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鳕鱼是最早的国际贸易货物,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也由它开启。早在16世纪初,西班牙、英国、法国的渔船便纷纷踏上了前往纽芬兰捕捞鳕鱼的远征,富饶的鳕鱼渔场无疑是座海上金矿。当时欧洲的生产力还不发达,红肉价格十分昂贵,相比之下鳕鱼的价格要便宜的多。16世纪末期,英格兰普利茅斯港内停满了从纽芬兰归来的渔船,空气中到处弥散着鳕鱼的气息和财富的味道。
公元1492年哥伦布携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大汗”的国书启程,历经磨难横渡大西洋,于10月登上了巴哈马群岛东侧的圣萨尔瓦多岛,由于误以为是印度附近岛屿,从此便将这片身处西半球的群岛称为“西印度群岛”,这里也最先成为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1588年英国军舰干翻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法国渐渐取代西班牙,瓜分了这片岛屿。
随着鳕鱼捕捞船队的日渐壮大,西印度群岛的制糖业也在蓬勃发展,从西非掳掠来的奴隶们每天在烈日下劳作,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盐分维持生命。殖民地的奴隶主怎么愿意浪费生产甘蔗的土地来种植口粮,于是,价格便宜又有充足盐分的腌鳕鱼就成了成千上万奴隶们每天的口粮。
到了18世纪,鳕鱼贸易已经使英格兰北美殖民地成为了跨大西洋国际贸易中心。除了向欧洲餐桌提供美味的鳕鱼外,还向欧洲输入大量动物毛皮。满足了温饱的欧洲人怀揣着梦想举家迁往北美殖民地,创造出了许多城市,比如今天的波士顿,于是和之前介绍过的波士顿龙虾的故事就连上了。文章链接:顿顿吃大龙虾,奴隶们都要起义了
鳕鱼大家族鱼丁兴旺,鳕形目下约十三个科共几百种。广义上,它们都可被称为“某鳕鱼”。但通常,鳕属的三个种可以不加定语地直接称为鳕鱼(Cod),也叫真鳕。它们分别是大西洋鳕、大头鳕(太平洋鳕)和格陵兰鳕。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大西洋鳕。
大西洋鳕(G.morhua)分布于北大西洋及北极圈寒冷海域,从北欧至加拿大及美国东岸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属于底层杂食性鱼类,最深可栖息于近千米的深海。它们腹部圆润,下颌有胡须,背部由黄褐色渐变为青灰色,腹部灰白,体长可达两米。
大西洋鳕喜欢成群游动,会根据水温和食物的变化及繁殖需求进行季节性迁徙。冬季和早春进入温暖海域产卵,幼鱼在近海长大。大西洋鳕鱼曾是世界上捕捞产量最高的鱼种,从维京时代起,北欧的渔夫们就已经开始成规模的捕捞大西洋鳕鱼,挪威、冰岛、加拿大和俄罗斯都是它的重要出产国。
大西洋鳕体型硕大,肉嫩刺少口感清爽,适合各种烹饪方式,以人类的视角它仿佛就是为了餐桌而生的物种,群游的习性又利于大规模捕捞。吃鱼不爱吐刺的欧洲人对于大西洋鳕的爱,简直到了癫狂的地步。
相对于大西洋鳕,大头鳕(G.macrocephalus)就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大头鳕又叫太平洋鳕,外形与大西洋鳕相似但个头较小,分布于我国北部、白令海、阿拉斯加等海域,它是北美市场上比较普通的一种食用鱼类,常常被做成煎鱼排或鱼肉汉堡。
自18世纪60年代起,欧洲尤其是英国对于鳕鱼的捕捞量越来越大,当时欧洲鳕鱼主要的产区位于冰岛周边,众多欧洲国家在该海域对鳕鱼进行围捕,这使得冰岛非常担心他们赖以生存的鳕鱼资源。冰岛和英国两国之间因争夺鳕鱼资源,发生了一系列“战争”,从1958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最终经过欧共体调停,欧洲各国各自划定了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
曾经,葡萄牙人远洋的海船上,腌鳕鱼干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这种需要用水长时间泡发的鱼干最终演变成了葡萄牙国宝级食材“马介休”(Bacalhau)。马介休是葡式菜肴的重要配料,或许在葡萄牙人心目中,鳕鱼有一千种做法,但它们都和马介休有关。
尽管身为海岛国家,18世纪以前,非沿海地区的英国百姓依旧很难吃到新鲜的鳕鱼。但19世纪诞生的蒸汽火车改变了一切,它速度让鱼的价格便宜下来,而从南欧移民而来的犹太人带来了炸鱼和薯条的做法。于是,炸鱼薯条成了工人阶层最受欢迎的廉价美食。热气腾腾的“炸鱼和薯条”(Fish & chips)直到今天也依然是英国国宝级的外带美食。罗马天主教不在星期五吃肉,而是以吃鱼代之,周五晚上光顾炸鱼薯条店依旧是英国社会传统的一部分。
经过数十年的限捕措施,大西洋鳕鱼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恢复,这种物美价廉的鱼类始终没有离开人类的餐桌,不过或是缘于饮食习惯或是出于商业考量,我国市场上几乎见不到大西洋鳕和大头鳕。我们平时超市里买到的都是哪些鳕鱼呢?看下一篇吧......
“只有充满好奇的丰富内心
才能摆脱生活表面的种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