的“秋风亭”名声大振,历届巴东县令认为此乃吉祥之处,上任前必到秋风亭饮酒赋诗,留宿一夜,祈求官运亨通。后来,秋风亭成了巴东县名胜,经过巴东的文人雅士必到此思古寻幽。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闻道山中树,犹馀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莱公:指寇准。天禧四年(1020年),寇准被罢相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故称。手种松:指寇准所种双柏。礼数: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三公: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因为寇准后来拜相立功成为了名人,所以才有对其早年为官和生活轨迹的纪念,寇准当年在巴东刚入仕,还没有做出成绩,无人赏识也是常理。
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
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
惠:指惠政、德政。三朝:寇准经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他主要成就在于辽军南下时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朝的进攻,使得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即著名的“澶渊之盟”,为北宋王朝带来其后一百多年的和平。孤舟:指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句:“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江亭:寇准所建秋风亭。
其一
秋风亭上思悠哉,想见鸣琴日日来。
野水孤舟故如昨,为公长啸一徘徊。
其二
袖手穷山一少年,何曾由楚到澶渊。
英雄正自无人识,盖世功名却偶然。
鸣琴:指以礼乐教化人民,常用做称颂地方官无为而治。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野水孤舟:指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句:“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制锦工夫早不同,至今人道寇巴东。
澶渊一段奇功业,可在孤舟野水中。
寇忠悯:即寇准。1023年,寇准客死于雷州(今广东雷州),1033年,宋仁宗下诏追谥“忠悯”。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翻译:您有美丽的锦缎,是不会让人用来学裁制的。高级官员和重要城邑,是您自身的庇护,您却想让没有实践经验还在学习中的人来治理,它们对于美丽的锦缎来说,不是更为重要吗?)澶渊奇功:指公元1004年,辽军围攻北宋京城开封的北大门澶州,宰相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来到澶州前线,鼓舞了宋军士气,寇准参与指挥作战,直至迫使辽国停战求和。孤舟野水:指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句:“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堂前双柏今何在,渡口孤舟依旧横。
不似公安插竹处,凛然容貌尚如生。
堂前双柏:指寇准在巴东县署内亲手种植的双柏。公安插竹:寇准客死雷州,其灵柩归葬途中经过江陵府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当地百姓在路旁插竹挂物祭奠,后来这些竹子竟然成活了,被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此立莱公祠以纪念寇准。王十朋此行的路途上曾探访过公安县的莱公祠,并写下一首《寇莱公祠》:“油水江头寇相祠,凛然如坐庙堂时。精忠一点不负国,枯竹知公人不知。”凛然容貌:指公安县莱公祠中的寇准的画像或塑像。王十朋在这首诗的注释中说,看到公安县莱公祠尚保存完好,而巴东县的寇公祠却已经荒废,这是祭祀礼仪的欠缺,希望巴东县官员能把它恢复起来。
其一
江上秋风宋玉悲,长官手自葺茅茨。
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
其二
豪杰何心后世名,材高遇事即峥嵘。
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宋玉悲:“宋玉悲秋”的典故,源自战国楚辞赋家宋玉在其名篇《九辩》的开篇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长官:唐宋时多指县令,此指寇准。茅茨:指寇准在巴东的居所。当然,“宋玉”也可以理解为陆游自指,“长官”也可以理解为巴东县当地官员,“茅茨”也可以理解为寇公祠。陆游感慨,寇准当年不受重用才来到巴东,但高才豪杰终有露出峥嵘的时候,离开巴东二十年后,寇准便在澶州之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陆游在这里也有自我感伤的成分,宋朝被金国赶到了南方,他因力主北伐而遭贬,不得不离开京城杭州赴职偏僻的夔州,他何时才能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
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遗民虽尽犹能说,老令初来亦爱闲。
正使官清贫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
令廨:即县署,县令办公的地方。老令:大概是陆游在《入蜀记》中提到的代理县令王康年,其正职为秭归县尉。正使:纵使,即使。
溪船莫嫌迮,船迮始相宜。
两桨行何驶,重滩过不知。
荒村寇相县,破屋屈平祠。
不奈新愁得,啼猿挂冷枝。
迮:狭窄;狭小。前四句:陆游原来乘坐的大船,在上归州新滩时船底撞破,后在归州城换成了小船,其“底阔而轻,于上滩为便。”屈平祠:陆游经过的屈原祠位于归州城东5里的长江北岸,又称清烈公祠,为纪念屈原而建,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不奈:无奈。
其一
暂借清溪伴钓翁,沙边微雨湿孤蓬。
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
其二
西游万里亦何为,欲就骚人乞弃遗。
到此宛然诗不进,始知才分有穷时。
灞桥风雪:这个典故来自宋代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中的一则故事。唐昭宗的宰相郑綮很会做诗,有人问他最近写诗了吗?他说:我的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上,此处哪能写诗呢?于是,宋代的诗人们便喜欢用“灞桥风雪”来比喻写诗意境构思的地方,或表达寻觅诗思、搜寻诗料的意思。又因为灞桥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东郊,陆游这里也有用其指代南宋都城的意思,说自己从此远离了首都政治中心。骚人:应指屈原,因其被流放,陆游也有同感。
水宿频欹侧,徒行又险艰。
舟危神女峡,马瘦鬼门关。
照夜烧畬陇,缘云种笮山。
催成头雪白,休说鬓丝斑。
水宿:指在舟中或水边过夜。欹侧:歪倒摇晃貌。神女峡:指巫峡。鬼门关:本指西陵峡中崆岭滩,源自三峡民谣“青滩泄滩不算滩,空舲才是鬼门关”。但范成大从夷陵到归州走的是陆路,虽然避过了水路鬼门关,其陆路的艰难一点也不亚于鬼门关。烧畬:峡农烧荒种田的方式。笮:本指竹篾拧成的绳索。此指竹子。
钻火巴东岸,摐金峡口船。
束江崖欲合,漱石水多漩。
卓午三竿日,中间一罅天。
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钻火:此指燃起火把。摐金:撞击金属乐器。点燃火把和击鼓奏乐指范成大所乘官船的仪仗。漱石:冲刷岩石。卓午:正午。 三竿日:犹言日上三竿,谓时间不早。罅:裂缝。神禹迹:指大禹开凿三峡导江入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