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一谈武(少林功夫最养生---易筋经2)

(2010-01-12 15:48:30)
标签:

养生

导引术

《易筋经》

达摩

少林

文化

分类:

第一章:少林易筋经简介

第一节:少林易筋经功法源流 

    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所创,号称少林武术之源的《易筋经》,历来被中国武术界奉为泰山北斗,并被小说家在其作品中大肆渲染,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同时又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然而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与武术技击、养生保健有何关系?却鲜有人深入了解。据学术界的研究,少林武术可溯源于少林寺这个大丛林建造之始,极盛于金元时期,在此过程中不断吸收各家各派的理论和技艺,宋代初年,少林寺方丈大和尚福居曾经邀请各地武林高手十八家到少林寺内献艺,演练了整整三年,各路好手都在这里将自己的看家本事亮了出来,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福居和尚扬各家之长,最后汇编成了《少林拳谱》。据《少林拳谱手抄本》记载:“宋代方丈大和尚福居,德高望重,佛武医文皆通,名扬天涯海角,为增众僧武功,邀请十八家高手汇集少室,一则授艺于僧,一则各演其技,择优互学,取长补短。” 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少林寺实际上成了全国的会武之地,具体比武的情景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但想必当时一定是盛况空前,倍受朝廷和武林瞩目。能够邀请到天下18家高手到少林寺演武三年,福居和尚之德高望重自不用说,少林寺这块武林胜地的招牌当时应该也是十分响亮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少林易筋经能够执武功绝技的牛耳,与少林开放的武术氛围有直接的关系。

    现存的少林易筋经理论上综合了儒、释、道、医各家之长;功法上重点吸收道家的导引术,使之与少林武学的内功、外功相结合;功效上则兼具讲究“增气长力,内壮神勇”的武术技击和“抻筋拔骨,疏通经络”的养生健体两大功能。少林易筋经中的“易”有变易、变化的意思,“筋”指经筋、筋脉。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调整经络,外动以强筋壮骨、肥厚腠理。

    少林易筋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导引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导引是出于人们对保命全形,健康长寿的共同愿望而产生的,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先秦典籍《庄子刻意》,其文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里不仅表明导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还告诉我们,在先秦时期,社会上已出现专事导引的术士和致力于养形的人物,彭祖就是他们推崇的人物。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习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导引术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已经是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很多健身功法基本动作大多能从中找到原型。
  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洗髓经和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达嵩山少林寺,被尊称为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另外,六朝时流传的《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中也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话,这可能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 

    经实地考察,检索文献,史料甄别,达摩及达摩所传递下来的禅宗思想及少林寺僧侣对易筋经的创编和流传应该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使少林易筋经在流传中形成了独有的少林派风格。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淤滞,容易形成禅病,虽然出家人认为身体只是一个臭皮囊,但是少林僧人对于身体的顾护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然形成,所以自然的少林僧人会选择中国传统导引之术来活动筋骨百脉,增强脏腑功能,从而提高修行的质量。在流传的这个过程中结合修行和练功的体会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少林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僧侣内部秘传。
  自古以来,《易筋经》典籍与《洗髓经》并行流传于世,并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其他名称。从有关文献资料看,宋代托名“达摩”的《易筋经》著述非常多。当时,张君房奉旨编辑《道藏》,另外还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从而使各种导引术流行于社会,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过修炼可以‘易发’‘易血’”的说法。明代周履靖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
  目前发现流传至今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医家兼官吏潘霨辑刻的《韡(音wei)园医学六种》流传较广。他以徐文弼的《寿世传真》为底本,加以增删,于1858年编成气功专著《卫生要术》一书,认为对疾病要“防”重于“治”,而预防的方法就是进行中国传统锻炼,若“能日行一二次,无不身轻体健,百病皆除”;称易筋经“功简而赅,效神而速”。《卫生要术》又经王祖源在1881年重摹,改称《内功图说》,1935年由著名武术家韩慕侠重印此书,改名《健康之路》。此书重视动功锻炼,内收十二段锦、分行内外功、易筋经、却病延年法等功法,载有姿势图35帧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易于摹仿学习。故历年来翻印较多。市面所说易筋经大多从此脱胎而出,书中有文字描述:“咸丰甲寅,从先兄滞迹关中,识临潼人周斌。周乃关中力士,最有名,余习与之游。又偕往河南,诣嵩山少林寺,住三越月,尽得其内功图及枪棒谱以归”。另外一本现代流传较广的易筋经书本是《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成书于一八九五年,出版于一九三〇年。作者周述官,字守孺(一八五三—一九二六年),四川巴县人,清光绪癸巳科举人。周氏生而体弱,长失调养,患疫寒积沸等症,十九岁又染上吸鸦片烟之恶习,身体更弱,疾病愈重,自认必早丧。周氏后先随松山陈老师习少林神功,继又从少林空悟禅师练达摩嫡传功夫——易筋洗髓经,仅年余工夫,病去瘾除,精神一振,体健身强,获上寿而去。空悟禅师所传《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六卷,有图无文。周守儒遵照禅师谆嘱,子每图之后注明动作,气势度数,升降呼吸,根据老师日传心授,自身心得,将佛家、道家及儒家性命修持之理,合而为一,阐释易筋洗髓功法;又参以丹经、古医经,力图以中医观点为其理论根据,以丹经秘诀印证养婴归原,入定出神,而可达浑化之境。他孜玫不倦,历数年之久而成此书,想以此济世惠人,实现佛家普度众生的愿望。其弟子张瑶,字艺耘,四川巴县人,二十岁患失血,医药无效,后随周氏习空悟禅师所传之功,数月体即康复。在周守儒逝世后,恐神功失传,于是将该书出版。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当时情况下少林寺的易筋经修炼在当时武术界已经是处于顶尖的水平了。

    本书是少林寺禅医在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式精要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医藏象学,经络腧穴学,解剖学,人体运动生理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动作功理、功法、功效等,适应各种人群,并以不同架式、意守部位,调息次数等变化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及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需要。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同时易筋经调身调息、修心养性,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功禅合一,易学易练,强身健体效果明显,融中华五千年养生之精粹,坚持锻炼可以使你健身祛疾,青春再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