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头糕
农家人常做的一种馍又谓截头糕。因其用刀从头剁起,人便称为“截头”,这馍不呈圆势,人便以“糕”为名。
截头糕的做法很简单:
将面发成后,兑碱揉匀,在面板上拍起来脆响,将其搓成长柱状。然后用刀将一侧挤平,扳过来,再扳过来,直至成一四方形,将面的两头剁去些许做“面剂儿”,以备下次蒸馍用;随后便将其截为8——10公分的馍剂,在笼上蒸熟,这种截头糕,农家人大多在农忙时做作,一来省时间,二来,干农活的人从地里回来,手里端着汤,大手一把能拿两个,吃起来方便,因此,人说这截头糕是长气力馍。也形容正长个的孩子为“馍糕”孩子。但这截头糕做作起来也要有要领;一忌面太软,面软馍扑扑塌塌拢不住堆,让人戏笑为“牛死扑塌馍”,二忌面太硬,太硬了,面发作不好,吃起来一咬一个茬,不适口,需要不软不硬才好。叫做:
截头糕,重发面,最忌发面开不欢,
面硬要兑水化碱,面软兑面要开全,
碱适量,不敢酸,酸了沾牙不爱见,
要是精心揉作好,爽口耐饥人喜欢,
只要吃了截头糕,大袋麦子家里搬。
因为这截头糕多在农忙时做,自然让人一看便能想到丰收的麦子。
截头糕的发展,要属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当时,时兴“吃食堂饭”,一般是一个生产队就要有一个食堂,那时,上百人的饮食集中在一个食堂,人多,做作的饭一要便于分配,二便是要方便做作,那时,人就将这截头糕来了发挥,将发面抻长码方,每二两切一刀,这一刀有痕而不透,一家人如果分配一斤馍,便是一掰5个。庄稼汉干脆一手三三两两地拿着吃,这样拿着方便,吃着快捷,人又称为“跃进馍”因其形似杠子,因此,人又称“杠子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