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奘的爷爷陈康

(2010-01-15 10:18:32)
标签:

文化


                           爷爷陈康

    玄奘的爷爷陈康,其史载:“因品学兼优 出任北齐,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又任礼部侍郎,食邑河南。”陈康学识渊博,通五经,识方略,擅《周易》,熟《医道》,其“口若溅珠,雄辨有力”,人曾以“通百事,开迷津”而称之。陈康智慧过人,每遇天下不测,有瘟病漫疾之时,便出谋献策,解人之危,使得方远诸姓皆迁陈河。因此,以陈姓起源的陈河村,别姓之人越来越多,今人说起,对陈康老人举良方,扶疾贫,办私塾等事还稔熟于心。

良方治病

    据陈河村老年人讲,陈康传下的《祛疾良方》有许多,这些方子的用料皆出自田野,举手可得。因此,人便称这些方子为《居家方》。陈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这里无庄禾不长,无蔬菜不成,百草茂盛,五谷丰登。因此这里天成自然,要啥成啥,或谷或稻,或菜或菽都是上好的。人遇疾按陈康所传良方采摘药草煎汤而攻之,效果颇佳。
    说是有年麦罢,村里“肠子病”迭起,人泻痢不止,陈康教人从地里找回车前草,洗净剪碎,加水熬煮,后将车前草捞出,将水与米同煮熬汤,汤成后,一日两饮,一次一碗,三日后即愈。因此,现在每逢到了“烂麦茬”的时候人便想起陈康老人,“麦茬烂,没好汉”的话,从地里摘回车前草,或熬粥,或煎汤,以防肠炎痢疾。
    陈河村今还传有“茵陈公英汤”疗肝病的说法,人说这是当年陈康在扼制村内的急性黄疸性肝炎时,给人出的方子。村人从坡岭处挖回毛茸茸的白蒿,再拔回些房前屋后生长的蒲公英(也称黄花郎),将两样洗净加水煎汁,取其汁水,一日两次,一次一碗,连饮数日,黄疸即退,其方子还能清热解毒,退热疾。
陈河村的萝卜长得好,这里传有陈康赞萝卜的单方:
萝卜百样好,叶根都入药。
生食祛咽疾,熟能把滞导。
    “消食导滞汤”是陈康传给村人的又一良方。将萝卜洗后切片,加山梨同煮,既消食气,又舒肚腹,老人小孩用之甚安。今人将其与大米同煮,熬成萝卜粥,经常服用,说能消积滞,化痰热,顺气利尿,清热解毒。并说对高血压、冠心病也很有疗效。因此,人又将萝卜称之为“长生根”。
陈河村还有一习惯,即是在初春时,将芫荽与黄豆同煮,放葱白3根,萝卜3片,同煮至豆熟,将汁水与豆同食。村人说这是陈康传下的预防春季感冒妙方。人归纳为:
草芽生时病也生,
芫荽黄豆当茶冲。
一日三次能下肚,
一年不用找郎中。

    因陈康学识广远,所以留下的疗疾祛病验方也成了百代瑰宝,今人说起还是得心应手。后人便尊称陈康为“康王”。并说是“康王到家,百病不怕。”人有小疾,或以汤疗疾,或以粥代药,好了,便到陈家祠堂给康王跪拜,这也是“谢先儿之礼”了。

私塾育人

    陈康是位学者,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诗书礼仪无所不精。眼看围拢陈河村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且自家已相继添丁见口。因此,在老二孙子降生后,他借告老还乡,便在其东宅设立学堂,凡来接受教育的孩子,非但不收学费还备有茶水,为孩子们提供开智长身的地方。
陈康的教育很特别,他除了开历算、诗文课外,还开设“识农课”“礼仪课” 广开孩子们的眼界,启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贤为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农工与商贾,皆宜成王伦。

    陈康的教育方法立足于现实,重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传统教育,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入世精神教育,他强调:
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
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
虽说这种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恒定了孩子们的思维模式,但还是对孩子们从小便树立“做人处事,行规矩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康的教育方法非常灵活,他的学生都来自农家,因此他便在孩子们知书通理的基础上,让孩子走出小天地,到田原坡岭去认识植物庄禾,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陈康的教育重视“孝悌”, 不光在书本上而是从活生生的实例为孩子找出答案。一次,一个姓张的学生上课时迟到,他见这个学生不但脸面污秽,衣服上还有斑斑便痕。他将这个孩子叫在一边询问,原来,这个孩子母亲过世的早,这些天父亲出外谋事未归,孩子与年逾八十的老奶奶在家,老奶奶这几天泻肚不止,孩子除了为老奶奶烧火做饭,还得侍奉老奶奶。陈康听说后,不但随孩子到家为老奶奶开出良方,还将这个事,编成曲儿让孩子们传唱,村中一陈姓老人至今还能唱出几句:
张家子,知孝悌。
替父母,尽能力。
奶染疾,勤打理。
有污物,不嫌弃。
人与人,有关系。
他人老,也自己。
人相亲,心不离。
多爱护,都欢喜。

    因此,陈河村至今还是保持着尊老爱老的传统,人都说这都是陈康的教化之功。
陈康既尊崇儒教,也信奉佛教,玄奘故居前有一“佛堂”,一直到明清时才坍塌。陈康给孙子起名时,都以“礻”起,陈姓,有“重”字意,所以多为单字。如大孙子陈礽,二孙子陈礼,老三陈祚,等到老四一岁刚过,陈康老人染疾不起,问起名字,陈康在儿子陈惠的手上写了一个“祎”字。后人在研究到玄奘四兄弟的名字时,竟发现,这四个字意,老大的名字和老三的名字,释意都为“福”,而老二陈礼和老四陈祎的名字都为“美德”之意。陈礼,字素,后出家潜心佛事法名长捷,而名陈祎的老四先是随二哥出家,法名玄奘,成了如今的世界名人,可见陈康启蒙教育的功绩。
    据说明清时,玄奘故居的前方有一个专供人们做佛事的佛堂,堂内有佛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塑像,每逢初一、十五,方圆左近的香客,都到这里烧香颂佛,上至耄耋之人,下至七八岁玩童,在佛堂内跪拜颂经,其朗朗之声虔敬化一。人说每诵到由玄奘译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殿内香气忽来,人恍惚间可见手持经卷的玄奘大师,那“般若波罗蜜多 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这启人心扉的经典让人利欲全忘,身心轻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玄奘所译经典之名著,为玄奘译经之大成,其光辉永昭。

养生有道

    陈康不但诸事皆通,且有很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他教育儿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次,大孙子陈礽随爷爷陈康到朋友家赴宴,宴上有好吃的烧肉,还有鸡鱼,陈礽狼吞虎咽,吃后打着饱哽说:“我可以两天不吃饭了。”陈康立马教导孙子陈礽说:“饮食要有节制,不能一饱三少,那样肠胃就会紊乱。”
    陈康对家人也经常进行饮食方面的说教,他指着家中磨粮食的石磨说:“磨上的粮食徐徐加入,磨才能匀实地拉出面来,要过多或过少地填加粮食,这石磨的磨扇就会磨擦不匀,那么吃亏的便是这磨了,这也如人的胃呢。”
    陈康还根据自已的养生习惯,编出《饮食歌》即:
一日三餐,不多不贪;
早饱中好,晚上要少;
好饭不过,粗食莫嫌;
菜莫胜饭,赛过神仙。

    他的菜莫胜饭,现在看来或许指下饭的菜肴了,他的这些养生之道,至此虽成了陈词滥调,但陈家的后人还是耳熟能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