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和谷《阅读徐山林》的报告性和文学性/孙鸿

(2023-01-29 13:16:29)

论和谷《阅读徐山林》报告性和文学性

安康学院教授 孙鸿

报告文学的创作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因为,报告文学是各类文学体裁中离现实生活最近、也是唯一一种必须忠实于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任何对现实的逃避、粉饰、歪曲都是背离真实性原则的。如果作家不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搜索翔实的资料对相关事实进行佐证,不实事求是地求证,而是信笔写来,其真实性必将大打折扣。

《阅读徐山林》是作者在经过两年多的采访和搜集,形成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人物传记式的报告文学。其素材来源有三:一是作者与徐山林的三、四十次、多达数百小时的长谈所获得的口述素材;二是作者和与徐山林共事过的省级几十个部门的老同事、老部下的座谈或个别采访所获得的口述素材,以及从他们手中搜集得来的相关资料;三是作者到安康实地走访徐山林的亲友相邻和早年共事的老朋友所获得的素材。

《阅读徐山林》主要围绕徐山林不平凡的一生展开叙述,采用材料联缀式的线性结构,突出徐山林的生平事迹和事件本末。一方面,作者依托具体而确切的时间、地点,将本书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从民国 24年9月20日(1935年10月17日)徐山林出生,一直写到 2013 年徐山林辞去省慈善协会会长和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之职。另一方面,作者将人物放置到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政治背景之下,放置在陕西半个世纪的政治背景之下,放置在安康半个世纪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真实的展现了徐山林在近80年来中国时代风云中所经历的不平凡的人生。

全书共30章,在前22章的章目中,真实地叙写了生长在小城安康的徐山林幼年时的艰辛、少年时的苦难、青年时的磨难、中年时的奋进、盛年时的成功、老年时的操劳……以时间为序,勾勒出徐山林的奋斗历程和曲折履历。从高小学生到纺织作坊学徒工,从团区委书记到省报记者,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从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到省慈善协会会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在对徐山林近80年的人生历程的再现中,不但所涉及的所有人物是真实的,人物所经历的事件同样是真实的。这些人物,近至徐山林的乡邻、亲人、儿时的玩伴以及基层单位的同事、乡亲,远至省城的机关的干部、领导都是实名实姓,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这些事件,远至民国安康城徐姓人家一个婴儿的诞生,少年徐山林走过的老安康城门洞、小北街、汉江河提、天之教堂、古寺院,以及此后青年徐山林所经历的安康社教、文革、大饥荒,中年徐山林主政安康所亲历的修路治河、包产到户、抗洪救灾、增产增收……近至盛年徐山林任职副省长,指挥修建瀛湖、处理空难事件、致力推动改革,以及晚年倾力于慈善事业等等……这些事件以及徐山林倾注于其中的热情、努力和所取得的政绩都有目共睹、有迹可查,同样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人物、事件的高度真实性,使得《阅读徐山林》具有了真正意义的报告文学价值。它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徐山林展示给人们,使人们在生活真的判断中获得对人物的价值认识和判断。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无不具有关注现实、介入现实、思考现实等重要的文化品格。理性则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理的梳理、判断和把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或飞跃。报告文学不能只是真实地就事论事地报告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它还需要作者高扬理性精神,显示作家的思想、观念、见解、判断,给读者提供某种认识;不仅给读者真实美的享受,而且给读者理性美的熏陶。这种理性在《阅读徐山林》中体现为对所描写的人物徐山林的价值定位、对历史反思精神,同时也表现为资料性、历史性和知识性等特色。

《阅读徐山林》是一部人物传记式的报告文学。其描写对象徐山林的身份和经历决定了人物描写的难度。在对人物描写的定位上,它既不能是简单意义的先进人物报道;也不能是流于表面的共产党好干部的形象,更不能是空洞的好人好事录。这需要作者对人物有一个准确和恰当的评价和定位。徐山林是一位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人物,其人生履历与国家历史、政治息息相关。在描写人物命运时,在对徐山林人生经历的叙说中,必然涉及到对人物生活的近80年政治、历史的认识和思考,必然回避不了对一些敏感的政治事件的描写和评价。

本书在对徐山林曲折履历的叙述中,注入了作者对主人公人生价值观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主人公徐山林的命运、徐山林与安康、与陕西的关系的呈现。在对主人公的定位上,本书在人物身份上突出了官员、诗人、慈善家、收藏家几个关键词;在人物的作为上突出了为官、为人、为文、为善几个关键词;在人物履历上,突出了起步基层、凭借才德、官至副省长、造福百姓等几个关键词。作者将主人公——徐山林放置到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背景中,在浑厚真实的背景中衬托人物的平凡与不平凡,艰辛与成绩。单从本书的结构上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理性思考。在前22章中,作者以顺序的手法,叙写了徐山林在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中的一系列经历和活动:社教、文革、大饥荒、修路治河、包产到户、抗洪救灾、增产增收,修建水军、处理空难、推动改革以及参与省上决策、倾力慈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徐山林)不仅是一个人的传记,而且是当代安康城的沧桑史传,同时又是当代陕西政坛史的侧记。

报告文学除了是“报告”的,同时还是“文学”的。这决定了它可以运用除了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手法,显示强烈的文学性,即在保持报告文学创作真实性的基础上,还应照顾到艺术性的体现。报告文学并不是摄像机似的毫无感情、事无巨细的实录,此中也应包括作者在客观基础上的情感判断,文学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和谷是陕西文坛上一位创作颇丰的作家,在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上都有过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问世。《阅读徐山林)充分体现了作者在素材的提炼、题材的把握、主题的定位、文体的结构和文字的驾驭等多方面的文学功力。

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组织等方面,作者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既不虚构情节,不“拔高”人物,又避免摄像机式的实录。小说自如地借鉴运用小说、诗歌、散文的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写作手法,用合理的想象来弥补因种种原因造成的事实不足,在立足真人真事的前提下,在剪裁、结构、润色等方面作适当的必要的艺术加工。比如在前22章的叙写中突出徐山林一生的履历,后8章以抒情性的文学手法,从母亲、妻子、女儿的角度突出了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孝顺、体贴和慈爱;同时从诗人、书画缘、藏一角、故乡情等方面突出了他作为诗人、书法家、收藏家、游子的情怀。在这部分里,作者较多地运用了生动的叙述、适度的想象(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情感抒发)、巧妙的结构、恰当的润色等手法丰富主人公形象。既避免了将这些细节注入人生履历中有可能带来的淡化徐山林作为官员的主体形象的不足,同时弥补了前22章人物形象丰满性的欠缺,从而使全书呈现出哲理、诗情、形象综合一体的整体风格。如此,便完成了主人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和立体、真实的呈现。

报告”和“文学”的巧妙结合,既使《阅读徐山林》成为一部值得阅读的书,因为它是一部以真实为生命,以理性思考为灵魂,以文学表达为羽翼的报告文学。如此写法,使徐山林成了一个值得阅读的人,因为在他身上不仅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政治历史印记,而且昭示了徐山林作为政治家、作家、慈善家、收藏家,及其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阅读徐山林:与世纪握手的老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阅读徐山林》这本书讲述了徐山林八十年的光辉岁月和风云历程,从某种角度,徐山林的一生就是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他亲身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诸多历史人物有过直接的交往,为家乡倾注心力,对家人严格要求,广结善缘,创立了极好的口碑。

作者和谷在后记中写道:“三年多来,我与主人公长谈多达三四十次,每次谈两三个钟头,聆听他诉说往事。徐山林先生乃我曾经工作过的《陕西青年报》的前辈,他是五十年代末在那里当记者编辑的,我则小他近二十岁,是七十年代后期在同一所院子谋职的”

八十年的岁月已经铸就,捧在手里就如同这部书一样沉甸甸,成功与失败,尽数其中,个中滋味,请读者自己思考。这位老人在晚年通过一部大书总结自己的一生,不是树碑立传,而是谦虚反思,诚惶诚恐。无论这一生有多么光耀,其间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恐怕是传主沉思默读时才体会得到吧。“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人生这本大书要用一生来学习,越经历越会觉得自己缺少太多,遗憾太多,但八十年的岁月是这么厚重,已经留下更为丰满的珍宝秘藏,足资吾辈后人学习借鉴了。

这是一部信史,充满事实和细节。作者和谷的描写精彩又准确。传主徐山林传奇而辉煌的一生,需要通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浓缩和提炼,才能够既保证事实的“真实”,又让读者读起来有“非现实”的“小说感”般精彩,它们通过细节、对话、意识、比喻等方面从文字里渗透出来,让读者看到好作品对于真实强大的抓地力量。正如同高明作曲家的曲谱,高水平的演奏者才读得懂,金声而玉应,是好传主和好作者默契谱出的奏鸣曲。徐山林这首交响乐,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要如何听,才能听出味道?那就是演奏者和谷的功劳了。

命运对徐山林是残酷的,他自幼丧父,在苦难中成长,亲身经历过日本人轰炸安康,生离死别,在徐山林的眼中早已是常事。建国后的屡次政治运动,又带给徐山林及其家人不小的冲击。身在政坛高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时每刻都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徐山林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将困难与麻烦一一破解。他在退休后,成为一名慈善家、参谋者、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徐山林娓娓道来他的一生,历经风雨却安然前行,始终保有最冷静的姿态,在风波流溢的历史中纵横,那是最难却也必须要做到的,而徐山林做到了,从意气昂扬的青年,到成熟稳重的中年,再到温和坦然的老年,徐山林将这一生过得扎实。有些生命只是行过,而非完成,徐山林属于后者。一撇一捺,他认认真真写着一个“人”字,更认认真真实践着这个“人”字。“人”是什么?是责任,是担当,是不竭的忠诚与勇气,是困苦时的信念与坚定,徐山林忠于党、忠于国、忠于艺术、忠于家庭,在他的一生中,奋笔疾书,将每个阶段踏稳踏实,按捺出独属于自己的印痕。

木心说“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我想这是人生至臻至熟的境界。徐山林的八十年,始终秉承一个“信”字,对老百姓的真挚、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让他是一个精神世界十分丰满的老人。是的,徐山林为这个世界踏下了自己的足印,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用毕生的经验报答这个世界,用诗与书描摹这个世界。直到晚年,与20世纪握手言和,并在21世纪回望成这样一部大书。

论和谷《阅读徐山林》的报告性和文学性/孙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