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热战长假档期
(2010-10-11 18:35:46)
标签:
下午茶大片之争电影票房杂谈 |
沈竹:长假之后来说说电影票房吧,我们现在听得最多的就是今天某某票房过亿,明天某某票房过几亿。那么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像大家说的,档期的水深,票房的水更深?今天我们请来几位电影圈的朋友,跟您分享票房背后的故事。首先是《风声》的导演高群书先生,另外一位是万达影院的负责人叶宁先生,最后一位是来自中影集团的营销总经理蒋德富先生。
电影票房是如何统计的?
沈竹:蒋先生是负责营销工作的,那营销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用票房来说话,所以你们特别关注这个数字是吗?
蒋德富:营销的结果是好是坏,说到底在票房那儿是一个体现。
沈竹:那票房的数字怎么来的呢?跟我们说说您了解的情况吧。
蒋德富:我觉得电影都是通过六个环节,就是制片、制作、发行、营销、院线、影院。这是一个电影所走的产业流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产业链。制片,是确定电影项目;制作,就是加工电影。营销是策略,发行是进入市场的手段,院线是一个渠道,影院,收回投资。
沈竹:会不会是“票房为王”?就是票房决定着前面的六个环节?
蒋德富:我觉得首先制片要确定好的项目,在中间的流程里有非常好的顺畅的配合,才能在最后一个环节把钱收回来。
叶宁:现在票房的统计很简单,因为有票房统计系统。每一个pose机都直接联网,每一张票一售出,就计入了整个统计票房的系统。
沈竹:就是说全国几十条院线的票房每天都在叠加。
叶宁:对,全部数据都会送到电影局那里的专职办。
蒋德富:所以用电脑出票和凭票入场,这两个是最关键的环节。票房怎么收集起来的?就是通过每张票来实现的货币的回收。那么每卖出一张票,通过电脑联网,不管是院线还是电影局都会看到销售情况,片方也知道我的影片卖了多少钱。
沈竹:影院是单独的院线,那全部票房累计,比如说“《唐山大地震》三天破亿,五天破两亿,七天破三亿”,这个数字是谁算出来的?
蒋德富:应该说是片方发布的。
沈竹:那就得问高导了,您是怎么算出《风声》的票房累计的?
高群书:我举个简单的例子,《风声》9月28号正式公映前,27号我在电影院包了一个厅请朋友看《风声》。我原来以为就是统计好人数,大家随便进就行了,结果不是,每个人都要有票,凭票入场。就是说每张票的售出都要体现在电脑上,传送到终端,我们在办公室就能看到最后数据。
对票房的监察力度在逐步加强
沈竹:就是说众多院线的票房叠加,是华谊在做这个事情吗?
高群书:对,有时候可能当天的票房还没报上来,又急于发新闻,就可能做一个判断。
沈竹:靠判断啊?这主观性也太强了吧。
高群书:其实判断占的程度非常小。比方说无锡、太原的票房没有统计上来,那他们打一个电话,了解一下大概有多少。
沈竹:有没有没联网的,比如县级电影院,这些地方没有统计的?
高群书:有啊,但那些就先不统计了,到最后一个月之后再统计。
蒋德富:现在分市场,一级市场都是有电脑计票的。中影每天会从各个院线得到报数,我们自己掌握一个情况。那这有两方面的保证,一是影院很公正的把所有票房数字上报给我们,二是中影在全国各地有500多个监察员驻扎在每个影院里,去看影院一共演了多少场,操作是不是正规。那同时他们在也服务于影院,解决一些在放映当中出现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保证对票房的回收是非常重要的。
沈竹:我知道了,他们是监督分帐去的,票房报多了你们分的钱就少了了,监察这个是吧?
蒋德富:对对对,这方面是很大的因素。也是要更多的了解市场的反映。那除了自己的手段以外,我们还可以跟电影局的监控平台来核对票房数字。
沈竹:对得上吗?
蒋德富: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有可能有一些差距,但是不大。
叶宁:所以基本上票房的数据是真实的。
蒋德富:前些年出于宣传需要,会有虚报,那时候联网系统不是特别完备,有时候宣传公司可能夸大其词,但是这两年基本上没有。最近随着我们监察力度增强,也发现一些不规范的情况,一些小影院,或者比较偏僻的影院,上报虚假票房。当然逮着以后我们会很严肃的处理,电影局也有一个惩罚的办法。
沈竹:所以他们不会报虚高,报虚高了还能多分你们钱。这是有监管的。
叶宁:对,此外还有行业监管。票房统计不但要规范,还要加大力度监管。现在除了靠人监察外,还要靠软件系统,以后要保证每一块银幕都有电脑统计,并且电脑统计是绝对不能有别的办法替代的。
蒋德富:据我了解现在广电影局已经在研发这方面的票房黑匣子。就是不光是统计在电脑上打出多少张票来,而是电影院里边到底进去了多少人,怎么反映出来真实情况。就是对市场有更多的管理手段。
沈竹:我们头一次听说票房黑匣子的概念,是不是已经提出来很长时间了,国外有没有这种东西?
蒋德富:这是民间的一种叫法。我们觉得该叫它市场不规范行为。
叶宁:这个黑匣子,首先是应该由电影局或者是某一个国家机构来掌握的,相当于一个密钥,就是票房的钥匙,只有电影局能去看的核心的交换系统。说简单一点,有点像咱们民航的售票系统,这个售票系统是非常的严密的,不管你从哪一个柜台,什么位置卖出去。
沈竹:其实因为票房的计算非常重要,有时候它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前途。所以大家觉得,如果票房的真实性不可控,那很多东西都是莫须有的。
叶宁:而且说一句实在话,真实的票房是对投资者负责任。人家投入了钱,应该有真实的回报,不能通过欺诈手段来掩盖这个东西。特别对市场经济而言,没有市场规范,那实际上谈市场经济就有困难。所以我觉得我们谈的这个问题对电影行业非常重要,有可能多方面都要来解决。
沈竹:这是一个行业的呼声,如果客观公正,对大家都好。
好电影也需要好发行
沈竹:有人说制作上的投入,可能占了总投入的40%左右,而发行环节可能占了7%-8%。我们希望了解一下,选择不同的发行公司,为什么在发行效果有那么大的差距?
蒋德富:首先我觉得根据影片的内容不同,那操作的公司用的手段也不一样。比如说前两天我看到一部电影,觉得拍的很不错。但是一个小的民营公司找我,说蒋总你不要接触这电影,这是我们先联系上的,我们来做吧。其实扶持民族电影,把民族电影拖上路,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当出资方被别人迷惑的时候,我们就不好过多的参与。但是我眼瞧着那部电影生生被做死了。因为那个小公司刚成立,没做过任何一个电影,但是他把投资方、导演、主创都给说晕了,最后把这个项目拿走了以后。我觉得这对电影是不负责任的。
沈竹:我想问问高导演,就是这样一个好的发行公司对你们电影有什么样的帮助。
高群书:太有帮助了。我的第一部电影是《东京审判》,然后是一个小电影《千钧一发》,后来才是《风声》。《千钧一发》,当时在上海电影节,被百家媒体评为“最具票房潜力电影”,但是实际上最后没发好。
叶宁:其实我看过刚才高导说的电影,不错。但是由谁做发行不是由导演来决定的,是由出品人决定的。如果说找了一个不太专业的公司,选择不好的手段进入市场,那对这部电影是一个伤害。实际上发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包括定夺片名,做什么样的宣传点,宣传点该什么时候放出去,该做实体营销还是网络营销等等,都是非常非常严谨的,一定要专业。
沈竹:你说的发行里面涵盖了宣传营销的概念是吗?
叶宁:对,你看蒋总他们做了很多的作品,都能很准确找到这些点,比如说在哪个平面媒体上发,还是在电视上发,是在车站发,还是在机场发,都是有目的的。
蒋德富:包括一部首映礼是在晚上的黄金时间播,还是非黄金时间播都有讲究的。
发行是点,营销是线
沈竹:发行的费用占一部电影成本的多少呢?
蒋德富:现在的发行费用应该说越来越低了,比如说《唐山大地震》,总的拷贝数可能洗400多个就够了,其他的用数字来发行,这样极大的降低了发行成本,但是宣传成本没有降低。其实我认为发行是营销当中的一部分。前两天有个媒体采访我,说营销跟发行有什么不同?我说发行是一个点,营销是一条线。从制片开始,一直到影院上映,营销要渗透到整条产业链里的每一个环节中。发行只是一个环节,考虑的是在影院如何排映,如何跟影院沟通,怎么实现票房的一个回收。但是营销从剧本确定开始,就进入流程里了。
叶宁:万达也有发行部,相当于一个产品采购部,而影片的发行是一个产品售卖部门。但我觉得这只是发行的一个狭义的概念,泛发行的概念,实际上是整个营销的一个体系。
沈竹:所以我觉得今天可能也有了一个新的启示,在发行上是不是能有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来颠覆原来的一些传统或者是惯性的做法。
成功的发行造就高的票房
沈竹:我们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华夏发行《大兵小将》做很成功,票房过8000万的时候,成龙大哥拿着红包去了,想感谢这些发行的工作人员,结果人家没收。那过一亿的时候,他又送去了,人家还是没收。最后突破多少的时候,他再次送去,人家终于收了。那成龙大哥作为一个电影的制作人,他这么感谢发行公司,到底是为什么呢?
蒋德福:这很简单,因为大家很努力,票房过了亿。
沈竹:票房过亿,也可能是因为制作的好啊?跟发行有什么关系?
高群书:一般情况下,导演不会做太多的市场判断,很多导演都只想着把片子拍好。但是实际上,他心里边也有一个预期,说这片子能发5000万就不错。那为什么屡次三番送支票呢?肯定是超过他的预期了。
蒋德富:送红包说明出品方应该是肯定了发行公司的成绩。其实在发行这个环节,发行公司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影院这块。比如说影片的排映,包括跟叶总商量能排几个厅,增强影院排映这个影片的信心,增强市场的信心。还有影片落地时的宣传活动,影院布置上都是要做的。
沈竹:就是好的发行公司跟你沟通,跟不好的发行公司完全效果不一样的。
叶宁:你会感觉他非常用心,全力以赴。甚至包括在每一个场次、每一个宣传点,宣传品该怎么去摆放。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票房是一张票一张票积累的,是靠观众的每一个认知累积的。有可能他看见了你的宣传,就买票看了。还有前期蒋导他们做的预告片也非常非常重要,有些电影,用不同的片断不同剪法的来做预告片,在不同的城市放不同的预告片。
沈竹:那审预告片也是发行公司做的一个判断是吧?
蒋德富:其实在提供给影院的所有物料当中,有一部分是由我们发行公司直接跟影院对接的。但是预告片,包括《建国大业》的预报片,我们是跟制片方一块去商改的。
沈竹:会不会是要十个预告片,从里面选一个?
高群书:对,我们做了很多版本,然后让发行公司来挑,看他们觉得哪一款更适合。
沈竹:所以你深刻的感觉到不同的发行公司给你不同的发行效果?
高群书:比方说这次让我感受特别强烈的《西风烈》。很多人从不看好《西风烈》这个项目,到对它有所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预告片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初我们这个阵容、这个规模,能拍出什么样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在忽悠,都是我们自己在吹牛,别人没看到东西。但预告片一出来,大家一看,果然是挺猛的,果然还挺好看。
蒋德福:其实咱们讲的就是一个好的发行公司,或者说是宣传公司,他会要求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要给他提供什么东西。那不专业的公司,是给我什么我做什么。其实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去要求导演提供适合市场的物料。
中国电影,离“全球同步上映”有多远?
沈竹:我们说国际大片可以全球同时首映,那咱们的片子有没有这种可能?这是不是也是要看发行公司的水平?就是说全球同时首映其实是发行公司的能耐,?
蒋德富:这就说到好莱坞的电影问题,我觉得好莱坞电影的系列电影,比如说《变形金刚》、《哈利波特》,在一段时间内,在全世界的电影观众心中,已经有了很深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可以不做太多的宣传,就能让人家去影院去看了。
沈竹:你的意思是发行公司做这种片子太容易了。
蒋德富:我觉得做这种大片相对容易些,其实发行公司把小片做好了才难。所以我们的领导经常说,一个看上去票房能过几亿的片子,发好了是正常情况,发不好倒是问题。把一个小片子发好了,那才是建功立业的事。
高群书:我也一直是这么看的,我说一个人把电影拍好是应该的,把电视剧拍好是不容易。
沈竹:你们能给我说一个把小片做成功的例子吗?让大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叶宁:比如说《疯狂的赛车》。这个片子我们先不说前期活动,就说如何进入到影院里去。那时还没有那么多人认识宁浩,只不过知道一个电影很好看。那我们在影院做了很多的落地活动,让观众知道有这么一个导演叫宁浩,他有一部电影叫《疯狂赛车》、
沈竹:当时做了哪些活动,让宁浩最后成为大家瞩目的一个导演?
蒋德富:我们做了很多让他跟电影观众交流的活动,让观众了解他。虽然宁浩的话不多,也不会太过分渲染自己的电影,但是观众还是在他身上看到一种比较朴质的东西。
沈竹:这些发行公司有没有给高导做一些包装,让你跟观众做互动啊?
高群书:做了很多。其实从电影开始拍摄到最后结束,整个制作过程里,发行公司都要找出点来翘动市场的认知。
沈竹:发行是一个特别服务的行业,就是包装让观众认识这个产品吗?
高群书:实际上我觉得他不是服务,而是主控。我们是做内容,发行是把内容卖出去,让大家,起码也得让叶总他们觉得这部电影靠谱。
沈竹:这是好的发行能让票房有一个大的增长是吗?
叶宁:太重要了,我觉得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酒香是最根本的。
沈竹:但是咱们的影片真的就没有能够全球发行的吗?是质量达不到,还是发行公司做不到呢?是因为发行公司的问题吗?
高群书:其实我觉得还是咱们现在的制作质量达不到。
蒋德富:这个牵扯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问题。我觉得全球同步,以后是可以实现的。比如说这次的《功夫梦》在美国票房非常高,这出乎我们的预料,在好莱坞主流影线上映,是以前所有的中国电影,包括《英雄》在内,都没有出现过的。
沈竹:这是你们中影的合拍片?
蒋德富:对,是在中国大陆和美国一起发行的,影响非常好。
沈竹:等于说实现了全球同步?
蒋德富:我觉得目前还不能这么说,只是北美地区,我觉得中国的电影能够在世界的主要电影市场同步上映,就很不错了。
沈竹:一点点来吧。
高群书: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地区版权保护的问题,还有操作方式的问题。
沈竹:现在只有好莱坞能做到吗?
蒋德富:现在好莱坞也不能做到让所有影片都全球同步,也只是个别的影片可以做到。我相信不久以后,中国也能做到。其实全球同步的电影,都是那些系列电影,像《变形金刚》、《钢铁侠》,都是认知度很高,已经被全球各个主要市场的观众期待,所以到那儿就可以发行。一般的电影在全球推广,每一个地区的发行都要去谈,需要时间的,所以往往不能同步。
沈竹:也就是说今天《功夫梦》成功了,那明天《功夫梦》二三出来了之后,就更容易发行了?
蒋德富:对,推行更容易一些。新拍的电影全球同步?这是很难的事情。
沈竹:你们觉得我们的全球能同步的电影,将会是在哪年诞生?
蒋德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这么快,我觉得很快就能。
视频链接:电影热战长假档期
(CCTV2《财经下午茶》栏目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5:06—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