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小凡微型小说中的亳州民俗文化

(2017-04-04 18:36:53)

http://img3x3.ddimg.cn/52/27/1035200383-1_w_1.jpg

周玉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摘要:杨小凡的“药都人物系列”微型小说塑造了多样的亳州民俗文化。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美味可口、别具匠心的民间美食,还有已经消逝的民间习俗,形成了杨小凡微型小说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

 

民俗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经常作为创作元素反映到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去。在现代作家中,废名的《桥》展现了黄梅故乡的风土人情和乡风民俗,被誉为“田园小说”;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生动地记录了故乡高邮地区人情,被赞为“文化小说”;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 以诗话的语言描写了河北白洋淀地区的人物和风俗,被称为“诗体小说”。 此外,还有沈从文 的湘西,老舍笔下的老北京,贾平凹的陕西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等等。 这些地域文化小说,其魅力就在于对地方民俗文化的生动描写。 在当代安徽籍作家中,杨小凡是为数不多的用笔 、用情 、用心描绘家乡风土人情的作家之一。 他的“药都人物系列”微型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 100 多个传奇人物,其间发生的历史典故、 市井传奇以及三教九流的人生悲喜剧,让读者领略了药都亳州的民俗文化魅力。

杨小凡出生于 1967 4 月,亳州人。 他生在亳州市谯城区一个农民家庭,在小学语文老师和父亲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于1986 年在《散文》上发表处女作《渡船》。 近年来,杨小凡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楼市》等五部,中篇小说集《总裁班》等四部,短篇小说集《药都笔记》等六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微型小说优秀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中国当代小小说星座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等十多项。 其代表作有:《独臂先生》、《穆锅盔》、《段老谋》、《花脸汪》、《曹氏父子》、《李一刀》、《嵇康》、《韵兰儿》、《苏雪涛》、《王学》等。

杨小凡最初反映药都人物的几篇微型小说在《作家天地》发表,又被《小小说选刊》一次选中六篇,创作获得了极大的鼓励。 由此,“我决心要写出 100 个人物来,并认定人是历史中最重要的记忆符号。 一个地域的 100 多个人物肯定能勾连出一个地区的文化性格,成为一道风景。 ”这样的创作动机显示了作家以小说来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主动性,表现出了杨小凡对于故乡亳州的深厚情感。 正如他在小说《药都那些事》片头所说:“华佗故里药都,…… 拳掌炮鞭、壶石 泥玉 、医相扎剃、吹拉弹唱、赌混偷赖之市井奇人奇事、奇技异人举不胜举。 ”[1]杨小凡的“药都人物系列”微型小说,“以具有三千多年历史、三朝古都的亳州为依托,以民国以前的人物为界线,一人一色一行一绝,极少重复”[2]。 杨小凡以民俗文化为背景,以塑造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描写独具特色的民间美食、历史久远的民间习俗为手段,通过若干细节,着力塑造药都独特的风土人情、鲜明的地域特质以及坚韧不屈的集体人格。

 

一、民间艺人

杨小凡的微型小说塑造了许多民间艺人形象。 在他出版的微型小说集《流失的 面孔》一 书中,在“传奇绝技”部分,一共描写了 18 位民间艺人,其中写得最为传神的有李一刀、穆锅盔、千金虎、花脸汪、一经绸、杨凤章 、千 、梁闻山等 。那些走街串巷、 靠一双巧手谋生的能工巧匠,凭着绝妙的手艺和不卑不亢的人格,传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间工艺;他们 “已经不是简单的手艺人、生意人了,他们凭借着惊鬼神、超凡俗的技术手段与心计, 把自己从呆板的日常生活中超拔出来, 跃入纵横天地、生死之间无遮无碍的‘道’的大境之中”。 2]亳州的花戏楼又称山陕会馆,被誉为中原宝藏,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A级风景旅游区。花戏楼有三绝:砖雕、木雕和一对铁旗杆。微型小说《李一刀》就是围绕花戏楼的木雕展开描述的。小说并没有正面写李一刀的精妙绝伦的雕刻技术,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展现出来的。 首先写李一刀对制作木雕“漫天要价”:以剩下的木渣多少来衡量,“粗活剃下的木渣要一两银子,细活刻下的一两木渣要一两金子”,让人倒吸了一口冷气。 接着又描写李一刀光是磨刀就磨了一百天。 整个小说短短千余字,然而却是步步悬疑、步步惊奇。 李一刀雕刻木雕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 整个木雕作品,“九九八百一十个人物,外加山石树木 ,殿 、日 、文 、战马旌旗……全场静得只有眨眼的声音。”小说结 辞而别的时候,更是让人赞叹。 作家笔下的木雕大师李一刀所表现出来不仅是精绝的雕刻手艺,还有他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格境界。 这样传奇的民间艺人,堪称技绝、义绝。

小说《天鬼刘》塑造了以耍魔术为生的一对师徒形象:师傅天鬼刘和女徒弟刘英。 在民国乱世,师徒二人辗转到药都亳州表演魔术。小说设置了汪伪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岚峰驻军亳州的场景,在张岚峰多番邀请下 ,师徒二人不得不为大汉奸表演一场魔术。各种乐器的声音,各色人物的嘈杂状态,喜事场景的精彩呈现,而 其道具也只是用了“一只矮木架、五块透明的玻璃、一方红毯”。 精彩的表演让人想起中学课文《口技》,想必作家定是受此文影响,恰如《口技》结尾:“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汉奸张岚峰百般刁难魔术艺人,逼迫女徒弟刘英陪自己过夜。 而女徒弟刘英巧施 妙计,运用高超的口技成功逃离魔爪,表现了民间艺人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气节。

杨小凡塑造的民间艺人形象除了雕刻高手、魔术艺人 ,还 能人花脸汪,说书艺人金贵,剪纸艺人神剪宋,江湖医生神针李等。在这些艺人身上,追求技艺的最高境界与坚持独立的人格合二为一。 他们虽是行走江湖的民间艺人,但是对人生的坎坷和变故, 也往往能勇于担当、从容进退,颇具江湖义士风范。这些民间艺人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但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却能够刚直不阿、坚持正义立场,称得上“民间英雄”。

 

二、民间美食

来到亳州游玩的朋友们都知道,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亳州的特色小吃, 如牛肉馍、撒汤、锅盔、铜关粉皮、干扣面等。 特色美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的诞生和传承使得民俗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如小说《穆锅盔》描写的亳州名小吃锅盔,还原了古城亳州的美食文化。 小说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锅盔的 制作过程,其中,“净手”,“再净手”,“穆锅盔取一面块,揉了堆、堆了揉,反复一百零八遍……再用梨木面杖忽地旋了一圈,面饼正好厚足一寸 、径三尺 ;然后,只见他抓一把芝麻,手腕一旋,芝麻薄薄地盖了一层。 此时,平底大锅下碳火正白。 ”小说语言精炼,用词精到。尤其最后一句,让人想起《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那一段,作者写雪“那雪正下得紧”,清代学者金圣叹批点道:“写雪绝妙”, 鲁迅先生则赞扬它富有“神韵”。 小说所要阐明的穆锅盔技艺高超自不在话下,民间艺人精彩技艺与精神坚守则让人敬畏。 “穆锅盔有两条规矩;一是,为火候不到,任你买家催等急要也不出锅;二是,每天只卖三饼,任你达官富商势力再大出钱再多也绝不多做。 ”清朝宫中御厨来亳州想要品尝锅盔,可是错过了时间,三饼锅盔卖完了,任大管家如何讨好,“穆锅盔看都不看他一眼”, 丢一句话,“明天请早”,“说罢,扭身进店”。 穆锅盔把自己的规矩奉若神明,讲的是“人无信不立”的古训。“规矩大如天”,不因任何人而破了规矩, 既是一种坚守,更是对自身技艺的一种承诺,这也是穆锅盔让人敬畏的地方。

亳州位于中原地区,在这里人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 面食文化在亳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面周儿 一篇 ,作 性形象面周儿。 面周儿制作的面食有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比如荷、桃、燕、虎、猴、猪等各种形象,乍一看会误认为是一家玩具店,其实是一家面馆。面周儿的精巧手艺是她的谋生手段。 普普通通的面团,在她的手上游走,一会是白细如丝的面条,一会是柔柔的面团,一会又变成山川花木或者飞禽走兽。 面周儿制作的面食不仅可以吃,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穷人家买回去用来哄孩子,或作为装饰品; 富人家买回去往往也不忍心把它吃掉。更绝的是,面周儿制作的“工艺品”夏天放一个月、秋天两三个月都不会发霉开裂或者走味。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面食工精巧技艺的描绘,体现了作者对药都亳州那些民间文化的深情追忆,对劳动人民的由衷赞美。

杨小凡微型小说描写的美食还有 《吴老翼》的精制兔子肉、《酆少爷》 里的扒羊肉与八仙锅、《宁天泉》里酿造的美酒等。 从杨小凡对民间美食文化的描写,我们感受到,吃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更是一种人生乐趣,一种文化享受。 各种民间美食,其精美的味道,复杂的制作工艺,以及手艺人对自家规矩近乎苛刻的坚守,构成了他小说中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民间习俗

杨小凡微型小说中有大量的民间习俗描写,如民间闹社火、扭秧歌、药行开市、红白喜事风俗等,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亳州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 通过描写古老的药都发生的民间习俗,作家最终旨在展现其中的人性、人情、人味。小说《社长》表现了明清时期民间闹社火的热闹场面。闹社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每年过年过节举行,穿街过村进行表演,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成就的盛会。 社火凝聚着汉族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是体现民族特征、汉族劳动人民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闹社火为的是喜庆吉祥,然而杨小凡笔 下的闹社火 ,却是类似于电视剧《大秧歌》(以山东海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秧歌”为素材)所反映的斗秧歌的场面。 小说以乾隆十五年为背景,表现了一场三月初三闹社火热闹非凡的场景。 南社的社火,是传统的敲大鼓 、踩 、扭秧歌等 ,扮相奇特 、声势浩大,属于文社火的风格。北社的社火,选斩、铡、杀 、斗之题材,如“刀斩马谡”、“活铡陈世美”等等,鲜 战心惊,因此被称为血社火。 南社、北社的闹社火演变成了血淋淋的争斗,为了战胜对方,闹社火成员不惜牺牲生命。 在这场闹社火中,北社社长王三好自刎而死。对于这样场面,作家表现民间习俗,既是对闹社火的人们勇敢无畏的赞叹,同时又是对于愚昧的民风、落后的封建旧俗的批判。

据清光绪《亳州志》所载:“亳于古为殷汤所居之国 陈国相近,故其俗尚巫。初不闻以拳勇相尚也,后乃急疾尚气,渐染北方之强,动辄招群相斗”。[3]清末亳州地区的鬼神之说、巫术盛行,还有尚武之风、围棋之风在小说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如神机妙算虚子非、传奇人物姜桂题、把学堂改成练武场组织抗日杀敌的李佩吾、围棋高手杨凤章等。 这些已经远去的民间习俗因为杨小凡的微型小说重新进入读者的视野,让人们重新了解皖北地区在近代以来的社会状况。 而杨小凡微型小说也因为对于民间习俗的细致描写而变得更加富有魅力,为小说打上了地域文化的鲜明烙印。

杨小凡微型小说所描写的民间艺人、民间美食 、民间习俗,表现了他对亳州地区古老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理解。其中所展示的各色人物,作家给予了他们温暖、尊严、坚强、乐观和力量,体现了他“对底层人生困顿的关怀与悲悯、对心琐人物的审美与凝望”[4],充满了作家对于底层百姓的关爱、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真善美的敬畏与追求。 总的来说,杨小凡微型小说所表现的亳州民俗文化风景,既是记录,也是传承;既是追问,也 是救赎— —如 ,既是对小说人物的救赎,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