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你 我的学术腐败
(2009-07-10 21:43:35)
标签:
抄袭学术腐败大学杂谈 |
这回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45岁的女教授贾士秋。
从网上博客曝光到落马仅仅一周时间,这也是历史上处理最迅速的一起学术不端案例。
事件的开始源于一张“职称评审表”,这也让我们开了眼,还没见识过这样一份让人感慨万千的“大学教授高级职称评审申报表”——
表格中的“任职以来发表出版的代表性著作”一栏中,贾老师标明“独著”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导论》,后面的注释却是“主编75万字,独著256千字”这样奇怪的说法;书籍标注的华夏出版社ISBN 7-5080-015-652/3/4书刊号,除了前四位 5080是华夏出版社的编号,随后的015-652/3/4则让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匪夷所思,当记者要去订阅该书时,出版社回复是:“我社没有此书。”一本申报职称的书籍竟然是子虚乌有,够她瞒天过海的本领和胆量。
不仅如此,此本非公开出版物还是抄袭所得。一本《新闻发言人与新闻发布实务》和贾老师这本书几乎一模一样,作者为孙聚成,是贾老师博士期间的师哥。这位师哥对该书为什么会成为熟悉的同学申报表中的学术专著,而且是独著一事一无所知。
这样一本非公开出版物,并不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也并不需要印刷过多的次数。这些自己印刷的图书只要在职称评定时和科研成果登记时出示和上交即可,两三本就足够了。难怪熟悉的师哥都不知情?!
据知情人报料:这些书的印刷质量和正规出版物一样,有书号,有出版社,反正只要是正规书有的,它都有。只是,这个书号往往是自己编造的,出版社一定是正规的。
那些评审委员一般都不会去查这些书的真假。这样,教授的职称就可以到手了。而这些所谓的学术“著作”,永远就只有那么几本,被抄袭的师哥怎么会知道呢?
最后,申报表中的其它论文也非常奇怪,一篇《试论“宽带”对传播的影响》,登记的发表情况是 2004.1《北京理工大学学报》CN114083/c,这回该论文确实存在,署名却并不是贾老师,而是一个叫付玉辉的同学。
我们对这样一份高级职称评申表创纪录的娱乐性简直是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