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药师法门,医德,中外僧医交往

(2010-06-29 14:51:24)
标签:

宗教

医德

吠陀

义净

鉴真

日本

《医学心悟》

阿赖耶识

方丈

佛教

港中旅

分类:

佛教医德

              http://www.glotus.com.tw/catalog/images/MerryBuddhaDay0431.jpg
  佛教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早期的佛教,又称为小乘教,主张学习戒、定、慧“三学”,以期达到自我解脱、证得罗汉果。后来出现的大乘教,主张兼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既求自我解脱,又能“普渡众生”,以期证得菩萨果乃至佛果。因此,大乘教要求菩萨行者必须立普渡众生之愿,发大慈大悲之心,“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还认为“众生平等”、“一切众生是我父母”等等。这些思想也反映到我国医家脑里,表现在有关医德的论述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写的《大医精诚》,是一篇著名的医德专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谈到医生必须先有救人的心愿,“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待病人,“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在《大医精诚》中,还有不伤生、因果报应的内容。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12辟“造孳报病说”一章,徐春甫《古今医统》也有“庸医速报”节,如此等等,反映佛教思想。另外,佛教的“慈悲”、“平等”“爱人”、“普渡”、“行善积德”等观点,经过历代的消化、吸收,逐渐被纳入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之中,同样成为传统医德的组成部分。

中外僧医交往
  在翻译医药文献的同时,中外僧人的交往也引起一些医药的交流。一般名僧兼通医药,常常借用医药之力在异国他乡打开局面,宣传佛教。早期来华的胡僧,如前面提到的安世高外,还有佛图澄等都有行医的记载。据《晋书》载,天竺佛图澄善咒术,当时石勒儿子暴死,经佛图澄救治而复生。于是说服石勒信佛,“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神僧传》亦载,“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为医疗,应时疾瘳”。

         http://www.dymf.cn/Article/UploadFiles/200902/20090206161041208.jpg 
  与此同时,中国僧人也出访外国,其中与医药关系较大的有唐代的玄奘、义净、鉴真等人。玄奘,是一代名僧,为中国法相宗的始祖。贞观三年(629)前往印度,贞观十九年(645)回国,前后17年。曾著《大唐西域记》12卷,其中谈到印度时,介绍了有关当时印度医药的情况。如饮食时,必先盥洗;饮食后,嚼杨枝而为净。患病时,先绝食;如不效.,方饵药。谈到教育时说,7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其中医方明的内容是“禁咒闲邪,药石针艾”。一般佛教徒都要学五明,而婆罗门则学四吠陀论(寿、祠、平、术),其中寿吠陀(养生缮性)、术吠陀(异能、伎教、禁咒、医方),与医药关系密切。当时的僧侣都懂得一些医药知识,玄奘的眼见耳闻证实了这一说法。
  义净,是继玄奘之后又一位西行高僧,在留学10年之后返归途中撰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书。在《内法传》中记载了印度医药卫生方面的情况,其中在“先体病源”章中介绍了印度古代医学“八医”,即“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瘴,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在“进药方法”一章中,谈到印度人患病时,先以绝食为疗法。此外也采用药物治疗,尤其注重万应药的使用,如“三等丸(诃黎勒皮、干姜、沙糖等分为丸)能疗众病”。在第三、五、八、二十、二十三章中分别记述了印度僧人的卫生习惯,如食前洗手、揩齿刮舌、淋浴、散步等。同时,义净还向印度介绍了中国医药学的丰富内容和医疗特点。  
  他自己也精通医学,曾经把苦参汤和茗(茶)治疗热病的经验介绍给沿途人民。义净还把中国的药物和饮食习惯与印度等国进行了比较,认为“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附子、麻黄、细辛,若斯之流,神州上药,察问西国咸不见有”,“飞丹则诸国皆无,服石则神州独有”。“西方则多诃黎勒,北道则时有郁金香,西边乃阿魏丰饶,南海则少出龙脑,三种豆蔻,皆在杜和罗,两色丁香,咸生堀伦国”;饮食习惯不同,如“东夏时人,鱼菜多并生食。此乃西国咸悉不餐,凡是菜菇,皆须烂煮,加阿魏、苏油及诸油和,然后方吃”。总之,义净《内法传》是篇中外医药交流的珍贵文献。
  鉴真是唐代赴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和创立日本律宗的高僧。天宝元年(742),他接受日僧荣餐、普照邀请,历经12载,备尝6渡之艰辛,终于踏上日本国土。在日本传教期间,他还把自己的医道传授给弟子,撒下了医药种子。据说他曾撰有《鉴上人秘方》1卷,已佚。其佚方有见于《医心方》的“脚气人腹方”、“诃黎勒丸”、“鉴真服钟乳随年齿方”等。他在国内时,曾 “开悲田而救济贫病”,“躬调药物,以治病患”。到日本后,又“治疗皇太后弗豫有功,任大僧正”。鉴真对本草学也有研究,在视力很差的情况下,凭其他感官(口、牙、鼻、耳、手)的直觉来鉴别药物,日本“邦人效之,医道益辟”。在日本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自日本向隋唐派使以来,许多学问僧(约有92人)来华学禅,回国时也把中国医药带走。日僧荣西两次入宋,携茶种回日,著《吃茶养生记》,饮茶遂风靡东瀛。日僧月湖留明,居钱塘,师虞抟,后有田代三喜从其学,学成回国,在日本大倡程朱学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