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曲》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了解曲作者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初步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的种类及不同曲式作品的魅力。
3.德育目标: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伴随着悠扬的乐声,开启了我们快乐的40分钟,希望同学们在课上,学有所思、学有所想、学有所获。
一、欣赏萨克斯演奏的《回家》
1配合幻灯片感受“家”这一主题,体验人们对家的爱;
2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师:这一首曲子,旋律无不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喜悦之情,亲切、动人、优美。家是那么的美好,画面上的人们虽然舟车劳顿但是他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那怕再累也是一种幸福。那么有人日日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却回不去。
二、聆听《思乡曲》
1.课件出示
2.聆听乐曲(初次完整听乐曲)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简单介绍
3.师生讨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4.分段欣赏乐曲那2个部分旋律比较像?(让学生学会聆听对比音乐)
(第一段和第三段,课件出示旋律片段谱)
5.介绍曲式结构:
6.完整欣赏全曲旋律说一说每段乐曲的感情是怎样的?
《思乡曲》曲式结构:它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柔和,带有暗淡色彩的旋律,轻轻地、缓缓地诉说,把思念故乡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部分:全曲高潮,速度加快,比第一部分情绪明朗,仿佛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之中,然而这只是曲作者的一场梦,一切又回到了现实中。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旋律比第一部分高出一个八度,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清,久久萦绕在心头。
要求:欣赏中,如果你听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请用手势示意。
7问题:再次完整听赏整首乐曲,在前面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8
9介绍《思乡曲》创作的一些知识。(通过了解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在音乐中寻找情感的支点,进而进行情感体验的升华)
10这样的音乐适合在什么场景下欣赏?
11走进《思乡曲》音乐会,提出听音乐会的要求:(此环节设计意在让孩子们尊重音乐,提升孩子欣赏能力,学习相关礼仪)
(1.着装整洁;2.保持安静;3.鼓掌要求;)
一场音乐会的举办成功,不仅仅是跟演奏者艺术造诣,演奏技巧,主办者的策划筹备,现场维护,音乐大厅的建筑景观,音响的效果质量有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听众的素质,出入场的秩序,现场的气氛。要想听一场成功的音乐会,有待所有参与者的努力。)
12.如果你是细心的小听众,你会发现,三个变奏与主题有哪些不同?(生:节奏、音域、速度都发生了变化)
四、练习:对比上节课听的《乡间小路》《回家》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用线连一连?
《思乡曲》——思(怀)念
《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回家》——期盼、欢乐
五、谈乡情
六、欣赏2012
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