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立夏
5月6日是農曆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漫步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忙種、夏至、小暑、大署六個節氣。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前後,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惟、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心主血脈包括了主血、主脈兩方面。血指血液,脈指脈管,又稱經脈,是血液營運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心臟不停地跳動,推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的動力。而血液運載的營養物質能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個全身都得到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臟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則會出現血流不暢,脈管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或促、澀。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稱心藏神。所謂的神,中醫學對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它涵概了人體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的姿態等;而狹義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識、思惟活動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學中認為,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在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神倚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正如《靈樞‧平人絕谷》中所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惟活動;其二,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之中居於首要地位,五臟六腑皆在心的統一指揮之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活動。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一,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心為火臟,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下面給大家介紹幾款適宜食譜。
荷葉鳳脯︰
[配料]
鮮荷葉2張,火腿30克,剔骨雞肉250克,水發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鹽、白糖、雞油、紹酒、蔥、姜、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
雞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蔥切短節、姜切薄片,荷葉洗淨,用開水稍燙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塊三角形備用。
蘑菇用開水焯透撈出,用涼水沖涼,把雞肉、蘑菇一起放入盤內加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紹酒、香油、雞油、玉米粉、蔥節、姜片攪拌均勻,然後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葉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長方形包,碼放在盤內,上籠蒸約2小時,若放在高壓鍋內只須15分鐘即可。出籠後可將原盤翻於另一乾淨盤內,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
清芬養心,升運脾氣。可作為常用補虛之品,尤為適宜夏季食補。
魚腥草拌萵筍︰
[配料]
魚腥草50克,萵筍250克,大蒜、蔥各10克,姜、食鹽、醬油、醋、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
魚腥草摘去雜質老根,洗淨切段,用沸水焯後撈出,加食鹽攪拌腌漬待用。萵筍削皮去葉,沖洗乾淨,切成1寸長粗絲,用鹽腌漬瀝水待用。蔥、姜、蒜擇洗後切成蔥花、姜末、蒜米待用。將萵筍絲、魚腥草放在盤內,加入醬油、味精、醋、蔥花、姜末、蒜米攪拌均勻,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祛痰。對肺熱咳嗽,痰多黏稠,小便黃少、熱痛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桂圓粥︰
[配料] 桂圓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
將桂圓同粳米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熬煮成粥,調入白糖即成。
[功效]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尤其適用於勞傷心脾,思慮過度,身體瘦弱,健忘失慮,月經補調等症。
注意︰ 喝桂圓粥忌飲酒、濃茶、咖啡等物。
立夏功
正坐,兩腿向前伸出,自然分開,自然呼吸,全身放鬆。
深吸氣後閉氣,右手不動,左手抬起,向外,向上翻動,掌心朝天盡力上舉,頭隨之轉向左側並微微仰起。稍作停頓,左手下收,輕按左大腿上。慢慢呼氣,呼氣後慢慢吸氣,然後閉氣。左手不動,右手緩緩抬起,同前式如此上舉連做三十五次。然後,深吸氣後閉氣,右腿平伸不動,左腿慢慢屈膝豎起,兩手十指相叉,合抱於膝部。抱定後,腿膝往外掣動,兩手向內抑拉。
稍作停頓,鬆兩手,左腿伸出,慢慢呼氣,呼氣後徐徐吸氣,接著右腿屈膝抑掣同前法,連作三十五次。
保健功能
風濕留滯經絡,腫痛,臂肘攣急,腋腫,手心熱,喜笑不休,雜證。 |
8.小滿
5月20日~22日,小滿,太陽黃經為60度。“滿”,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但未成熟。“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他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葉落、動物的蟄眠、複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現象叫做物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學的國家,《詩經》記載︰“四月秀羅、五月鳴蜩、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是我國最早的物候專著,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后,《呂氏春秋》、《禮記》中都記載了有關物候的內容,並逐漸發展成一年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后,三后為一節氣。冬去春來,從小寒到谷雨這八個節氣裡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
(意思是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於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法。為了準確形容,人們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將其稱之為這一候的花信風。
二十四番的花信風是︰小寒三候梅山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三候瑞蘭礬(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帆);立春三候春桃望(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三候菜杏李(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三候桃棣微(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三候海梨蘭(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三候桐麥柳(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三候丹糜棟(一候牡丹花、二候酴糜花、三候棟花)。從中我們可知在一年的花信風中,梅花最先見,棟花最後開。經過二十四番花信風后,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反映物候的諺語,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谷種下田畈”。在此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夏季,自然界的植物開始茂盛、豐腴,春作物也正值生長的旺盛期。南方地區平均氣溫一般高於22度以上,處處呈現的是夏日夏景。正可謂“梅子金黃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墜,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榮見豐收”。
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氣溫明顯增高,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症、濕性皮膚病等疾病。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我們要特別提出“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在未病先防的養生中仍然強調︰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觀。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並提出人類必須掌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醫學還認為疾病的發生,關係到正氣與邪氣兩個方面的原素。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人體的正氣不足則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原素在特殊情況下的主導作用。因此,“治未病”應該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由於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按未病先防的養生觀,我們重點講講“風疹”
的防治。《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說︰“邪氣中經,則身痒而癮疹”。古代醫家對此病早已有所認識。“風疹”的病因病機不外乎三點︰一,濕郁肌膚,複感風熱或風寒,與濕相博,郁於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二,由於腸胃積熱,複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毛腠理之間而來;三,與身體素質有關,吃魚、蝦、蟹等食物過敏導致脾胃不和,蘊濕生熱,郁於肌膚發為本病。風疹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迅速,皮膚上會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疹病,或成塊成片,或呈丘疹樣,此起彼伏,疏密不一,並伴有皮膚異常瘙痒,隨氣候冷熱而減輕或加劇。當我們了解了發病的機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預防和治療。
一般根據臨床症狀可分為三型︰
(一)風熱証 其疹色紅赤,痒甚,遇熱加重,脈見浮數,此為感受風熱之邪;(二)風濕証
皮疹色白或微紅,兼有身重,脈見浮緩,身受風濕之邪郁於肌膚︰(三)胃腸積熱証
疹色紅赤,兼見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脈多見數風疹色紅為熱,腹痛便秘為腑氣不通,胃腸積熱之征。在治療上應以疏風祛濕,清瀉血熱為原則。
飲食調養上對各種類似的皮膚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粱濃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魚、蝦、蟹各種海鮮發物、牛、羊、狗、鵝肉類等。
下面列舉食療方三款︰
芹菜拌豆腐︰
[配料]
芹菜150克,豆腐1塊,食鹽、味精、香油個少許。
[做法]
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后用涼開水冷卻,控淨水待用。
將芹菜和豆腐攪拌,加入食鹽、味精、香油拌攪勻即成。
[功效] 平肝清熱、利濕解毒。
[特點] 清涼適口,夏令佳菜。
[冬瓜草魚煲]︰
[配料]
冬瓜500克,草魚250克,食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淨切三角塊,草魚剖淨,留尾洗淨待用。先用油將草魚(帶尾)煎至金黃色,取沙鍋一個,其內放入清水適量,把魚、冬瓜一同放入沙鍋內,先武火燒開后,改用文火燉至2小時左右,湯見白色,加入食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 平肝、祛風、利濕、除熱。
青椒炒鴨塊︰
[配料]
青椒150克,鴨脯肉200克,雞蛋1個,黃酒、鹽、干澱粉、鮮湯、味精、水澱粉、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鴨脯肉劈成2寸長、6分寬的薄片,用清水洗淨后淋干;將雞蛋取清和干澱粉、鹽攪勻與鴨片一起拌勻上漿;青椒去籽、去蒂洗淨后切片。
鍋燒熱后加油燒至四成熱,將鴨片下鍋,用勺劃散,炒至八成熟時,放入青椒,待鴨片炒熟倒入漏勺淋油。
鍋內留少許油,加入鹽、酒、鮮湯、燒至滾開后,再將鴨片、青椒倒入,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裝盤即成。
[功效] 溫中健脾,利水消腫。
有條件的朋友,在這個季節還可以常飲如下飲品。
荸薺冰糖藕羹︰
[配料] 荸薺250克,藕150克,冰糖適量。
[做法]
荸薺洗淨去皮,藕洗淨切小塊。沙鍋加水適量,將荸薺、藕同入鍋內文火煮燉20分鐘時,加入如冰糖再燉10分鐘,起鍋即可食用。
[功效] 清熱利濕,健脾開胃,止瀉固精。
小滿功
正坐,兩手緩緩提起,在胸前左手掌向外,向上盡力向上舉托;右手手掌就勢下壓在右側大腿上。
稍作停頓。然後,左手慢慢下收,右手徐徐上提。在胸前部交換,右手掌向外,向上翻動,盡力向上舉托;左手手掌,就勢下壓在左側大腿上。稍作停頓,然後,右手慢慢下收,左手徐徐上提,在胸前部,換左手。
如此,兩手交替互換,連做十五次。
保健功能
肺腑蘊滯邪毒,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鼻赤,目黃,心煩作痛,掌中熱,諸痛。
9.芒 種
芒種,六月六日,太陽黃經為75度。農曆書記載︰“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就是說,芒種節氣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於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農諺“芒種忙忙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同一節氣的氣候特征也有差異。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把這種天氣叫做“黃梅天”。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后,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御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在我國的江西省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回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種節氣裡不但要搞好雨期的田間管理,更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惱怒憂郁不可有,這樣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
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后,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后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於發洩。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這裡給朋友們介紹幾種藥浴的方法,所謂藥浴就是在浴水中加入藥物的湯液或浸液,或直接用煎好的湯藥,以蒸氣沐浴方法或熏洗全身或患病局部,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藥浴的使用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據載,自周朝開始流行就用香湯浴潔身,宋明期間,這種香湯浴傳入民間,便出現了專供人們洗芳香浴的“香水行”,逐漸形成了一種習俗。人們擇日選用不同的藥浴潔身、防病。如春節這天用五香湯沐浴,浴后令人遍體馨香,精神振奮;農歷的二月二,古人稱之為“中和節”,民間曰為“龍抬頭”的這一天,多取枸杞煎湯沐浴,可令人肌膚光澤,不老不病;夏季常用五枝湯洗浴,是為疏風氣、驅瘴毒、滋血脈。到了清朝,藥浴不僅作為健身益壽的方法,而且廣泛用於治療和康復疾病。
在藥浴的過程中,除了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溫熱作用)外,主要是藥物對人體的影響。藥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透過體表和呼吸道粘膜進入體內,根據不同藥物的組方,可起到舒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祛濕止痒等功效。
藥浴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浸浴、熏浴、燙敷,作為保健養生則以浸浴為主。
浸浴的具體方法,以五枝湯(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為例︰先將等量藥物用紗布包好,加十倍於藥物的清水,浸泡20分鐘,然后煎煮30分鐘,再將藥液到入浴水內,即可浸浴。有條件的可每日一次,這種藥浴方法適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於局部泡洗。
女性中老年朋友可選擇美容護膚方︰綠豆、百合、冰片各10克,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克研粗末,裝紗布袋煎湯浸浴,可使容顏、肌膚白潤細膩,體香驅邪。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濃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菜蔬、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須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維生素又是人體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預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菜蔬中的維生素C,還是體內氧化還原的重要物質,它能促進細胞對氧的吸收,在細胞間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維生素C還能抑制病變,促進抗體的形成,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對老年朋友來說,多吃瓜果菜蔬,從中攝取的維生素C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還能把血管壁內沈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這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菜蔬中的纖維素對保持人體大便通暢,減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預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腸癌的發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我們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宜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累積,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后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它疾病。
芒種節氣的具體食療、食譜方。
西紅柿炒雞蛋︰
[配料]
西紅柿300克,雞蛋3個,精鹽、味精、白糖個適量。
[做法] 西紅柿洗淨切片,雞蛋大入碗內攪勻。
油鍋燒熱,先將雞蛋炒熟,盛入碗內;炒鍋洗淨,燒熱放油,白糖入鍋融化,把西紅柿倒入鍋內翻炒2分鐘后,將雞蛋、鹽入鍋同炒3分鐘,放少許味精出鍋即可。(糖尿病患不放白糖)
[功效] 生津止渴,養心安神。
香菇冬瓜球︰
[配料] 香菇、雞湯、澱粉各適量,冬瓜300克,植物油、
精鹽、姜、味精、麻油各適量。
[做法]
香菇水發、洗淨,冬瓜去皮洗淨,用鋼球勺挖成圓球待遇用,姜洗淨切絲。
鍋內放入適量植物油燒熱,下姜絲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繼續煸炒數分鐘后,倒入適量雞湯煮開后,將冬瓜球下鍋燒至熟時,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放入味精,淋上香油,即可出鍋。
[功效] 補益腸胃,生津除煩。
五味枸杞飲︰
[配方]
醋炙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適量。
[做法]
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溫浸片刻,再入白糖,攪勻即可飲入。
[功效]滋腎陰、助腎陽。適用於“夏虛”之症,是養生補益的有效之劑。
芒種功
正身站立,兩足平行,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含胸拔背,兩手輕靠於兩腿外側,全身放鬆,自然呼吸。
兩手掌心朝下,徐徐上提,至胸前,兩手手掌向外,向上翻動,手臂上舉,掌心朝天,兩手用力托起,頭及上身盡力往後仰,兩手托定,左右手依次盡力向上托舉三十五次。
兩手托舉,下收,在胸前部,翻掌掌心朝下,自然輕靠兩腿外側,頭及上身隨之前收,恢復含胸正立姿勢,待自然正立,兩手輕靠腿側,靜養調息二、三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能
腰腎蘊積,虛勞,嗌乾,心痛,欲飲,目黃,脅痛,消渴,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泄,身熱而股痛,心悲,頭項痛,面赤。
10.夏 至
6月20日~22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原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夏至前後,我國許多地方都進入了悶熱夏季,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氣溫常常突破37℃。 也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們也都輕鬆一下。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志裡的記載較為具體︰“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是用來驅熱的,而香囊則可壓汗臭,用這兩種物品納涼消夏顯得非常實用。 《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夏至來臨之時,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已進入梅雨季節,而梅雨天氣溫高、濕度大、日照少,正是農作物病虫害的高發季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夏至這天,把用菊葉燒成的灰撒在農作物上,作物就不會遭受病虫害,因為菊葉灰裡含有一種殺虫的化學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種綠色“農藥”。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後七天),農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為此“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為夏至半個月內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徵,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過後,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歷五月二十日)以後,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裡都是米”。
“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源於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有關“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風俗,近人胡朴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道︰“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攔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濃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裡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練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練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練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痺証、黃汗等多種疾病。
飲食調養,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製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咸柔軟也。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臟與臟之間的關係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系。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濃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濃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夏季食譜︰
荷葉茯苓粥︰
[配料]
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
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功效]
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涼拌萵筍︰
[配料]
鮮萵筍350克,蔥、香油、味精、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
萵筍洗淨去皮,切成長條小塊,盛入盤內加精鹽攪拌,腌1小時,潷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勻。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鍋燒熱放入香油,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 利五臟,通經脈。
奶油冬瓜球︰
[配料]
冬瓜500克,煉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鹽、鮮湯、香油、水澱粉、味精各適量。
[做法]
冬瓜去皮,洗淨削成見圓小球,入沸水略煮後,倒入冷水使之冷卻。將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內,加鹽、味精、鮮湯上籠用武火蒸30分鐘取出。把冬瓜球複入盆中,湯倒入鍋中加煉乳煮沸後,用水澱粉勾芡,冬瓜球入鍋內,淋上香油攪拌均勻,最後撒上火腿末出鍋即成。
[功效] 清熱解毒,生津除煩,補虛損,益脾胃。
兔肉健脾湯︰
[配料]
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大棗30克。
[做法]
兔肉洗淨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煎煮2小時,湯、肉同食。
[功效] 健脾益氣。
此外,西紅柿炒雞蛋,也是夏季時令菜。
夏至功
正坐,兩腿向前平伸,自然分開,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全身放鬆,自然呼吸。
兩手上提,在胸前十指交叉,兩手向前伸出,上身隨之微俯,右腿不動,左腿屈膝內縮,足底置於所叉兩手內,兩手扳住左足足掌前三分之一部位,盡力往內拉,內屈之足用力往前蹬。
待稍作停頓後,十指鬆開,兩手內收,左腿平伸放回原處,兩手輕按大腿上,恢復正坐、腿平伸姿勢。接著,同前兩手複徐徐上提,內收,交叉,換右腿。
如此左右交替,連做三十五次。而後,保持正坐姿勢,靜養調息三至五分鐘。
保健功能
風濕積滯,腕膝痛,臑臂痛,後廉痛,厥,掌中熱痛,兩腎內痛,腰背痛,身體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