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tufo.com/uploads/allimg/140210/190_140210083200_1.jpg
大脑的第三个习惯策略是“模式化”。我们思维中的模式就像绳索一样,不断把我们拖回已知的、熟悉的、安全的环境中。思维模式可以确保人的思维能够经的起考验,让思维不会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而是聚焦在与生活有关的事物上。
模式化对于学习和回忆也很有用。比如:用英语背诵当年的月份,越快越好。你可能在不到5秒钟之内就完成这个测试。现在请再列出今年的月份,这次按字母的先后顺序。有模式的时候,一点问题也没有。而没有模式的时候,这些数据似乎都是第一次才接触一样。所以我们一般记的是模式而不是数据。对于学习和回忆来说,模式比数据更为重要。虽然模式通常是好事——它保留了思考的能量,能够预测未来,迅速处理例行事物,有利于学习,还能给周围的世界赋予意义。从思维角度看,模式也会带来问题。模式通常使我们无中生有地假设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如把绳当作蛇。
在人迹罕见的荒野。一条小溪在岩石上刻出了一道深沟,从数百年到数千年,在成百上千年的岁月里,每逢下雨,岩石的形态都迫使雨水沿着同一条沟流下,水没有选择。就这样年复一年,雨水一次次反复冲刷同一道沟,每次将它拓宽一点,加深一点。这种日积月累的情况的侵蚀过程在我们到达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我们的大脑也一样,成千上万次重复的“刺激—反应”顺序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形成了几乎牢不可破的思维模式。到了最后,凡是与最初的刺激类似的事物,几乎只能形成模式化的反应。因此,打破模式如此之难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模式不只学习了一次,而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了成千上万次。我们形成的神经通路是如此强大,如此深刻,如此顽强,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可能跳出他们来想问题。我们的沟太深了,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沟中。我们的思想也被束缚在我们自己挖出的沟中。
模式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使打破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也很难打破模式。正如哈佛著名学者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所观察到的:“面对改变思想,要证明不需要改变的选择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忙着寻找证据。”人类更加擅长按照旧模式行事,而不擅长思考新的观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