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一,药师法门,饮食医学观

标签:
养生佛家法门佛教寺院释迦《医学心悟》阿赖耶识方丈佛教港中旅虎 |
分类: 禅 |
资料表明:早年在日本歌山县有霍乱流行,但凡是信佛祖传先吃了梅干的人,多似获得免疫力而不得此病。如用白菜、莲根治热病的疗法;用盐、大麦配合其他生药治风证疗法以及用牛奶疗法等,大多具有理想的疗效或养生作用。佛家主要使用植物的草、木、果实、花、根、茎、种子等;矿物的混合体·、单体、化合物等。至于动物药,由于佛家戒杀生,故很少用或不用,但对动物的乳汁、蛋类则有时还是选用。
一般说来,佛教徒大多生活清苦,缺医少药,但他们中长寿者颇多。其原因是清心寡欲、晨昏修定、四大皆空外,另一重要原因就在于佛家有一套独特的、实用有效的除病养生秘方和秘术。多采取人们常用的食物或某些常见花木杂草的枝、叶、根、茎,既简便易行,又多无毒副作用。如饮用海带汤以预防高血脏、脑溢血;喝生土豆汁治疗胃癌;用黄瓜藤和汁(叶煎)治多种心脏病;吃南瓜预防脑溢血中风等,多具有调节心态宁静和强健体质的药效作用。
佛教医学的草木药疗:因佛教寺院多坐落于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或缺医少药之处,僧尼多在寺宇四周或庭院中栽培一些具多功效、多用途的草木,有的供食用、药铒或观赏。佛教医学的特色,如蒲公英,佛门称之为“接受神的启示之花”、“告知幸福的花”,能清热解毒,既可治黄疸病,又可改善肝功能;松树叶称“绿色胃药”,佛教徒常食,云可长生不老,且可治胃炎、降血压、去黄疸、改善心脏功能;车前草,其嫩叶可蔬食,且为“万能药”,可止泻治痢,助胃肠消化,止血去痛,治口腔炎、扁桃体炎、气管炎、心脏病、妇科病、头痛、关节炎,并治外伤和神经官能症;紫苏既供食用,又能治热病、感冒、皮肤病和食欲不振等;相传释迦常用苏叶、苏子治愈不少僧徒的肺炎、伤寒之类的热性病;无花果佛门尊为智慧树、神圣树,有净化血液、润滑肠道、消除疲劳及治疗痔疮的功效;白果为银杏树之果实,可平喘、止咳、祛痰、利尿,但不可多食;鱼腥草,释迦早曾用于治腰痛,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脑中风和健脾胃等多种病痛;枇杷树,佛医誉为“药王树”,其叶、果可治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胃肠炎、习惯性便秘和神经痛等。由此可知佛医实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佛、道三教的宗教文化(包括食医文化)是相互吸收和渗透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佛教寺院药方、民间疗法及中草药的特殊用送等方面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使中国的儒医与佛医能取长补短、相互融汇而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