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老师讲功夫---拉气法

(2013-11-29 12:46:41)
标签:

养生

保健

健康

美容

食疗

分类:
一、简介
拉气法是通过拉气使身体内外气连上,从而促进内外气的交换。
二、姿势要求
拉气法动作可由两部分组成:(一)贴肋揉气;(二)开合拉气。
(一)贴肋揉气接抻气法结束动作,两手放松,转掌心向前两臂从体侧回收,两肘贴于两肋稍向前的期门、日月穴(期门是一双穴,在乳头直下方、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日月是一双穴,在上腹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寸)。两小臂平行相对与大臂成直角,两掌心相对,手指舒展虎口张开向上,大拇指与食指基本相平。肘贴肋揉气时,整个身体要放松,两手如抱一个篮球大小的气球,轻轻揉动,动作不要太大,揉的时候肘要贴住肋,但不要使劲顶,手臂要整体地动,像用手推着肘在肋上做按摩。
(二)开合拉气揉完气后,外开—两肘贴着肋,两手向两侧分开,至体侧开平,掌心向前,虎口张开,开胸,两肩胛骨向中间并。前合—两臂保持肘贴肋,虎口向上的姿势,水平往回合,至体前原来抱球的位置,指尖一缩,腹微回收,即肚脐找命门,胸微含。要做好拉气的动作,全身整体的放松是前提。
三、意念活动
拉气法的意念运用非常重要,精神一定要集中体察体内的气机变化。
手在体前时,意念把两手连上,好像抱着个气球,球和身体连在一起;外开是从身体里往外开,气球随着外开而胀大,两手之间好像有许多气丝,丝丝拉拉地连着,至体侧开平时,虎口与指尖要有收气、从肘入身体里边的意念:前合,手中间的气球越压越小,气贯到身体里边去,往膈肌收,收到命门上边一点。意念注意手,注意肋,从命门把气往回收。
传统功法中有一种观照窍点的练法叫“南斗六星”,要求意念从上而下想,先从百会往下照,照到两个眼睛,从两个眼睛再照到两乳头(不要在乳头上,要想到和两乳相对的胸腔里面),从两乳头再照到左右两侧的期门、日月穴,最后到肚脐里边。拉气时可以这样安安静静地照一下,体腔内从前面到后面好像是一个光团,一开“哗—”就出去了,一合又合回来。拉气时这样想也可以,光注意手也可以。
四、动作要领详解
1.拉气法中两肘不是自然下垂的,而是要顶在乳头下面稍稍靠前一点的地方。两肘往前挤,差不多到乳腺上了,挤的正是期门、日月穴。
2.拉气法自始至终要保持肘贴在肋上,这起支点的作用。臂往外开时,气可以从手到臂到肘,收到身体里边去;臂往前一合,身体里面就往里收气。
3.抻气法和拉气法动作都很优美,别人看了有一种舒服感。如果别人看了不舒服,可能是动作不太合度,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姿势。
五、功用
拉气法重在强化内外气,使之连为一体,同时加强混元窍的开合,进而充足人体混元窍的气。
开合拉气法:
所谓“开合拉气”,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双手撑抱于胸前,在意识的诱导下,意念放松,外静内动,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即所谓“气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的感觉,越觉越妙,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退则藏之于密”。由静到动,内外导引,合一而融,动而犹静,静而亦动,静动交变,从而再达外动内静,静而仍动,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为健身养生和太极拳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极妙道,一气贯穿,全在胸中腰间开合。欲入妙道,先需得法。法者入道之门。众妙法门,何止千万,然其正者乃一,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开合拉气,虽只一法,但法简效宏,见微知著,通玄入奥,太极妙道尽存,窥一斑可知全豹,老少咸宜,健武皆适,武练尚需文养,文练亦可武用,所谓“文以强身,武以御敌”。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入正道,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以助登堂入室,早得太极真艺真技。下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习者只能从松上找感悟,万万不可想气、运气、引气、导气,否则极易出偏而误入歧途,所谓“走火入魔”,皆虚妄之为。
    三、动作:以太极抱球桩(亦称太极桩、混元桩或浑圆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以上为静桩,即外静内动的内意开合训练,待静桩掌握后,便可转入动桩训练,即由内意开合转为外形开合,以形合内,内外合一而练。
    四、凝神调息:息稳心平身自松,身松息微神自凝,敛神意注通阴阳,气机升降自开合。意注眉间神居祖窍,不即不离不无意,丹田鼓荡周身贯,膨胀缩合立体圆,即所谓“形圆、意圆、气圆”。随呼吸调整,渐入松静,一气贯穿,周身内外胀缩。神凝祖窍意注两掌间,掌虽不动,掌间自有磁石般两极变化的吸斥感产生,自吸自斥,吸斥等力,吸之不能开,斥之不能合,谓之意念开河;同时吸气时,腰部拔伸向两端牵拉,身体放长,呼气时,身胀肩沉气自落丹田而鼓荡。开合拉气,感之在掌,动之则在胸脊,此即“胸中腰间开合”之谓。初始开合,随意念轻重而轻重,轻重由掌及臂而身,继而随息深浅而轻重,终而脱息脱意自轻重。即随着凝神调息的深入,调息而忘息,凝神而神游,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感而不感,不感而感,形神合一,神入神室,气入气窍,精神气乃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玄关洞彻,所谓“空穴来风”,功境自现,前人所谓“不在身内求,不在身外得”意即指此。若动式开合,则两臂外撑,形张而意收;两手相合,形拢而意张,所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亦开亦合,亦合亦开,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此之谓也。
    五、效验:功后周身通畅,精神饱满,身体如铸,轻盈不滞,气感充盈,劲力殷实,筋骨强壮,却病延年。功后练拳,全身通透,束身而起,胀身而落,神凝内聚,一气相连,身如灌铅,整体如铸,不僵不滞,内外一如,物我两忘,动无不动,静无不静,意动形随,周身相贯,易筋洗髓,入微入妙,玄奥难言,功者自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