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岁尾,“明眼”漫谈一:漫谈团队
(2023-11-23 11:28:08)漫谈团队
作者:贾明军律师
律师执业之初,对于“团队”没有概念。最初入行的时候,是“师傅带徒弟型”,以为那就是团队。现在思考对于“团队”的理解,似乎有些不同。结合我自己的经历,今天谈一谈“团队”。
一、对“团队”发展模式的摸索
1.
1999年执业之初,所内都是“单兵作战型”,这也符合所在地区以诉讼型为主的律师所。
2003年,我来上海执业之初,也是沿习一直习惯的做法,自己找案源、自己承办案件,似乎就是应该如此。不过,这种模式很快就遇到了问题。我开始是做互联网营销为主,当时打手机要双向收费,在外办案时,不舍得接客户咨询电话,因此,就招聘了一名助手,以接听电话为主。有客户咨询,就记一下客户的联系方式,我回到办公室,再用固定电话给潜在客户打过去交流。而助手也做一些网络维护的事。这是我自己发展“团队”的雏形。
2.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一个人慢慢处理不完业务,需要一名助手帮着跑法院、拿材料、跑腿儿调查之类的。开始时,是借用其他团队的授薪律师;后来,又招了一名带牌照的律师处理事情。由于当时以网络营销为主,所以又和其他合伙人共用了一名网管、直到团队专门有一名网管。这个时期,业务基本都是诉讼业务,偶尔会有代书协议的非诉讼业务。即使后来开办了专业婚姻家庭律师所,模式也是和几名业务成熟的骨干律师各带助手分头办案件。
3.
2014年底进入现执业律所后,为适应律所文化,经历了“阵痛”期的团队组合,基本上是按律所规范和价值理念来组建团队的。目前,我团队的基本模式是固定紧密型的合作模式,就是基本以主办合伙人为中心,其他成员都是围绕主办合伙人案件进行工作的。除极个别亲友或特殊情况的案件外,原则上不提倡非合伙人律师承办案件。目前,我团队平均正在承办项目/案件累计每年约40多个左右周转,处在基本饱和状态,绝大多数案件都是我主办,同时有3条线的成熟律师协助办理。如果说我们团队尚保有特点的话,就是我们有一名相对专职的市场拓展高级助理,主要的工作是外联与品宣。
二、对于团队运作的懵懂的理解
1.
执业之初,是一个人办案。就如同一个人划一条小船。个人再强健,能航行的风景,也不会太远。不过,这也要和当时或本地的法律服务市场有关。如果市场犹如渡江,个人亦可;如果市场犹如湖水,或也可抵达湖心;但如果法律服务市场是海,个人、或个人加划船助手,深入深海区相对较难。
2.
合伙人必须起到发动的作用,主要是带动作用。带头人需要有一颗热情和永动的心,保持心态年轻。要有斗志、不满足现状,要有危机感。出于位置、阅历、心态不同,团队成员也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船在航行着,有眺望手寻找目标、有水手齐心划船,有大副协调配合。形成相互配合、彼此互补的团队之后,就会像战斗小组一样,在组长带领下,走向充满挑战的征途。
3.
因家庭成长、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的不同,每个成员对于工作与生活、职业发展规划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虽然团队长都喜欢勤勉刻苦、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成员,但由于不同成长阶段、年龄阶段、认知周期不同,团队每名成员也可能各有特点,不一定都能迎合团队长的心意,甚至成员之间,也可能会有隔阂乃至偏见。团队长如何能避免任人唯喜、包容共进,也是要成长的。更为重要的是,“天道酬勤”,付出更多的成员、能自我发动的成员,从长远看,更有出色的概率。
三、团队成员如何能更好地协调发展
1.
除了薪水报酬,最能凝聚人心的是理念。对一个律所来说,律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律所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基石。同样的,凝聚团队成员的,从长远看,是相互价值观的认可、共同目标愿景的认可,以及荣辱与共(分配体制)的机制。在团队初创阶段,是以未来个体与团队共同发展的愿景为连结纽带;在团队发展阶段,是以品味点滴成果、共啖苦甘的收获与期待为连结;在团队知名阶段,是披荆载誉的共进感与融景霞光天海的体验感。
2.
团队火箭似的发展,不一定是好事,短时间内,飞得越高、跌得越重;即使在同一个业务领域,不同律所、不同团队的环境、机遇、特点不同,发展高度也不一样;最高的不一定是最好,适合自己的才更为难得。在一个团队内部,从合伙人、到实习律师,都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除了工作投入,各自有家人、有亲情友情、有私事密事。在工作投入上,从懵懂投入到自觉投入是需要团队耐心的;除此之外,人生路上的不开心、阶段性的迷茫、或者特殊时间段的精力投入分配,都很难保持一惯性。一个团队发展进进停停、快快慢慢,甚至是偶而倒退、甚至遭遇风雨飘摇,实质都是以后更稳健发展的基础和基因。
3.
善良,是保持团队及每名成员不忘初心的种子。不论外面看的风景如何壮美,仍能保持唯念家里日常的平淡,接触到了更精彩的人、更巨额的钱、更新鲜的事、更高大的山,但仍能秉承正常枝叶的伸展。没有妄心邪念滋生,就是尽最大可能避免颠覆的风险。保持学习,是保持差异化服务、实现更精深与综合服务能力的要素。对于团队风险,更多的是核心合伙人的风险,则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律师做久了,就像老司机,“如履薄冰”的谨慎,是非常必要的。而对航线能固执地坚守,一方面是亦能看到风景品味收获,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专业的感恩与热爱,亦能从中品悦欢乐。人的一生无非就是航行,既然这条路让人热爱与愉快,干嘛又不保持航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