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 春
2月3日~5日,太陽達黃經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萬物複蘇的春天又開始了,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這一天春季開始。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複蘇的春季的開始。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濃上薄”,《老老恆言》亦云︰“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鍊,提升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立春的飲食藥膳應以“升補”為主。
立春功
正坐,右手掌按在左手背,按壓右大腿上。上身慢慢向左側轉動,同時扭動頸部,頭朝左肩背上方看,並將上身盡力向左上提拔,兩肩向左上聳起至最高點。稍作停頓,改為頭慢慢向右側轉,同時拗動頸部,頭朝右肩背上方看,上身向右上提拔,兩肩向右上聳起至最高點。稍作停頓,再向左側轉動,如此左右互轉,連做十五次。
接著,兩手相,左手掌按在右手背上,按於左大腿上。同上式作法,連做十五次。然後,恢復正坐姿勢,頭正不偏,兩手鬆開,分別輕按兩側大腿上,靜坐吐納三至五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能:風氣積滯,引起頭頂痛,耳後痛,肩背痛,肘臂痛,諸痛悉治。
2.雨 水
2月18日~20日,太陽移至黃經330度。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侵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原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濃,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克關係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升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藥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雨水功:
正坐,左手掌疊在右手背上,按壓右大腿,上身慢慢向左側轉動,並向左側傾倒,扭頭拗頸,睜目回視,稍作停頓後,改為頭慢慢向右側轉動,上身轉向右側,同時向右側傾倒,扭頭拗頸,睜目回視,稍作停頓後,再向左側轉動,如此,反覆做十五次。
然後,右手掌疊在左手背上,按壓左大腿上。按定,同前向右側轉傾倒,如此左右反覆做十五次。
恢復正坐姿勢,頭正不偏,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靜坐三至五分鐘收功。
保健功效:
三焦經絡留滯邪毒,嗌乾及腫,乾嘔,喉痺,耳聾,汗出,目銳(目此)痛,頰痛等。
3.驚 蟄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3月5日~7日,太陽移至黃經345度。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裡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但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但真正使冬眠動物甦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驚蟄時節,我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於人們常說的氣質。氣質是人體在後天原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也就是“神”的特徵,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但氣質不等於體質。人體發病的主要原因,取決於體質的不同,也就是說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原素的易感性。如何改變不良的體質狀態,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同一環境中,只要我們本著積極的生活態度,採取積極的養生措施,是可以糾正體質上的偏頗,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驚蟄節氣中向大家重點介紹常見的四種體質的養生方法。
一、陰虛體質︰ 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添澹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沈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
2.環境調攝
陰虛者,畏熱喜寒,寒冬易過,熱夏難當。所以有條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遊,休假。住房最好選擇居室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
其原則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4.體育鍛煉 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二、陽虛體質︰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2.環境調攝
陽虛體質的人,適應氣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溫,春夏要注意培補陽氣。做到“無厭於日”,即在春夏季多曬太陽,每次不得少於十五至二十分鐘。這樣可大大提升冬季的耐寒能力。
3.體育鍛煉
陽虛體質的人,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4.飲食調養
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別是在夏日三伏時,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鐘,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湯(附子15克,先煎30分鐘,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燉至熟加適量食鹽),配合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
三、血瘀體質︰凡是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干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瘀體質之人。
養生方法︰
1.體育鍛煉
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都活躍起來的,是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2.精神調養
血瘀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証,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營運,有利於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瘀傾向。
3.飲食調養
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藥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褒湯飲用。
四、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征。
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
在陰雨季節,避免濕邪侵襲;不宜居住在陰冷潮濕的環境裡。
2.飲食調節
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濃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3.體育鍛煉
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松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致密的肌肉。
無論何種體質的人,只要堅持有目的的保健養生,不斷提升生活質量,每個人都能延長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健康長壽的人。
驚蟄功:
正坐,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先向左側轉動頭部,待轉至不可再轉時,改為向右轉動。左右互轉,連做三十次。
接著,兩手徐徐抬起,抬至胸前,虛握拳,轉動前臂,拳心朝上猛力後掣,然後放鬆手掌心朝下,向前平伸,待兩手伸正不可再伸,再翻動前臂,掌心朝上,同時虛握拳,猛力後頓。反覆伸縮三十次。然後,兩手輕按兩大腿上,靜坐吐納三至五分鐘,散步收功。
保健功效:
腰膂肺胃蘊積邪毒,目黃,口乾,鼽衄,喉痺,面腫,暴啞,頭風,牙宣,目暗羞明,鼻不聞臭,遍身疙瘡等。
4.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陽移至黃經6度,陽光直照赤道。“分”
是“半”
的意思,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與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我國平均地溫已穩定透過10度,這是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而春分節氣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為了求得這種“暫時平衡狀態”的“生命的根本條件”,對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就成為養生的一條重要法則,這一法則無論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還是在自我保健和藥物的使用上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養生中如何運用陰陽平衡規律,協調機體功能,達到機體內外的平衡狀態,使人體這一有機的整體始終保持一種相對平靜、平衡的狀態是養生保健的根本。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供銷”關係的平衡。避免不適當運動的出現而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加速人體某些器官的損傷和生理功能的失調,進而引起疾病的發生,縮短人的生命。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由於新陳代謝的不協調,可導致體內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狀態的出現,即有些元素的累積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發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與人體元素平衡失調有關。如當前在世界上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產生,都與體內物質交換平衡失調密切相關,究其原因,無一不是陰陽失調之故。平衡保健理論研究認為,在人生不同的年齡段裡,根據不同的生理特點,調整相應的飲食結構,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維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將會有益於我們人類健康。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鬆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鍊、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到達站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春分功
正坐,兩手掌心向下徐徐上提,至胸前連同上身一同向左側盡量平伸,但頭盡量向右側轉動至最大極限,頭微揚起,稍作停頓。
然後,兩手慢慢回縮,在胸前部連同上身向右側盡量平伸,同時頭盡量向左側轉動,至最大極限,頭微提起,稍作停頓。
然後,再向左收,如此,連做四十次。恢復正坐姿勢,兩手分別輕按兩側大腿上,靜坐調息。
保健功能:胸臆、肩背、經絡虛勞邪毒,齒痛,頭腫,寒栗,耳聾,耳鳴,耳後肩臑肘外背痛,氣滿,皮膚殼然堅而痛、搔癢。
5. 清 明
4月5日~6日,太陽移至黃經15度。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農曆書曰︰“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清明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度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凋零枯萎隨風過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現。清明時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作為中國人更是重視“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
宋代高菊澗的《清明》詩雲︰“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墓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各地清明雖都有祭祖之習俗,但其祭祖的模式各不相同。北方地區常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變豬狗”的說法,而且從人們把清明稱為“鬼節”的意義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作用,所以,民間還把清明稱為“寒食節”。也就是在清明這一天,有不動灶火,忌食熱食,否則要遭到神的懲罰的說法。我國台灣地區的祭祖模式更顯不同,台灣縣志記載︰“清明,祀其祖先,祭掃墳墓,必邀親友同行;婦女駕車到山,祭畢,席地而飲,薄暮而還”。這些古代舊時的遺風保留至今,說明人們對清明的重視。
在農業生產中,清明作為重要的節氣,更有“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說法;在我們城市裡也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說。由此可見,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清明都是一個讓人們值得重視的日子。
中醫養生,清明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在這個節氣中,是高血壓的易發期。高血壓是指體循環內,動脈壓持續增高而言,並可傷及血管、腦、心、腎等器官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該病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壓患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也較正常血壓者高出3─5倍。中醫對本病的辨証要點,除觀察血壓變化外,還要對病患眩暈、頭痛等全身症狀進行分析。病因多見年老體虛、情志失調、勞倦久病、飲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為陰陽失調,本虛標實。常見証型有︰陰虛陽亢証(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時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証(頭暈眼花,目澀而干,耳鳴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証(頭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華,間有烘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有水腫)。患有高血壓的人在進行養生時,應針對陰陽失調,本虛標實的病理,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為大法,採用綜合調養的方法,如情志調攝。因為本病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過之時,常常影響肝木之疏泄、腎水之涵養。
現代醫學研究亦表明,外界的不良刺激,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焦慮和煩躁等情緒波動,都可導致和加重高血壓病的症狀。因此,在調攝過程中的情志方面,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志回應,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鍛鍊模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引起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對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菜蔬。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
陰虛陽亢証,取野菊花5─10克,加水煮沸3─5分鐘代茶飲。
肝腎陰虛証,可選食蜂乳。
陰陽兩虛証,可取枸杞、胡桃肉、黑芝麻各20克水煎,每日一次與湯同服。
這裡再給大家介紹幾款防治高血壓病的菜肴(選自《高血壓防治》)。
家常公雞
[配料]
嫩公雞250克,芹菜75克,冬筍10克,辣椒20克,瘦肉湯30克,姜、豆瓣醬、白糖、醬油、醋、食鹽、澱粉、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雞肉切成小塊,用有水焯后撈出備用;芹菜切斷,冬筍切細條,辣椒剁碎,姜取其末,澱粉兌成濕粉,取一半和醬油、料酒、醋、鹽放入同一碗內拌勻;另一半濕澱粉和白糖、味精、高湯、調和成粉芡備用。
植物油入鍋加熱,先煸雞塊至雞肉變白,水分將干時,放進冬筍、豆瓣醬、姜等用大火急炒至九成熟,加入切好的芹菜,略炒一會兒,倒入調好的粉芡,隨炒隨攪至熟起鍋即成。
[功效]
溫中補虛,降壓安神。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營養補良、術后恢復期患者食用。
口磨白菜
[配料]
白菜250克,干口磨3克,醬油、白糖、精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
白菜洗淨切成3厘米段,口蘑溫水泡發。油入鍋內燒熱后,將白菜入鍋炒至七成熟,再將口蘑、醬油、糖、鹽、入鍋,炒熟后,放入味精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
清熱除煩,益胃氣、降血脂。適宜於高血壓、冠心病、牙齦出血者。
雞湯魚卷
[配料]
鮮活鯉魚250克,瘦豬肉30克,雞蛋清、豌豆各10克,火腿8克,冬筍、雞湯、料酒、醬油、鹽、澱粉、味精各適量。
[做法]
火腿蒸熟切絲,冬筍切絲,姜、瘦肉剁成末,澱粉水調成濕粉,活魚常規處理,剔去骨刺,片成小長方形魚片。絞肉加入醬油、半個蛋清和料酒、味精、姜末、及一半濕澱粉攪拌成餡,剩下的蛋清與濕澱粉調成糊狀,把魚平放在案板上,先抹上一層糊,再放上肉餡,把魚片捲起來,再涂上少許糊把魚卷黏住。將雞湯至於旺火燒開,改為小火,將卷好的魚卷下入鍋內 一下,去掉浮沫使湯清涼,待魚卷熟后,再把切好的火腿、冬筍和其它佐料加入湯內,燒開及成。
[功效]
滋陰潤燥,清熱利濕。對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慢性腎炎、消化不良等都為適宜。
清明功
正坐,兩手緩緩上提,在胸前左手向下向外翻掌,並盡量向左側用力推出,右手內翻掌,五指微屈,曲肘向右側拉。兩手同在一條直線上,如張弓狀。兩手活動的同時,頭轉向左側並微微提起,睜眼朝左肩背上方看,稍作停頓。
接著,左手緩緩內收,右手前收,同時翻掌,改為掌心朝下,輕按兩側腿上,頭隨兩手活動而轉正。
接著,向右側,同上式作拉弓狀,如此兩手左右交替作拉弓狀,連做五十六次。
而後,保持正坐姿勢,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頭正不偏,靜坐三至五分鐘,收功。
保健功能
腰腎腸胃虛邪積滯,耳前熱,苦寒,耳聾,嗌痛,頸痛不可回頭,肩拔,臑折,腰軟,及肘臂諸病。
6. 榖 雨
4月19日--21日,太陽移至黃經30度。穀雨,有“雨水生百穀”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度以上。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裡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
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後開始采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采茶,茶農家裡忙著製茶,飄香四溢的茶香彌漫著山野村莊。榖雨後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榖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榖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這裡提醒朋友們一旦發病不要緊張,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治療。
就肋間神經痛而言,多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中醫將其稱為“脅痛”《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從病因病機上講,肝位於脅部,其脈分佈於兩脅,故肝臟受病,往往出現脅痛的症狀。且肝為風木之臟,其性喜調達,惡抑郁。如遇情志郁結,肝氣失於疏泄,絡脈受阻,經氣營運不暢,均可發為脅痛。若肝氣郁結日久,氣滯產生血瘀或因跌撲閃挫,引起絡脈停瘀,也可導致血瘀脅痛。不論屬於何種病因,其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的疼痛而言。多表現下臀部、大腿後側、小腿踝關節後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者痛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本病屬祖國醫學的“痺証”範疇,痺有閉阻不通的含義。其病因不外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使該經氣血痺阻不暢所致。根據臨床症狀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感受風邪為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稱為行痺;感受寒邪為主的,疼痛劇烈者,稱為痛痺;感受濕邪為主,表現酸楚、麻木、困重者,稱為著;發病急劇,伴有發熱症狀者,稱為熱痺。凡是患上坐骨神經痛者,都應根據上述四型,辨証施治,以疏通經絡氣血的閉滯,祛風、散寒、化濕使營衛調和而痺病得解。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現陣發性、短暫性劇烈疼痛。本病多發生於面部一側的額部、上頜或下頜部。疼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該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後,女性患者較多。其病因病機多為感受風寒之邪,客於面部經絡,致使經絡拘急收引,氣血營運受阻,而突然疼痛。《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氣郁結,郁而化火,飲食不節,食滯生熱,肝胃之火上沖於面以及素體陰虛,房勞傷精,致陰虛火旺而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誘發本病。在施治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辯其病症。對感受風寒者,要以疏通氣血為主;肝胃郁火者,以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應以滋陰降火之法。針刺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榖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尤其對患有上述病症的人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
注意︰風寒濕痺之人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熱痺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之品。
現列舉常用藥膳幾款︰
參蒸鱔段︰
[配料]
鱔魚1000克,黨參10克,當歸5克,熟火腿150克,食鹽、紹酒、胡椒粉、生姜、大蔥、味精各適量,清雞湯500克。
[做法]
黨參、當歸洗淨浸潤後切片備用;鱔魚剖後除去內臟,清水洗淨再用開水稍燙一下撈出,刮去粘液,剁去頭尾,再把肉剁成6厘米長的段;熟火腿切成大片,姜、蔥洗淨切片、段備用。
鍋內入清水,下入一半的姜、蔥、紹酒燒沸後,把鱔魚段倒入鍋內燙一下撈出,裝入湯缽內,將火腿、黨參、當歸、放於面上,加入蔥、姜、紹酒、胡椒粉、食鹽,再灌入雞湯,用綿紙濕浸封口,上蒸籠蒸約1小時至蒸熟為止,取出啟封挑出姜、蔥加入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
溫補氣血,強健筋骨,活血通絡。多用於風寒濕痺引發的腰膝酸痛。
菊花鱔魚︰
[配料]
粗活鱔魚1斤(兩條),白糖2兩,番茄醬1兩,干澱粉1兩,黃酒、白醋、食鹽、蔥、姜、濕澱粉、麻油、蒜泥各適量,花生油2斤。
[做法]
鱔魚宰殺、剖腹去內臟,去骨去皮,切成2寸5分長片塊,用刀頂頭斜批成兩片(末端不批短),再直切成條狀(一頭不切斷)加黃酒、鹽、蔥、姜浸漬起來,然後再逐個排上干澱粉;將番茄醬、白糖、白醋、濕澱粉一起放入碗內,加適量水調成芡汁。
燒鍋置旺火上燒熱,鍋內倒油1斤,燒至八成熱,將鱔魚抖散入鍋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鍋內留少余油,投入蒜泥煸炒出香味,倒入調好的芡汁燒沸後淋入麻油,起鍋澆在菊花魚上即成。
[功效]
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對體虛乏力,風寒濕痺,痔瘡等患者尤為適宜。
三色湯︰
[配料]
黃豆芽2兩,姜絲20克,紅大椒1個,植物油、白醋、濕澱粉、雞湯、食鹽、麻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
將油鍋燒熱,下黃豆芽煸炒幾下,放入白醋炒至八分熟,出鍋備用;將鍋內放入雞湯,姜絲,燒開後把紅大椒入鍋再次滾開後,將黃豆芽、鹽、入鍋,再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鍋即成。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對筋骨拘攣,腰膝疼痛者更為適宜。
榖雨功
正坐,兩手掌心向上緩緩提起,上提至胸,左手內旋外翻掌,同時過頭頂手臂伸直,掌心朝上如托天狀;右手同時向左側移動,移至兩手掌心在一條直線上。兩手活動的同時,頭微偏轉向右側,並微仰起。稍作停頓,右手往右縮,左手往回收,同時翻掌。
輕按兩側大腿上,頭隨兩手活動而轉正。
接著,兩手復緩緩提起,同上式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作托天狀,如此交替進行,連做三十五次。
而後,保持正坐姿勢,兩手輕按兩側大腿上,頭正不偏,靜坐三至五分鐘後收功。
保健功能
脾胃結瘕瘀血,目黃,鼻鼽衄,頷腫,肘臂外後廉腫痛,臂外痛,掌中熱。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