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老师讲功夫:读心经生智慧

标签:
养生保健健康美容食疗 |
分类: 医 |
即使是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也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于喜爱佛经而又觉得大部头难以下咽的人,吟诵短小而又琅琅上口的《心经》,倒是方便法门。
注疏本很多,最著名的是印度提婆《心经注》。中国有唐新罗僧人圆测《心经赞》、明旷《心经略疏》、慧净《心经疏》。日本有空海《心经秘键》、宗纯《心经注》等。般若部经典中的核心经典。
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一个人常常行衰运,必定心神恍惚,心经可以摄住一个人的心神,转而行好运。心经是正极灵能的经文,可以将不吉阴邪的东西驱去。念诵“般若心经”可以使人行运,甚至致富,其原因可以从消极及积极两方面来分析:从消极一方先谈。心经可以使你行运,致富。最直接地,是能令你“心中富有”。无论你家财千万,还是贫无立锥,都必须追求心中富有,一个人心中富有,才真正拥有快乐。在佛教的角度而言,一个人能拥有心中富有,开心快乐,也就是【佛】了。
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背诵,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己而已。因为自己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有没有钱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
这是背诵心经,其中一些行者所领略到的道理。但另一些行者,却有较积极的领悟。
一个人开始修炼心经之后,会有一种胸襟开阔的思想。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个人能容人容物,才可以做大事业。这种容人观,乃来自心经的修持。因为一个人心胸一开,必然会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一定人缘好。就算自己不想做大生意,也会被环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迫做大!因为每个职员都乐意为这个人打工,每一间公司都觉得与你合作最快乐。自然发旺致富,享受名成利就得福气。因此,心经一修之后,人的世界观就会改变。运气也自然会变。
心经原文: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bo re bo luo mi duo xin jing
观 自 在 菩 萨
guan zi zai pu sa,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xing shen bo re bo luo mi duo shi,
照 见 五 蕴 皆 空,
zhao jian wu yun jie kong,
度 一 切 苦 厄。
du yi qie ku e。
舍 利 子,色 不 异 空, 空 不 异 色;
she li zi, se bu yi kong,kong bu yi se;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se ji shi kong, kong ji shi se.
受、 想、 行、 识, 亦 复 如 是。
shou、xiang、xing、shi, yi fu ru shi.
舍 利 子, 是 诸 法 空 相:
she li zi, shi zhu fa kong xiang:
不 生 不 灭, 不 垢 不 净, 不 增 不 减。
bu sheng bu mie, bu gou bu jing, bu zeng bu jian.
是 故 空 中 无 色,无 受 想 行 识。
shi gu kong zhong wu se, wu shou xiang xing shi.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wu yan er bi she shen yi, wu se sheng xiang wei chu fa.
无 眼 界,乃 至 无 意 识 界。
wu yan jie,nai zhi wu yi shi jie.
无 无 明, 亦 无 无 明 尽; 乃 至 无 老 死, 亦 无 老 死 尽。
wu wu ming,yi wu wu ming jin; nai zhi wu lao si,yi wu lao si
jin.
无 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
wu ku ji mie dao,wu zhi yi wu de.
以 无 所 得 故,菩 提 萨 埵,
yi wu suo de gu, pu ti sa duo,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心 无 挂 碍。
yi bo re bo luo mi duo gu, xin wu gua ai.
无 挂 碍 故,无 有 恐 怖,远 离 颠 倒 梦 想, 究 竟 涅 盘。
wu gua ai gu, wu you kong bu,yuan li dian dao meng xiang,jiu jing
nie pan.
三 世 诸 佛,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san shi zhu fo, yi bo re bo luo mi duo gu,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de e nou duo luo san miao san pu ti,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是 大 神 咒, 是 大 明 咒, 是 无 上 咒,
gu zhi bo re bo luo mi duo, shi da shen zhou, shi da ming zhou, shi
wu shang zhou,
是 无 等 等 咒 。
shi wu deng deng zhou.
能 除 一 切 苦, 真 实 不 虚。
neng chu yi qie ku, zhen shi bu xv.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 即 说 咒 曰:
gu shuo bo re bo luo mi duo zhou, ji shuo zhou yue:
揭 谛 揭 谛, 波 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菩 提 萨 婆 诃。
jie di jie di, bo luo jie di, bo luo seng jie di, pu ti sa po
he.
【释义】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 (bō
rě),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
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
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智慧讲解:《般若心经》在中国是最普遍的经典。在所有经典里头,可以说《般若心经》所讲的智慧最为精要。因为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百多个字,但是里面所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的确已经是很完备了。
我们中国佛教徒在做早晚课诵时,都会诵一诵《般若心经》。遇到法会要超度亡灵时,也会念一卷《般若心经》,然后回向给他们往生西方净土。但是极少人知道这《般若心经》是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无价之宝。它的目的是要解除我们心灵的苦闷,去除一些挂碍、担心,使我们每天能过著自在的生活。
《般若心经》和《金刚经》都是教我们要看破、放下的,因此“空”的思想就很浓厚。当然,为大人菩萨所讲的《八大人觉经》里面,无常的思想就更加浓厚了。这部经的字数也许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多吧,但里头提到“生死”这个词就有六、七次!其他如“无常”啦、“国土危脆”啦,都是告诉我们:菩萨在日常生活里头要时时观无常、无我、苦、空。我们要学习人间的佛教,就要特别重视这种智慧的修习。当然我们都说大乘的菩萨是讲究福慧双修的,但是要做到福慧双修,得先在智慧上培养一个正确的理念才行。
10-1 般若心经的宗旨
这部《心经》的宗旨就是要我们离苦得乐。所谓“离苦”即是经文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得乐”即是“观自在”。修行的关键在于破除我执,也就是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1)为何要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世间本来是很苦、很苦的一个世间,有各种各种的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这些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错误的执著,以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的存在。所以要离苦得乐,就必须先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够消除我们人生的种种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而且以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远离颠倒梦想,也才能真正没有恐怖。
(2)何谓颠倒、梦想、恐怖
为什么远离颠倒梦想以后,就没有恐怖?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自己平常都有些什么恐怖、害怕?一般人不管是已经在工作,或者还在求学,常常都会挂碍未来的事情,害怕自己的前途不乐观,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害怕自己想要的得不到……等等。
《金刚经》为什么讲“未来心不可得”?因为世间的因缘很难讲、很难解释。未来的事情随时都会变的,没有一件事绝对是这样子的。既然还没有到的事情没有办法预料,我们不要动不动就为自己的未来在那里打算、计算。眼前我们只要注意自己,把握当下就好了。
但是一般人不能理解“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这些害怕每天都存在我们的心里头,让我们一直在担心、挂碍。如果分析这些担心、挂碍的来源,不外是从“我执”产生的。所以必须要有般若的智慧,才能够远离这些担心、挂碍,才会没有恐怖。
那么,什么叫做颠倒、梦想呢?颠倒、梦想就是一种“戏论”相——本来是不真实的,我们却都认为是真实的!譬如你心里头常常会出现一些妄念,不管是怀念以前的事情,或是偶而想起好朋友、女朋友,乃至一些你很喜爱的境界。只要一想起来,就会随著心里那个境界一直深入地幻想下去。
这些幻想不但不真实,而且也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才说那是一种“颠倒”,或是一种“梦想”。可是我们每个人确实常常在心中浮现的那个幻境里头不断地妄想,所以才把它叫作“戏论”。我们会继续幻想的原因,就是由于内心里存在著一个“我”的概念,觉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个“我”,所以才会生起一些颠倒梦想。如果以般若智慧来破除我执,就能远离这些颠倒梦想。
(3)离苦得乐的境界——观自在
无有恐怖的心境就是般若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我们有时候得不到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种种状况,心里就会很苦恼,很害怕,这是因为“我”很想要得到那个东西的关系。
如果你想要没有恐怖的话,你一定要观想,观想般若。而且这个不是泛泛之谈,是要很深刻的去思考,思考世间的一切确实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真实的,一切都是假相的。这样不断的观察,直到破除了一切法执(对世间万物的执著),破了自我的我执,才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头不为外境所迷惑,这种思考就叫作“观照般若”。
现在有了这个观照的智慧,日常的生活就要经常深深的思考“世间一切都是假相”,凡是遇到境界就是这样子处理,这种修行方式就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你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当你遇到喜爱的、厌恶的、担心的、挂碍的境界现前时,你就会利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处理它,放下这个烦恼。
要体会“世间一切都是假相”,首先得思考“我”这个概念到底实不实在?这个“我”其实是一个假相,它是五蕴(身体、感受、概念、行为、意识)和合而成的。只要其中一项因素改变了,现在的“我”就跟前一刻的“我”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我”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都在受环境影响的,眼前的“我”只是一个暂时的假相,所以说它是空的。
我们因为以前觉得五蕴都不空,觉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完全不变的“我”,所以一直担心“我”想要的都得不到。就算“我”已经得到的,更担心会失去这些好因缘。因此我们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关键就在于“照见五蕴皆空”。
10-2 何谓般若
佛法里头讲的般若,又分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个阶段。你们有没有听过:“对世间的欲望淡薄一分,道念就增长一分”?这句话你能够了解,对世间就能够看透、看开了。要做到这样,你起码要达到“闻所成慧”的阶段,也就是对缘起法、三法印先有正确的认识才行。
“思所成慧”我们中国人比较少用到,所以比较不容易自在。你想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一定要用到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在八正道里叫做“正思惟”,也就是依照我们所学的佛法理念,去思考世间的真实样子。在日常的生活里头,对于现象界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这样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它确实是无常的、无我的、是符合因果定律的。这样子逐渐构成我们的人生观,就叫做正见。等到禅定能够修到入定,在定中体悟三法印的道理,那时才叫作“修所成慧”。
大家以后出去弘法,教到八正道时,不要那么单的说:“八正道啊!正见就是人生正确的观念,正思惟就是人生正确的思想。”那么简单哦?佛法有那么简单吗?八正道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耶!如果你是那样教信徒,三大阿僧祗劫都不会开悟的。
(1)缘起的定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这个“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你若明白的话,这个智慧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见。大乘菩萨的智慧比较高,看到每样东西的时候,能够直接观察到它的空性,知道它是关系、因缘和合的,没有固定不变的体性,当体就是空的,所以菩萨的正见是空性。菩萨跟阿罗汉相比,阿罗汉的正见是从深刻地认识缘起法而开悟的,所以阿罗汉的正见是缘起法。
缘起的定义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生”是“现起、冒出来”的意思,所以“此生故彼生”的意思就是“因”和“缘”现起来时(此生),这个“结果”就会生出来了(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意思是“因和缘”已经存在了(此有),那么“果”就会跟著存在(故彼有)。前一句是强调“果”生出来的那一瞬间;后一句则强调“果”生出来以后的存在状态。
每一样事情都有它的因和缘;每一个因和缘,它的前面一定又有它的因和缘。往后,即便是坏掉,它里头的零件各自坏掉,它还会继续往后发展。不管是构成空气污染、环境污染,或者其它情况,反正都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发展下去。观察缘起法以后,我们会发现世间是无常的,一切是无我的,每一样的东西当下是涅槃寂静的。用这种智慧来观察世间,就叫做“空观”。
譬如桌上这个闹钟是一个结果(故彼有),里面的这些干电池、螺丝、塑胶盒子等等,所有零件都是因和缘(此有)。再从每个零件来看,它本身又是一个果,有它自己的形成原因。譬如这个塑胶盒子是怎么来的?是因为有塑胶的原料和模子(此有)。有那些条件,所以这些壳子就有了(故彼有)。
塑胶材料也是一个果(故彼有),因为它是从化学工厂、炼油工厂被炼出来的(此有)。继续追溯上去,每个材料一定是要“此有故彼有”的。例如有了石油,才能提炼出塑胶制品、颜料、或柏油路的材料。所以每一样产品都是在生产过程不断变迁之下形成的。
有了现在这个“果”以后,跟周边的其它成分合在一起,又成为一个新的产品。这个新产品再跟周边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又成为下一个新产品。这样子持续不断,就是依照“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在演变。
以我们人来说,由于父母的结合,再加上我们的前生—“阿赖耶识”的投胎,而形成了一个新生命。母亲和父亲只是提供一个物质(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还要我们的神识去跟这个物质结合才行。从此呢,母亲要喝水、吃东西、呼吸、供应养份(此有),受精卵才会慢慢长大成形(故彼有),一直到诞生为止。
婴儿出生后,还是依著“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例如吃奶、换尿布……,才能继续生存。从出生到死为止,身体都不断在变化。等到死时,我们就说“此无故彼无”。没有呼吸,没有温度,身体就会开始烂掉。所以我们仔细思考世间一切事情,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按照因果的定律在变化。
(2)诸行无常
了解因果的定律以后,大家有没有比较清楚的发现——世间没有一件事是固定的?因为它都是不断地向前推进,一直在变迁,所以是一种过程。佛法就把这种状况叫做“诸行”,也就是“流行”的意思。我们一般都会说:“现在流行什么衣服、什么发型”?其实政治、经济、乃至整个宇宙、包括地球的运转在内,都是一种流行。有了智慧之后,一听到“诸行”,你就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化的过程里。
在这变迁当中,没有什么事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特别是权力、欲望,就能够慢慢的看淡,放下。因为就算你很热衷地追求权力,等你追求到了,没多久又有变化,又换上别人来做了。可惜我们凡夫就是这样愚痴,以为:“就算是一任,那怕只有三年、四年,我也甘愿!”凡夫只知道执著,他没有想到时间是很快速的,顶多给你做个六年、做个十年、做个几年,权力必定要消失的。
慈惠法师常常讲危机意识。你若明白的话,真正的危机意识就是佛教里头的无常观,它还包括“无我”的思想。要跟大家强调的是,中国佛教徒大部份都会认为这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太消极了,这是很大的错误。
(3)诸法无我
刚才说缘起法的定义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此生”跟“此有”中,就含有“因”跟“缘”的作用,也就是含有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纵然材料和成果是一样的,不同的运作过程也会改变这个结果。譬如纯金可以打造成一个戒指,或一个耳环。纵然纯金与戒指、耳环的质料是一样的,但是还有提炼它的火,使它软化的温度。不同的技术过程,打造出来的戒指、耳环就不一样,所以说每一样事物都是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所形成。
“诸法无我”的“我”在这里不是指“你我他”的我,而是指“独立性”的意思,但是独立才不会受人牵制。我们一个人受人牵制时,就会感到不自由。要你哭、要你笑、要你怎样你都要服从,因为你是受他牵制的!那么独立的就可以不受牵制、不受影响,本来就这样,永远都是这样。所以“独立的”可以说就是“自在”的意思,没有独立的就不能自在。
能够独立,又能够支配别人,我们一般就把他称为国王。国王的权力可大了,不但能够作主,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而且要怎样就怎么样。像秦始皇,他虽然派人去寻找长生不死的药,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开始建造坟墓。他那个坟墓不是死后才造的,而是在生前就开始打造。你看他又要找长生不老的药,又要建坟墓!可见就算是国王,在面临生死大事时也是没有办法自主的。
从这样“此有故彼有”的因果定律下,大家思考一下,没有一样事情可以独立的。就连我们的身、心也是互相牵绊,不能单独作用。所以当我们精神萎糜的时候,纵然很健康也是很懒得动;就算我们的身体有时候很不好,纵然情绪很高昂,也是走不了。这就是精神跟物质互相牵制的结果,做不了主的。到了生病时,特别是癌症那一类的绝症,虽然还没死,但肉体不肯听话啊!这要怎么办呢?
所以人生在面对这两种关系时,是无我的,不能自主的。在之前我为什么要说:“不要把无常跟无我看得太消极、太悲观”?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透过缘起法则来观察世间的种种相,不管是有生命、没有生命的,有心意识、没有心意识的,都是在这样辗转相依相靠的关系下一直在向前推进,在起变化,在告诉我们世间是没有固定样子的。他的目的就是要指出世间的真相“因缘法、缘起法” ——任何一样东西都没有固定的。他是要我们正确的认识世间,所以这并不是积极或消极的理论,而是世间的真实相。
所以我们不要说:“哎哟!一天到晚说无常、无我实在太消极”!这世间本来就是无我的、没有独立体的,唯有这样子观察,你才会随缘自在啊!不这样子观察,你怎么能自在呢?这种是很自然、很直接的思考。我们要把观念改变成这样子。
在生活里头,当你看到任何一样东西,觉得确实好看时,在世间法来说,你不能否定每样东西有好坏之分。一一比较下,确实有些比较精致,有些比较粗糙;有些比较好看,有些比较不好看。这种世俗的假相,我们不能否认它。
只是当你被那种“好看、精致、功能殊胜”的外表所吸引时,要马上返观内照,在心中观察:“那是假的、那是不真实的。因缘一变,就不再那么好看,那么好用了!”否则等你离开现场,心里就会进一步怀念,想了又想,那种情况就叫做“爱”。什么是“爱”?就是当你接触了某一个东西,某一个境界,某一个人以后,心里就深深的染著它,无法自拔。从此以后走路、吃饭、睡觉,老是想著它,眼睛张开来就想,一有空闲就想,这一种心里状况就叫做“爱”。
心里有爱染,基本上是因为有“我”(五蕴)这个观念才衍伸的,所以在生活里头必须经常观察诸行是无常的、诸法是无我(无法独立、自主)的。这样子观察,你才不会被外境所迷惑。你以为是真实的,其实并不是对象真实,而是从我们内心里自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五蕴),然后才接著有一个“外境”可得!我们不是常常听到禅宗一些祖师讲的话吗?“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百花丛林过,片叶不沾身”。这些是要具有般若智慧才能有这样的心境。
(4)涅槃寂静
要培养正见,就要依照缘起法则、因果法则来解释、分析这个世间。分析以后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一切都是在变迁的过程当中,确实是如此地无常。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思考,让它慢慢成为你的观念。这样子深刻地理解缘起法所得到的智慧,以及慢慢培养出来的人生观,最后就有办法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观察中肯定一切事物是没有实体的,是空的。
所以“无常”的当下就是空性的,“无我”的当下也是空性的,因此这世间是空性的。就算是地球本身虽然是长久的存在著,但是它仍然不断在运转,从无限的时空来看,它还是有毁坏、消失的一天,所以它还是一种假相。
所以在缘起法的观察中,让我们透视出一切事物本身就是个假相。在这种虚幻的假相之下,透视到它的体性是空的。当我们能透视出世间一切并没有真实的生灭、来去、垢净、增减时,就用“涅槃寂静”来形容世间的真实相。从事相上来看,世间法都是无常的、变异的、缘起的,所以又叫做“有为法”。从体性、本质来看,世间法是空性的、无我的、没有真实的生灭、来去,所以又叫作“无为法”。因此空性是不离世间而成立的。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结论,我们一般都叫做“三法印”。大部份的人都会这样说:“哦!三法印呀!你讲的内容如果符合三法印,那就是佛法了。”这样讲虽然没有错,但是这种说法太简单了,怎么能够解脱呢?
10-3 经文的意义
(1)观自在菩萨
我们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以般若的智慧来处理事情,那你心中就不会紧张、不会担心、挂碍,也就没有恐怖,也没有那种颠倒梦想。这样的生活就叫做自在,所以《般若心经》是要我们得到一个自在的人生。它的第一句话“观自在”的意思,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人叫做观自在菩萨,而是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到观自在。
这个“观”就是思考、观察。外面的境界、东西如果是你很喜爱的,你要马上返观内照:“它是真实的吗?”要用佛法来思考、观察:“它是因缘和合才成为这样子的,再过一段时间就会起变化,会消失的”,所以你不必太贪恋它。
心里既然存着“不必贪恋”的念头,那么人家愿意给你当然很好,不给你也无所谓,你也不用太在意。“无所谓”就是一种自在,这种生活态度就叫做“随缘”。但是要随缘,你就必须要“观自在”,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可以先检查一下,你想要追求的那样东西,关系条件够吗?因缘具足吗?不具足那就算了,不必勉强追求那个“果”了。因缘具足时就随顺这个好因缘吧,但也不用太贪爱,因为它还会消失的!所以《般若心经》里光只是这几句话,你就知道跟我们人生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啊!
(2)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那么,菩萨是很直截了当地,依照缘起法来深刻观察世间,而体会出它的空性,这叫做“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缘起的字面意思是“依因托缘而起”——依主要的“因”,加上次要的“缘”(此有),而生起这个果(故彼有)。所以世间的人、事、物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缘才能形成。依照这样的因果定律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闻到的,有光靠自己就能独立存在的个体吗?没有嘛!都是依因托缘而成立的,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佛法把它叫做“无自性”,又叫做“空”。
“自性”就是能够自己生自己,可以自己单独成立,自己单独存在,所以可以永远不变。符合了“自生、自成、自有、永远不变、永久有、实在有”的条件,我们才叫做“有自性”。那我们现在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无自性”,都叫“有为法”,是因为都需要依因托缘,靠关系条件才能成立的。不需要靠关系条件而成立,永远不变的叫做“无为法”,所以“空性”和“涅槃”都是无为法。
这样子介绍到这里,不晓得你们是否能清楚了解到:“凡是世间的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自己生的,没有真实的,没有固定的”?世间的真实相就是这样。这跟态度消极或积极是不相干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把世间的真理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就是说:从此以后就用这样的理念来看世间:“凡是所看到的都是假的”。
(3)照见五蕴皆空
“中道”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换句话说,不偏于物质,也不偏于精神。“空性”就是在物质的当体去了解它的“无实在性、无独立性、无永存性”。你开悟了这个,就能明白“色”(身体)的当体就是“空”,色跟空并没有差别。所以《心经》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来表示它的中道立场。
“受、想、行、识”也是这样,随因缘而生的。“受”一定是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时,同时产生的一种感觉。所以它是缘起的,不是自己本来就有这样的感受。随著情绪的好坏不同,同样接触到一样东西,所产生的欢喜与痛苦感受也会不同。所以感受没有一定,它会随心情的变化而有不同。
“想”也是缘起的。由于接触而有感受,有感受以后再分析、归纳、综合,所以“想”也是无自性。“行”是一种决定性,根据前面的“想”,然后决定要采取什么行动。所以这种“行”也是无自性的,缘起的。而“识”就是身、口、意这些行为变成能量化的记忆力的累积,成为我们的心意识,所以记忆力也是无自性的。“受、想、行、识”都是无自性,所以不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有“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简单的把它归纳成“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的)”,所以五蕴(身与心)都是空的。
(4)度一切苦厄
外面的人会说:“你们学佛的人很没有竞争力!这样的想法完全没有竞争力!”我要告诉各位,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观念,才能有办法,因为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
为什么?因为唯有这样,你才不容易被打倒,一切的人我是非,荣辱毁誉都不为所动,不受影响。如果你是平平庸庸的,别人不会嫉妒你。如果你非常有才华、有能力,跟你有缘的人就会觉得你很了不起;跟你无缘的人,就会很讨厌你、想办法处处打击你、毁谤你。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这样子。
所以,要嘛就做一个庸碌之才,绝对是没有人会嫉妒你、打压你的。如果你想努力、想要有成就,那么只要有佛法,你就可以不怕种种批评、打击、侮辱、毁谤、伤害,因为这些都是缘起的,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的,本来就没有实体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了解这个道理,你绝对是可以站得住,可以继续做下去,不怕别人的种种伤害,“有佛法就有办法”就是这样来的。
各位,《般若心经》与人生是多么的密切啊!你如果说:“那样子太消极,太没有竞争力!”好啊!你积极,你要有竞争力,那么他骂你一句,你就骂他三句,然后他再找两个人来修理你,让你很苦恼。这样子你还能够自在吗?如果你以般若智慧来面对问题,就会觉得无所谓了。所以佛法是教我们用正确的人生观来引导我们的生活行为,这就叫修行。你说这样的人间佛教怎会没有竞争力?怎么会消极?
(5)色不异空
我们众生在迷的时候,都是希望追求一种永远不变的境界。“我”的定义是可以主宰的、可以自由自在的。但是世间从来没有固定过,一切事物都是关系条件的组合,不是人的意志力可以自由操纵。譬如婴儿只要呱呱坠地,就会每天逐渐长大、老化,没有一刻停止过。任何人都无法用意志力来让自己青春永驻、永远健康、聪明、行动敏捷,或是永远好运当头。因为我们无法永远留住青春、美好、幸福的那一刻,所以才会感受到世间是苦的。
因此时常观“缘起”,慢慢的就会发现世间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就必然是苦的。既然是苦的,就一定是无我的,不是自由自在、快乐的。声闻的阿罗汉就是就是这样观缘起、观无常,逐步分析、观察,才知道是苦、是无我的,进而得到解脱。如经典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里的“见法”就是见到一切法的空性。
菩萨智慧比较高一点,讲到缘起,就知道是空的。缘起法是物质(色)形成的原理,任何物质都是依因托缘而生的,因缘散掉时物质也跟著坏灭,因此色的当体就是空的。“色不异空”就是“物质与它的空性没有差别”的意思。菩萨在每个境界当下,就能直接观察到物质的空性。
释迦牟尼佛能够证入涅槃,也是观察一切法(人、事、物)都是因缘生、因缘灭,体悟它是不真实的,所以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智慧所到之处,就可以透视一切事物的假相(外在的形相),认识整个宇宙是无自性(没有独立、永存、不变的特性)。所以佛以智慧为身,他的智慧叫做“法身”,他所观察的宇宙称为“法界”。
(6)空不异色
色(身体)的物质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所以它有稳定性、有凝聚性、有牵动性、有熟变性。地是固定性、稳定性的;水是组合性、凝聚性的;风会使身体动的,具有牵动性的;火是熟变性,能够使食物、水果转化成热能。
宇宙万物也都具备这四种基本原素,所以地水火风不是独立的,都要互相依存,才能形成一个物质。物质分开了以后,就不成为一个个体,不成一个特性,不成一个功能了,所以我们把物质(身体或宇宙万物)叫做“四大皆空”。
佛陀担心有些人害怕宇宙一切全都是空的,那怎么证悟?怎么解脱生死呢?这是外道所理解的“断灭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误解了“空”的本意。所以释迦牟尼佛再度强调:“你不要怀疑 ——色就是空;反过来说,空就是色。”
前面跟你们说“色就是空”,这是透过缘起法的观察,知道物质的当体就是假相,所以是空的。虽然体性是空的,但是因缘存在的期间内,物质仍然是存在的,并没有消失。所以说“空就是色”,也就是空与物质的假相是没有差别的。
对于物质的部份,佛陀就简单地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来说明。我们凡夫在心理上习惯放不下对物质的一切分别,例如好看、难看、精致、粗糙,很不容易看到物质的空性,但这却是宇宙的真理,所以佛陀再肯定一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7)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凡是缘起的,本质就是空的,必需靠关系条件才能成立的。你照这样子来思惟,就知道“受、想、行、识”这些精神体也是空的。我们精神体所有的感受,包括“喜受、乐受、苦受、忧受、舍受”,这种种的感受需不需要因缘啊?
譬如你能够看到眼前这样东西,需要几个因缘?好多的因缘啊!首先你跟东西彼此之间要有距离,要有光线,而且东西还要在你的前面呢!接著我们的眼睛接触到东西以后,还要透过视觉神经(眼识)输送到我们的第六意识,让第六意识来判断这个东西好不好看?那么这个“好看”的感受,你说是不是要经过好几个因缘? 既然是要靠因缘才产生的,因缘一转变它就不存在了,所以说“受”是不实在的,受跟空是没有差别的,这叫“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你现在也在“想”,“想”要不要因缘呢?你或许会说:“我们没有看,我们没有听,我们只是心里头在想”,以为这样就不需要因缘了。眼睛虽然没有看,但是心里为什么会想呢?因为我们的第八意识储存著多生多世以来的符号,不只是前生的,所以我们才有办法“想”。
譬如你现在想:“我人虽然没有在拉达克,但是那里很美,我明年还想要再去!”你眼前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拉达克的景象,但因为你曾经去过,所以心里头就留下了这些符号、印象。这些符号可以自己一想再想,成为后面念头的“因”。所以这个“想”一定要靠因缘的。既然是靠因缘才能产生,所以就没有自性。这叫“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的意思是“决定”。你心里要采取一个决定“要去或是不要去”之前,一定先想了一些概念。所以“行”也是因缘法,随时会再改变的。例如我说:“你们两个都要去拉达克,那我也要去!”你说:“我给你十万元,你不要去,好吗?”“好!那我就不去。”所以这个“行”是很无常的,随时都会改变的。所以“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8)识的来源——十二因缘的“无明、爱、取”
五蕴的“识”包含了第六、第七、第八意识,也就是我们精神体的主要作用。大家记不记得在“十二缘起”里有个“无明、行、识”,或者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十二缘起”里的“行”是指过去世的身、口、意行为;“识”则是指阿赖耶识,我们前生前世的身、口、意行为的符号通通储存在这个第八意识里。
“名色”的意思是“物质与精神”,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它和第八“识”是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所以“识”与“名色”并不是前后的关系。名色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外界一直不断地“(接)触、(感)受”,所以接下来就有“爱、取、有”。
这个“爱”就是意业——内心中一直不断在想,想可爱的境界,或者想你所喜爱的人、事、物…等等。这个“取”就是身体的行为——不管是肢体的动作(身业),或者是讲话的声音(口业)。身业、口业都会留下符号,这些符号会自动储存起来,形成了我们的第八意识,叫做“有”。如果今生我们死了,就是留下这个“有”,也就是未来的“识”。
其实“十二缘起”不必讲得太麻烦,非要十二个通通都解释。单单讲这两个“爱、取”就够了,因为整个人类生命的主要作用就是爱、取。这些爱、取的行为所留下的符号都会揉合成一个“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八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仓库。我们每天造作的行为消失后,就留下这个大仓库,当我们投胎转世时,它就是下一个生命体的开始。
“爱、取”的成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就叫做“无明”。基本上这“爱跟取”内在里有一种错误的执著,叫做“我痴”,也就是自以为有“我”这个实体;还有慢慢的肯定一种“实实在在有我”的“我见”。由于肯定有一个自我,所以深深的爱著,称为“我爱”。觉得自己总有强过他人的地方,所以事事都想要别人对我好一点,这就是“我慢”。这几个“我痴、我见、我爱、我慢”都是从思想上的错误而来,它的总名称叫做“无明”。
所以生死轮回就是由这个“无明”作为主导因素。“无明”是思想上的错误,“爱、取”是行为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做下来了就成为“有”,所以这个“有”就综合了过去世的“无明”和“行”,全部都揉和在来生的“识”(大仓库)里头。以前的身口意行为就叫做“行”,现在的身口意行为就叫做“爱、取”。这样子大家了解吗?所以我们的“爱”里头,全部都是无明,形成了一些冲动的、追取的、活跃的力量。那股冲动力量就是“情爱”,所以我们众生又叫做“有情”。
经典里常常形容众生是“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前者是说受到一种错误的思想所蒙盖,所以真正的清净智慧无法展现;后者是说这个爱像“打结”一样,只要爱上一个东西,即使告诉你那个不能够去拿,那个不能够去吃,但是你爱的力量太强,无法抗拒这个吸引力。没有办法,只好做了再说,结果苦恼、后悔都来不及了。所以说我们像被“结”绑住一样,因此就展现出今生这种身体。生死就是这样子来的。
这里要让大家了解:“五蕴”的“受想行识”当中的识包含了前六识,也包含了我们生生世世所有的行为、起心动念所留下来的痕迹。我们佛教心理学把后者叫做“第八意识”,释迦牟尼佛把它笼统的叫做“心、意、识”。
那么你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第八意识不是独立的,它都是由我们每天不断的累积念头、累积行为、累积谈话以后所形成的一个大仓库,所以它是靠因缘所生的。我们的心、意、识没有实体,这叫“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阿赖耶识的情形很难令人理解,所以我再举一个比喻让你们更明白。你们说,以现在的物理学来看,这个电灯能够一直亮著,是什么原因?因为发电厂一直不断地供电!这个电是由无数亿的电子组成,这些电子一个接著一个,你们说它们是不是粘在一起?
以现在高科技的电子显微镜来看,可以看得出电子之间还是分离的。科学家很早以前就发现原子了,原子里面有电子、质子、中子。从他们所画出的原子图,可以看出正电、负电彼此相吸,这个图不晓得是把原子放大了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才看到的。
所以眼前这个电是从发电厂一直不断的供应而来的。它是由无数亿的电子一粒一粒地紧密接著,所以看起来好像并没有间断。但纵使是接得那么紧密,仍然还是有间断的,你们相信不相信?要不然的话,电灯一打开就可以永远亮著,光线就可以永远固定在那边了。电表为什么会走?就是因为电子是有间断的,所以需要不断地供电。
因缘的理论里头有一种叫做“等无间缘”,意思是这种缘“几乎等于没有间隔”。发电厂输送电子时,每一粒电子之间几乎等于没有间隔。我们的阿赖耶识也是像这样,里面的念头多到几乎等于没有间隔,前面的念头在将灭未灭之中,后面的念头紧跟著就现起来了,所以几乎等于没有间隔。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识”也是空的。它是靠缘起产生的,是每一生每一世行为累积下来的符号所组成的,所以“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经文里简单的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物质体是空,精神体也是空的,这样子两者皆空,所以叫做“五蕴皆空”。这样子大家了解吗?
(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金刚经》中说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运用般若智慧来观照世间,知道这一切都是空性,都是缘起的这种智慧,叫做“慧眼”。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来修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要“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意思是不断地照这样来思惟。大乘菩萨这样子深深思惟的结果,能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就是使现象界的这些假相消失在我们心中。
譬如你们现在在听课,忽然间想到自己的家乡:“不知道现在妈妈在做什么?不知道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以前那个小孩现在不晓得有多大?……”人虽然坐在这里,心里却一股劲儿的在回想、怀念,所以眼前的整个景像就消失掉了,只剩下脑海里头的境界。
我也常举例说:“当你正在看书时,忽然想到家乡。眼睛直直地盯著书本不动,心里却想到家里那些人啊、事的。对你来说,现前的书本在那个时候等于消失了一样,整个脑海里头就只有‘家里’这个概念存在著。”
同样的,我们用观照般若来观察世间的一切相状,特别是在打坐的时候做如是观,观、观、观,整个脑筋进入那种“涅槃寂静”的空性当中,外境就消失了,真正的空性显现出来了,这叫做“泯相显性”。显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间一切人、事、物的形成、生起、消失、好坏、善恶、多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所以是不真实的,是假相的,是虚妄的,是空的)。
所以佛陀告诉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的空性叫做“诸法空相”,修行人用观照般若不断的观察,在禅定中你的整个脑海会慢慢地进入那种空性的智慧境界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样子就可以进入涅槃了。“涅槃”的意思就是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没有来去。
(10)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
在这个时候因为外相消失了,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在空性里头不执著现象界的种种差别,所以菩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经典里有时候形容“般若如大火聚,万物撄之则燎,触之则伤”。为什么叫做大火聚?
火聚是比喻智慧的意思。猛焰的大火能烧掉一切物质;甚深的智慧也能消灭一切烦恼。所有物质体、所有有为法在遇到般若智慧时,整个世间的森罗万象在菩萨心中全部都消失掉,只剩下空性的原理而已。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或者说菩萨的慧眼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见一切都是无所见。
所以在空性里头看世间一切都是假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我们有了这种认识以后,就这样来修止、修观成为一种习惯,慢慢地变成我们的人生观,那么在日常生活里头就有慧眼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把“身心”再作一个细分。我们的身体为了了解外境是什么情况,所以又有眼根、耳根、鼻根、和舌根,而身体本身就是身根,再加上意念的思惟,总称“六根”(“根”是生长的意思,六根能对外界起分别,而生出烦恼)。眼耳鼻舌是附带在身根里头的,可是又各自负责特殊的功能。眼睛对形形色色,耳朵对种种声音,鼻子对不同的香,舌头对各种酸甜苦辣的味道,所以才要作这样的细分。
在日常生活里头,大家都应该知道什么地方最会引起妄念?你们可能听过日本东照宫有著名的三只猴子的雕像:一只是掩住耳朵的,一只是遮住眼睛的,一只是封住嘴巴的。这就是在暗示我们不要乱说,不可乱听,不能乱看,因为眼睛、耳朵、嘴巴最容阳引起我们的妄想。
了解“空中无色”以后,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就要懂得回光返照,观察“眼睛没有眼睛的自性,耳朵没有耳朵的自性,鼻子没有鼻子的自性”。一切都是随因缘假施设而变现出来,因缘灭时又消失无形。生的时候,并没有真实的眼睛、鼻子来;死了一切归于无形,也没有真的眼睛、耳朵、鼻子会跑到那里去。因此才说“无眼、无耳、无鼻、无色、无身、无意”。这个“无”是“无有自性”的意思。
(11)无色声香味触法
前面这一段“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是告诉我们思考的方法,后面这一段“是故空中无色…”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里头要照这样子去观察。想到自己了,就知道无“色、受、想、行、识”的自性,无“眼、耳、鼻、舌、身、意”的自性,看到外境就知道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自性。无这个,无那个,都是在说身心和外境的体性是空的。
“色、声、香、味、触”是根据“眼、耳、鼻、舌、身”对外境的认识功能,而对外境再作一个细分。我们对外境会有“五欲”,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些色声香味触都是缘起的,无自性的,才会对它产生一种盲目的贪染、追求。
譬如两物相击才能产生声音,当你听到声音时,这个声音已经随著音波的消散而消失无踪了,所以声音是缘起的,没有自性。味道也是透过舌头来分辨食物才能知道的,等舌头吞下食物以后,刚才的味觉就已经消失了,所以味道也是缘起的,没有自性。一切形形色色的物质虽然它的无常变化没有那么快,不是肉眼可以立刻察觉的,但它也是一直在磨损、老旧,逐渐失去昔日的光采。以此类推,外境的色声香味触都是随因缘而一直不断变化,都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要避免对外境起妄想、起贪欲,日常修行中就要“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知足心远离”。“密护于根门”的意思就是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让六根不要乱看、乱听、乱说,所以在生活上必须要持戒。八正道里头的“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持戒的意思。
其次是对于自己没有的东西要能知足。看到人家有好的东西,像VCD、DVD之类的,你也不要羡慕,没有的话烦恼比较少啊!一切现成的设备,像图书馆里的书籍就已经够你用不完了,所以不要贪。所谓“心远离”就是不要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好福报。譬如看到几位同学们明天就要到香港了,自己不能去,你要想:“待在佛学院比较好啊!在佛学院比较踏实一点,东奔西跑很累的”。
所以我们的心要远离,对外境才不容易起贪欲。并且要进一步修禅定,禅定有成就的话,还要依正知而住。“正知”就是一发现自己的心离开所缘境了,就立刻把它拉回来。“勤修寤瑜伽”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这是在睡觉之前练习“光明想”,观想眼前都是一片光明,让自己的心慢慢能够在睡觉时也保持清清楚楚。
修禅定修到有定力以后,只要一起心动念自己就能马上察觉。所以当下就能判断这个念头是清净的、还是杂染的?这些想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些事当做、不当做?那种话可不可以讲?那种场所可不可以去?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都很清楚明白时,才有办法修“四正勤”。
四正勤就是“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它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头好好的断恶修善。平常我们遇到外境的诱惑力太强时,自然而然会生起恶的、不道德的心念。这时不能任由它生起,也不能任它滋长。
譬如你心里明明知道那个东西其实是不可以看的,如果还一直想要偷偷地去看,那就是你的定力不够。没有定力的话,对自己的意念是没有办法自主的。你若是有定力的话,看到不该看的东西,发现那是错误时,马上就能斩断这个想看的欲望,就不会继续制造错误的行为,将来也不会受到恶的果报。
所以如果没有禅定力量的话,四正勤是修不起来的。我们除了持戒之外,就是要好好的修禅定、修四正勤,日常生活中才有办法这样如法的观察,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12)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根(身体)、六尘(外境)、再加上六识(心理),就成了“十八界”。“界”是“范畴、类别”的意思。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的功用各各不同,所接触的外境,所产生的六识也都各自形成一类,所以佛法把它总称为“十八界”。
眼睛负责分别物质(色)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大小等等,而产生眼识。耳朵负责分别各种顺耳、逆耳的音声(声),而产生耳识。鼻子负责分别各种香臭的气味(香),而产生鼻识。舌头负责分别酸甜苦辣的滋味(味),而产生舌识。身体负责分别冷热、硬软、粗细、涩滑…的感觉(触),而产生身识。意根(思考、分别的功能)就分别前一念(法)的内容,而产生意识。
从上面可知:六根必须接触六尘,才能有六识。这三者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的区别,所以六识不能单独存在。它是因缘所生的,没有自性,所以说“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能够了解这六识是空的,就能对治我们的傲慢心(佛法称为“我慢”)。
我们每一个人常常会因为自己长得比别人庄严、比别人健康,或是比较有钱、比较聪明,内心就会生起一股傲慢心。对凡夫来说,只要自己有一点比别人殊胜的、优越的地方,傲慢之相就现出来了。
譬如你们以前原本是同事,现在因为职务调动的关系,他变成部门的主管,而你是他的属下。呀!过去当同事时还不错,怎么现在讲起话来口气就不一样了呢?“我慢”是很容易生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里头必须要观察“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才能对治。
《般若心经》也是讲人生的,不是专为超渡亡者用的。你们每次诵完经后,到灵前把功德回向给亡者时,都会先唱“南无清凉地菩萨”,然后就念一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来就是“愿生西方净土中”。如果一个主法和尚能够照前面说的来观想,用《心经》的内容劝导亡者放下执著,赶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才能“生亡两利”啊!
所以我们大家要天天诵《般若心经》,自己要天天照见五蕴皆空,才能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恐怖。你作如是观,就可以得到观自在。
(13)无无明,亦无
以这个“十二因缘”来说,对这个世间的真实相不了解,就叫做“无明”。由无明引发的贪嗔痴覆盖了我们的真实智慧,使我们一直无法解脱。佛陀不知吃过多少苦头?修过多少苦行?经过千辛万苦才开悟的。但是他证悟以后,却这么简单地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世间没无明尽有一样东西能独立的生出来,都是要靠因缘才能生起、才能灭去,所以都是假相。
这样的宇宙真理在我们听来很容易理解,好像不觉得有什么珍贵。但是你要知道,舍利弗尊者才一听到这两句话,当下就证到初果了。你看看!佛陀这么方便、这么善巧的教我们,我们反而有点怀疑。“开悟这么简单哦?是这样简单吗?”是真的这样简单!所以当你悟了以后,你对佛陀会有无限的恭敬、无限的崇敬。
我们常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无始以来我们脑筋里头总是想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所以这个无明要用观照般若、八正道的正见、或者三法印来对治。观察、思惟以后,肯定世间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没有独立存在的人、事、物。那么过去所执著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就这样子破除了。“没有真实”不是只有外境不真实,而是连“我”也不真实的。《心经》的重点在于“我”没有真实。把这个“我执”破除了,就叫作“明”。
“明”与“无明”也都是不真实的。譬如我们这个房间,电灯一打开它就亮了起来,黑暗就不见了。那么黑暗是从那里跑掉的?当我们又把灯关掉,光明不见了,那么光又从那一个窗户跑出去的?所以无明的当体就是空性的,那里有“无明”这个真实的东西呢?
现在的智慧就叫做“明”,以前的执著就叫做“无明”。当你“明”的时候,那里有把“无明”拿出去? 没有!只是把它转型而已。所以“烦恼即菩提”,这叫做“无无明”。也不是有一个无明可以从我们的脑中捏掉、丢掉,这叫做“无无明尽”。
当你想通了以后就不再迷了,过去的错误思想就没有了。具体的来说,你以前认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实在的,现在知道这个世间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因缘生的。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没有前面的“生”,那里有后面的“老死”呢?所以“老死”也一样是因缘所生的,不真实的。菩萨体会“老死”的不真实性以后,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当下就是!
《般若心经》对于人生而言,几乎是偏于自我解脱、自我证悟,所以经文后半部又提到:“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究竟涅槃”。菩萨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最主要是“观我空”。观我空以后才能无我相,才能行菩萨道,证得佛果。
(14)无苦集灭道
“苦”是世间的假相。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这些确实都是由过去世的“爱、取”符号所留下来的。我们前生有时候行善,有时候作恶,有时候起嫉妒心,有时候起欢喜心,有时候又做了什么好事、坏事。这些符号记录下来后,收藏在我们的第八意识里。
今生投胎转世以后,第八意识在过去世含藏的符号会使我们今生到了某一个年龄时发生什么事情,到了另一个年龄又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今生有时候因缘很好,有时候因缘不好。以前信别的宗教,譬如信一贯道,现在因缘到了又来信佛教,这些都是跟过去世有些因缘的。
所以生生世世所留下来的符号,随著我们在经历这个世间时,时而有一些苦啊、乐的现象。但是这些“苦”并不真实,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地藏王菩萨与地狱众生同样都在地狱里头,地狱众生自己的心意识感觉很苦;地藏王菩萨不造堕地狱的恶因,所以他一点都不觉得苦。
“集圣谛”就是在过去无明的引导之下,我们每天不断的透过“爱”跟“取”来累积身口意的行为。当它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以后,我们就不得不去投胎转世。所以“集”(爱跟取)也是因缘所生,不真实的。
“灭圣谛”是说圣者的“断除烦恼”其实并不是真实的灭掉什么东西,他只是感受到一种空性的状态而已。所以菩萨虽然证入涅槃,他也是无所得。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特别是中国佛教徒大部份都是修净土宗、禅宗、或密宗,难以体会这样微妙的佛法,实在是很可惜的。
“道”就是我们修行的方法。八正道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一种体验真理的方法。但是证悟以后还需要什么“道”?这就像坐船过河,船只是个工具,你上岸以后总不能把船扛在肩上背著走吧!“道”只是一个工具,没有实在相。所以《金刚经》说:“知我佛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5)无智亦无得
“无智亦无得”并不是说“没有智慧,也没有得到”,而是说我们观察缘起法的这种空性智慧叫做“无分别智”,所证悟到的智慧是空性的,所观察的外境(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空性的。以这样“无分别的智慧”来观察“无分别的境界”,深知两者都是空性的状态,这叫“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是总结前面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为什么?因为知道一切都是空的(以无所得故)!
《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就是以“无所得”的空性智慧做基础,来度众生。菩提萨埵必须这样子才能行六度波罗蜜而无有恐怖,不畏佛道的长远,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才能够自在。“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证悟最高的境界(无上正等正觉),也是要用般若啊!大家如果用这样的道理来处理人事问题,就会很自在。有佛法就有办法!所以大家一起用功,一起来努力吧!这都是生活上的佛法。
10-4 如何达到内在的超越
由于“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在假相上固然有一个五蕴假合的“我”,但是在理念上清楚知道“我”是空性的,所以就消失原来对假相的执著。这情形好比看书起了妄念。书本是放在眼前,可是妄念一起,就想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眼睛虽然瞪著书本,却根本不知道里头印了什么字?同样的,当我们一直不断的参究这些话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配合著思索“缘起性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时,智慧就不断加深。等到定力不断加深,就能深入“一切无所有,一切无所见”的境界,而达到内在的超越。这时心中完全泯灭了外界的假相。其实外界并不是真实的消失,只是好像看书起妄念以后,书本在眼前而眼睛不见其书。当我们的念头经常不断地在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最后能够看透一切假相时,心中就现出它的真实相。所以达到内在超越的时候,内心是处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里。因此菩萨度化众生时没有障碍,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相。在日常生活里头,就是这样运用《般若心经》来作修持。开悟了,懂得这个道理,那么,随境界一现起,当下就知道境界无自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子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用功,就可以解脱、自在。这就是生活的佛教、人生的佛教。
(1)“观自在”的境界
禅宗不是说:“你就是佛”吗!你要问什么是佛?就要体悟“当下就是”,“全体都是”!“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谛”,“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眼睛所见,到处都是无自性。当下就是!
你真明白,就能整天自在,随时随地像菩萨那样安详,又带有一点点慈祥的微笑。诸佛菩萨在他的庄严圣容里头,不但有威严又有一点慈祥,又像是微笑,又是心无一物。因为持戒而脸相庄严;心性慈悲,无有怨恨不满,所以能够慈祥;内心有甚深智慧,心无一物可挂碍,所以能够面带微笑。大家要能够过得快乐,生活得无忧无虑,就得照见五蕴皆空,才有办法啦!
(2)以空观来行六度
所以,持戒时,心中无有能持戒的人,无有所破毁的戒条。所守持的戒条,所持戒的功德,都不可得。修忍辱时,我相既除,人相也除。既无我相、无人相,那里还有忍辱相可得呢?所以忍辱也没有自性。
透视我空、法空以后,行六度波罗蜜时,就是以智慧来引导前五度,知道前五度波罗蜜都是无自性。因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时“无我相”,接受布施、忍辱的对象也是“无人相”。自我的五蕴是空的,他人的五蕴也是空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就达到真正的“无所住”。心里不执著一切,这叫“离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既然无这些相,当然没有来去、生灭、生死的时间长短相,所以就“无寿者相”。离四相、绝百非、无所住,这就是菩萨的修行。
所以菩萨应无所住,不住于色,不住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全部都以般若智慧来做引导,广行六度万行,处处无住,处处离相。唯有这样子才叫做菩萨,否则如有所住,就不名为菩萨。
(3)解脱的生活
所以一些证悟的高僧,像济公或是布袋和尚,外表看起来嘻嘻哈哈、疯疯癫癫的,其实是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这世间有时候是非常虚假的,看透了,就不会在意任何富贵、权力、地位!你或许会说:“明天老板就要把我辞掉,我饭都不得吃,还笑得起来吗?”是不错啦!在家居士有种种的因缘障碍,修道就比较困难。
但你如果运用《心经》的道理,纵然一贫如洗,你也得清楚:“一切都是有因有缘的”。贫穷有贫穷的因缘,富贵有富贵的因缘,所以你没有什么好挂碍的。只要你心地慈悲,有正知正见,肯发菩提心,那么天无绝人之路,再贫穷也不会饿死的。唯有这样子你才能自在,才能够无挂碍。
过去的这些执著、贪念都是叫做“虚狂妄取、颠倒梦想”。唯有彻底的照见五蕴皆空,没有像过去那样认为“这是我的、你的”,“这是我喜欢的”,“这是我讨厌的”,才能真正的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
有缘的、该来的,自然就会来;无缘的、该走的就让他走。随缘就能放旷,任性逍遥。唯有这样子,才能够真自在、真解脱呀!而这种法门无上、微妙、中道,确实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说佛法稀有难得。今生宁可贫穷,只要依佛法来修,依佛法来做,就能够得大自在,得大解脱。“揭谛揭谛”是后代的人加上去的。它的意思是“去啊!去啊!归投三宝!我们一起归投你!”《般若心经》原本从《大般若经》中撷取出来时,是没有这几句的。总结以上所说,这《般若心经》是要自己修的,不是念给佛陀听的。大家好好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