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暴雪将至》最突出的优点是画面的质感。段奕宏饰演的老余一边追雨衣男,一边穿梭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钢铁厂,这一段视觉上很丰富。在董越导演的镜头里,钢铁厂是一个特别适合拍追逐戏的外景,在炼铁高炉周围爬上爬下,沿着炼焦炉的炭化室飞檐走壁,在煤场火车皮之间捉迷藏,场景的变化还是比较丰富的。
我个人也很喜欢1949年的英国电影《第三人》里的追逐戏,这场戏里其中一个人观众是看不见他本人的,只能看见他的影子,而且这场戏发生在夜里,现场很安静,只能听见急促的脚步声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可以和《暴雪》里这一场追逐戏对比着看看。
《暴雪》画面对比度很强,色彩上也有所设计。剧组有意创造一个视觉上很压抑的工业城市,除了雨天泥地以外,钢厂里幽灵一样的工人看上去几乎是全黑的,穿着雨衣的工人的轮廓就像版画一样凛冽。氧气顶吹转炉里的红热钢水在画面上看像是火光,就像一桶热火缓慢沿着轨道流转,非常耀眼。一群幽灵在马上要倒闭的钢厂缓慢地控制着转炉,这种毫无生机的绝望感表现得很不错。
《暴雪将至》是今年在院线上映的第三部制造业老国企改制怀旧片,前两部分别是相国强导演的《少年巴比伦》和韩天导演的《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这两部的主角都是十几二十岁小孩儿,更偏向青春片,而且故事背景都在东北;《暴雪》是成年人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湖南省衡阳市,气质上跟前两部有明显区别。
但是从人物需求上看,这三部电影还是有其相似之处:《少巴》路小路无忧无虑一门心思打闹拍婆子,《呼啸》杨北冰无忧无虑一门心思打架追男闺蜜。《暴雪》余国伟不能说是无忧无虑,但也基本上是一门心思查案,幻想自己能早日进入体制内,成为真正的人民警察。这三个角色的主观意识都晚于大环境的变迁,别人已经开始应对,或者受制于体制改革带来的动荡了,他们还不管不顾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电影人目前应该是基本达成共识了:如果要拍老国企改制怀旧片,不会把工人如何在动荡的经济体制变革中失业没落再转行的内容作为影片主线。这么拍也不是说一定拍不出好故事,但是这个梗概看上去比较像1990年代的电视剧,可能太缺乏新意了。如果拍路小路、杨北冰、余国伟这种角色,看上去比较抽离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设定有它天然的艺术美感,和布莱希特倡导的间离效果有点类似。
警察局和余国伟查案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余国伟查案的过程和1997年的时代背景都分别花了很大笔墨去展现,那么这两部分如果能有更紧密的联系,会让故事更激动人心。余国伟被塑造成一个表面上是破案痴迷者兼体制内痴迷者,内心也是一个破案痴迷者兼体制内痴迷者的形象,但是人物的写作最好不要把表面和内心写得完全一样,从第一分钟就把主角看透的话,观众很快会觉得无聊。如果能把余国伟和大时代建立某种更紧密的联系,那么既可以解决故事好看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余国伟人物形象丰富度的问题,应该会是一个一石二鸟一举两得的写法。
导演非常重视意象的使用,片中相当于下了两场“雪”,这个想法很文艺很大胆。不过我更喜欢的是余国伟回到破旧的大会议室,听到看门老大爷提到保卫科的人从没获得过表彰,这场戏更加艺术,更加诗意,有点神来之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