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元关帝庙传说(11)·周公制礼教民
(2016-12-23 17:23:58)
标签:
原创周公婚义七礼 |
【原创】上元关帝庙传说
周公制礼教民
西周初年,世风浇薄,民俗混乱。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使周王朝长治久安,就和姜太公在上元宫亲自制礼教民,整饬民风。周公说:
“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
在日常生活中,周公对子女以“礼”严格要求。他的儿子伯禽去见他,去了三次都被他赶了出来。伯禽郁闷、委屈,就向一个叫商子的人请教。商子告诉他说:
“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作乔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作梓木。你何不去看看呢?”
伯禽听了虽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去看了看。乔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树是俯着的。伯禽恍然大悟,乔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形象;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作为。第二天,他又去见父亲,一进门就快步上前,一登堂就跪了下去,周公见了让他站起并赐座。“伯禽趋跪” 的典故就出于此。周公把《伯禽趋跪》编成故事,有说有唱,让人扮上装在上元宫演艺,教育大家在社会交往中要“尊长爱幼相互关怀”。
还有一个典故叫“桐叶封弟”,出自周公摄政时。有一天,年幼的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他随手从地上捡起一片桐叶,剪成玉圭【guī】状递给叔虞说:
“我封你做唐国的诸侯。”
圭在古代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史官将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立即问周成王:
“你要分封叔虞吗?”
成王说:
“我那是闹着玩的。”
周公很认真地说:
“天子无戏言啊!”
后来,成王真的封叔虞为唐国的诸侯。叔虞聪明能干、励精图治,到了唐国后兴修水利,改良农田,使唐国百姓很快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周公也把《桐叶封弟》编成剧目,在上元宫演出,教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言必信行必果”。
周成王封周公的儿子,成王的堂兄弟——伯禽为鲁国的诸侯。周公旦没有让百官祝贺,也没有让沿途官员高接远送。而是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地嘱咐伯禽:
“你到了鲁国,千万不可怠慢、轻视人才。看我现在够厉害了吧,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摄政辅佐天子,就这我还经常害怕因为怠慢而失去人才!”
周公毕生推崇而践行的“谦德”有六点:一、德行宽容以谦逊对人,必定尊荣;二、封地辽阔以节制自己,必定安宁;三、官显禄丰以谦卑对人,必定高贵;四、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以敬畏对人,必定不败;五、聪明睿智以谨慎对人,是明智;六、博闻强记以不卖弄来对人,是大智慧。他告诫儿子说:
“就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的人,也必须拥有这样的美德;没有这种美德就可能失去天下甚至丧命,夏桀、商纣王就是这样的。”
周天子能授民以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土是国家的神圣财富,是人民的生存之本。因此,国家称之为“领土”;人民称之为“故土”。为了保障土地不受侵犯,年年地能生金。社会上就滋生出了“土地爷”。土地爷是土捏的,白胡子老头被农家请回,供奉在迎着大门的墙阁窑。有曲唱道:
土地爷,
棕袍皂帽髯如雪,
执杖揣契后土解,
咄咄念诀:
土地催籽生叶,
土地壮苗分蘖,
土地养株果结。
珍惜置业,
日子妥贴。
周公制礼作乐告知人们要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农民辛勤务农,可子弟们如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忘本,甚至说他的父母:
“人老了,什么都不懂。”
这种话是不孝。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要求统治者“治人要先会教导家人”,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要求当官的对恨你、骂你、说你有错误的话,首先深自省察,不许含怒,更不许乱罚无罪。
提出“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制定完整的礼仪仪式,完善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让不同身份的人去遵行礼仪标准。营造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是周公制礼作乐所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