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前后,正是北京玉兰花盛开的季节。今年清明节前一天,我们照例又造访了一趟大觉寺。有段时间没去了,很想去看看,当然主要目的是去赏花。
北京大觉寺的玉兰与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昔日曾并称为老北京的三大胜景。位于“四宜堂”的玉兰,是大觉古寺“八绝”之一。其中一株树龄已逾三百年。是目前北京最老的一棵。这棵老寿星,相传是当年的寺院主持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植而来的。
这里的玉兰,主要是白色,花期很长,能持续到谷雨。洁白的玉兰,映衬着清幽古寺,别有一番情趣。
记得两年前,许多大殿正在维修。当时还在担心,别修得金碧辉煌,不伦不类。这次很欣慰地看到,基本上做到了“修旧如旧”。像大雄宝殿、无量寿殿等,均未裹以艳丽的油彩,保持了古寺原汁原味的风貌,苍老而不败落。透着一股浑厚古朴的神韵。
大觉寺中除了玉兰花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两块匾额。悬挂在无量寿佛殿上的“动静等观”,是乾隆的御笔,寓意深刻。是以俗世帝王的身份诠释佛法。告诫人们无论事物如何变化或不变,都应以一样的平常心对待之。佛家认为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的,相对的。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观察事物,对它的动与静,应等量齐观。有意思的是,反读匾额“观等静动”亦可理解:当人们做事之时,不要着急去做,可以先予以观望,等待时机。同时静心思考,最后再付之于行动,亦即“三思而后行”。正是如此深刻的哲学内涵,使得此匾,更具有了耐人寻味之意。
大雄宝殿的匾额是“无去来处”,也是乾隆的御笔。但原物已经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去来处”四个字,是后人在乾隆皇帝笔书中,找相同的字拼上的。说起来也是个故事,据说有个军阀打了败仗后,躲进大觉寺,看到“无去来处”这块匾,认为“无去来处”是没有容身之地,很生气,于是命人将匾上这四个字刮去,致后来才有拼字这一说。
“无去来处”也是出自佛经:“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无高无下,无此无彼,何有去来坐卧?”照字面解读其含义为:“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把人的一生看透了。
慈禧太后有一笔好字,悬挂在大雄宝殿内的三块匾,就是她的手笔。一是“妙悟三乘”,一是“法镜长圆”,一是“妙莲世界”。太后爱写字,尤其是“福”、“寿”之类。但她题写的匾额较少,且留世不多。在大觉寺中能够看到她题写的匾额,实属难得。
离开大觉寺,已是午后三、四点钟,这次游玩得很畅快。美中不足的是“四宜堂”中,玉兰花下的茶座,要价太离谱了,最廉价的茶叶价,就是320元/份。另外还要加上
20元/人 的开水费。算来,如果我们四人光喝茶,就得花
400元,更别说再来点儿瓜子等小零食(更宰人)了。有这些钱,足够在饭馆里美美地撮上一顿了。当然,这是周瑜打黄盖的事,总有一些人是愿意挨上这一刀的。
http://s12/bmiddle/60cfe026ta077b3a8553b&690
乾
隆
御
笔 (一)
http://s5/bmiddle/60cfe026ta077b3d53364&690
乾
隆
御
笔 (二)
http://s13/bmiddle/60cfe026ta077b7fe659c&690
慈
禧
手
笔 (一)
http://s6/bmiddle/60cfe026ta077b813bf15&690 慈
禧
手
笔 (二)
http://s4/bmiddle/60cfe026ta077bbdc81c3&690
慈
禧
手
笔 (三)
http://s10/bmiddle/60cfe026ta077c039e699&690
这 株 玉 兰 树 ,年 逾 三 百 岁
http://s12/bmiddle/60cfe026ta077c054dbbb&690
盛 开 的 玉 兰 花
http://s1/bmiddle/60cfe026ta077c0890bd0&690
http://s5/bmiddle/60cfe026ta077c1e7f084&690
http://s16/bmiddle/60cfe026ta077c2054bff&690
http://s2/bmiddle/60cfe026ta077c22f6e4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