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主义导论》书摘
(2012-03-30 14:13:37)
标签:
杂谈 |
接收翻译后半部分,甚有得着啊!边翻边摘抄吧,开个帖当摘抄本。。。
那么,加尔文主义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呢?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寻找统摄加尔文主义的核心观念。德国加尔文主义者赫尔曼·包克(Herman Bauke)曾搜集了不下二十个版本的“加尔文主义基本原理”,其中包括以下要点:
1.
部分学者认为预定论是改革宗神学的核心。然而,如果把预定论当作万事皆已预先定下,历史中发生的一切都无足轻重,这类学者的主张就很容易引起误解。上述极端加尔文主义的观点会使人偏离圣经启示,导向一种唯理主义的神学思想。
2.
改革宗神学强调神人之间的盟约关系,但并不一定是其核心概念。诚然,人要么向神守约,要么背约,这是一条重要的真理。但加尔文并未将整个教义体系建于其上。
神本主义
如果要用一个观念来概括加尔文主义,我们最好沿用华菲尔德的说法:改革宗意即神本主义。改革宗神学首要的关注对象是三位一体神,是那位超乎万有又内住于人、在基督里显明慈爱的神。加尔文主义者的神学理念中,神占据核心位置。梅森·普列斯利(Mason Pressly)说过:“循道会强调罪人得救;浸信会强调重生;路德会强调因信称义;莫拉维亚弟兄会强调基督的受难(the wounds of Christ);希腊天主教强调圣灵的奥迹;罗马天主教强调教会的大公;而加尔文主义者的关注焦点永远是神。”
改革宗强调的是这位无所不在、以慈爱统管万有的神,而不是任何受造物、任何受造物的行为,也不是信徒生命的某一方面。加尔文主义的核心话题是:“起初,神……”(创1:1)
在神与人的关系中,神拥有一切权柄和能力;他却在圣约之中限制自己,履行责任,显出他是满有恩慈的至高者。在圣约中,他承担起作为神的一切职责;他亦是万物的初与终。统治宇宙的并非机率或命运,而是全能的神。人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为了荣耀神。其实我们在神面前并没有什么权利可言,有的只是当尽的本分。企图挑战这一真理是注定失败的。罗马书9:20这样讲:“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神颁布了律法,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回应当是无条件的顺服。我们蒙召,为要全身心服侍他,在敬拜赞美中、在日常工作中时时刻刻服侍他。
改革宗十分关注造物主-被造物这一关系的特质,通过神来看待人生万象,亦即活在神面前。华菲尔德写道:
加尔文主义者是看见神的人;他看见神的本性,看见神在历史中的作为,看见神的恩典。他在万事万物之中看见神伟大的足迹和大能膀臂的工作,感受到神那宏伟的心意。加尔文主义者透过一切表象看见神,在一切境遇之中认出神的掌管,深知他的旨意必要成就。(加尔文主义者)在人生中总是以恒切祷告的心来到神面前,单单倚靠神的恩典,深知蒙召得救毫无自己的功劳可言。
因此,改革宗神学的核心是神论,是这位以为父的心肠统管万有,在基督耶稣里显明出来的神。R·C·斯普罗这样说道:“我们如何理解神的本质和性情,会影响我们对人类之本质的理解,因为人身上有神的形象;会影响我们对基督之本质的理解,因为基督是按父的旨意而行;会影响我们对救恩之本质的理解,因为救恩出于神;也会影响我们对伦理道德之本质的理解,因为伦理道德源自神的性情。我们对神的认识决定了无数的神学观念。”
所以,加尔文主义者以神为中心来阐述一切教义。罪的可怕在于得罪神,救恩的奇妙在于荣耀神。天国之所以荣美是因为神在那里掌权为王,地狱之所以可怖是因为神在那里彰显了他公义的忿怒。神是这一切真理的核心。
比如,当论及罪的可怕究竟在何处,一些基督徒可能会说罪会造成极大的毁坏,会使人落入悲惨的结局;然而,如果不以神为中心来认识这个问题,就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人犯罪是得罪了神。大卫在诗篇51:4中向神认罪:“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
罗马书包含了整本圣经中最伟大的教义,这卷书里最常见的字眼不是恩典,不是信心,也不是律法,而是神。罗马书中许多重要的神学表述都是以神为首:
1.神任凭他们。
2.神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3.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
4.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
5.神称罪人为义。
6.神将他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加尔文主义者认为,信徒将对神产生倾慕之情。我们被他的威严与美善、圣洁与恩慈完全折服;于是,我们寻求神的荣耀,渴慕神的同在,并且效法他的样式。
有些基督徒认为最重要的事是传福音和教会复兴。这些事诚然十分重要,但在终极意义上最重要的只有一样:认识神,服侍神,荣耀神。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拯救失丧的灵魂十分重要,是因为我们这样行,神的名就被尊崇,神的国度亦将随之降临。建立社会公义十分重要,是因为我们这样行,神的旨意就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读经祷告十分重要,是因为我们这样行能够与神相交。
教会的旗帜
历代以来,神本主义是教会的旗帜,更是加尔文和加尔文主义的旗帜。下面举出了一些代表人物:
1.
在改革宗传统里,早期教会的神学家、作家奥古斯丁地位甚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救恩与生命等方面持神本主义立场。在讲自己的信主经过时他说:
但在这漫长的(悖逆)岁月中,我的自由意志在哪里?从哪一个隐秘的处所刹那之间脱身而出,俯首来……挑起你的轻松的担子?……我突然间对于抛弃虚浮的乐趣感到无比的舒畅,过去却惟恐丧失……因为你,真正的、无比的甘饴,你把这一切从我身上驱除净尽,你进入我心替代了这一切。你比任何乐趣更加浃洽……比任何光彩更明粲……比任何荣秩更尊显……我的主、天父,我的光明,我的财产,我的救援。
2.
加尔文的生命是“神本主义”一词的绝佳注解。尽管有一些缺陷,他确实是竭力“惟独为了神的荣耀”而活。在这过程中他陶造出了许多属神的品格。加尔文去世后,伯撒(Theodore Beza)将死讯报给日内瓦学院的学生时说:“我亲眼见证他施行教导,已有六年之久……在他身上能看见基督徒最美善的品格。想要污蔑、诋毁他不难,但要效法他的品行却是难上加难。”
3.
清教徒是加尔文最著名的追随者,他们决意以神为中心来生活。18世纪的新英格兰改革宗神学家爱德华兹极好的阐释了他们的观点:
与神相交,才是我们心灵得到满足和喜乐的唯一方法。到天家与神全然相交,较之世上一切最快乐的享受,仍显无限美好。父母、夫妇、儿女以及良朋密友,都只是影儿;惟有神才是本体。这一切不过是发出来的光辉,只有神才是太阳。这一切不过是支流,只有神才是源头。这一切都不过是滴水,只有神才是海洋。
同样的,我们看长老会的安德鲁·博纳所写的日志、看圣公会的约翰·牛顿所写的书信、看浸信会的司布真所写的讲章,会发现他们都是以神为中心。他们的神学与事工都是源自对神的爱慕,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神的深情。
有人可能会认为,上述人物都是杰出的神学家和牧师,所以他们才会有以神为本的思维方式。这样想的人可以读读下面这首诗,是一位名叫安·格里菲兹(Ann Griffiths)的农妇所写。她是一名卑微的威尔士加尔文主义循道会信徒,1805年生头胎时难产而死,年仅29岁。
我满心欢喜,离世而去
世间一切的偶像我终能离弃
那至高者已经使我与他相像
在我身上留下他的印迹
他配得无穷的敬拜,
配得全部的爱情和景仰
因他的死贵重无比
救出无数灵魂脱离死亡的势力
如今,这种神本主义的热情几近销声匿迹,原因是灵性的衰退与神学的错谬。许多所谓的福音派教会已经丧失了对神的敬畏,他们所讲的神的慈爱也极大的偏离了圣经启示。福音派里充斥着人本主义,他们宣扬的神跟圣经启示的神已经相去甚远。
更严重的是,许多改革宗的追随者似乎也失去了对神的敬畏之心。由于福音派文化影响广泛,在许多改革宗圈子里,以人为本已经代替了以神为本。我们忙着满足会众的需求,忘记了效法众改革宗先贤,他们首要的目标是述说神的伟大与威严,并以此劝诫信徒。
现在有太多人宣讲的是“笑咪咪”的神,比圣经所启示的神显得更加“用户友好”。我们力求让人觉得舒服,于是不再教导任何会让会众感觉不安的内容。我们特别害怕年轻人流失,于是从不教导他们要注目于神的圣洁,从不鼓励他们要怀有孩童般的敬畏,活出属神的圣洁生命。我们容忍物质主义、世俗化和轻浮浅薄之风在教会里泛滥,正是因为严重忽略了这位永在、无限、圣洁的神。
“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箴23:23)然而实际情况显明我们并不愿为坚持真理付出代价。我们作出了太多危险的妥协和机巧的背离,生命中充满了以弗所式的暗昧和老底嘉式的不冷不热。这一切累加起来,正可谓“反改革宗”。我们看重自己和自己的荣耀,常常超过神的名和神的荣耀。
然而,圣灵若是开导我们,使我们看见父神通过圣子显出何等浩大的恩典与饶恕,看见他在全然的自由中选择施恩于我们,我们必将满心渴望荣耀这位尊大、慈爱的三一真神,献上自己的所有来荣耀他。正如毛里斯·罗伯兹(Maurice Roberts)所言:
一旦意识到神特别拣选了一个人归他,使这人得享神的荣耀,而这人丝毫也不比别的人更好,成熟的基督徒就会经历到极大的喜乐,满怀对天父的感恩。他深爱神,注目于神,再也不左右四顾;他承认若不是神的恩典临到,自己绝不可能信主,根本不会想到要信。他将低下头、流着泪,满心感恩的说:“我的父,我的神!我如此不配,却蒙受大恩,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
我们是否真的承袭了加尔文的改革宗理念,是否真的倾慕于神本身,荣耀他、顺服他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来与诗篇作者一同祷告:
主啊,你所造的万民都要来敬拜你,
他们也要荣耀你的名。
因你为大,且行奇妙的事,
惟独你是神。
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指教我,
我要照你的真理行;
求你使我专心敬畏你的名。
主我的神啊,我要一心称赞你,
我要荣耀你的名,直到永远。
也与菲利普·多德里治(Pilip Dddridge)一起祷告:
人类的一切骄傲终将消亡,
而神独显为大;
诸天充塞他的荣光,
赞美的欢声在地极回荡。
——第19章:《应用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