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zchike.com/yk/UploadFiles_2484/200712/20071220161548639.jpg
佛家十分注重日常起居,规定严格的仪轨,其中食后漱口,用杨枝揩齿对中医学影响尤大。佛门中“嚼杨枝”的传统可以上溯到释迦牟尼本人。晋《法显传》载释迦牟尼在沙祗国“嚼杨枝,刺土中,即生长七尺”;《华严经》卷十一谓:“嚼杨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饮;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皲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僧祗律》谓:“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虽然僧人是出于宗教虔诚,用杨枝保持口腔卫生,但由于其确有疗效,被众多医家所重视。《本草纲目.木部》“柳枝祛风、消肿、止痛,其嫩枝削为牙杖,涤齿甚妙。”可“煮酒漱齿痛”,或用白杨“煎醋含漱,止牙痛;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除了单味运用外,杨枝还能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圣惠方》“治齿连耳脑肿痛,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古今录验方》“治牙齿风龋:柳枝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清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含之频吐。”
‘杨枝’又名‘齿木’。它是原始佛教时期,出家人用以刷牙和刮舌的木片。它也是大乘比丘们所应该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唐代义净大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说:‘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据传统的说法,嚼‘杨枝’非常有益于卫生。当初开始使用它,也是释迦牟尼佛所制订下来的规矩。五分律第二十六曾说:‘有诸比丘,口气臭秽,饮食不消。有诸比丘,共上座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缘白佛;佛言:应嚼杨枝’。五分律第二十六又说:‘嚼杨枝有五种功德:一者消食、二者除冷热、三者善能辨味、四者口气不臭、五者眼明’。部毗奈耶杂事第十三说:‘我(佛)今制诸比丘,应嚼齿木(杨枝)。何以故?嚼齿木者,得五胜利:一者能除黄热、二者能去痰荫、三者口无臭气、四者能食饮食、五者眼目明净’。
所谓‘杨枝’,究竟是甚么树枝呢?五分律第二十六说:‘佛言:有五种木,不应当嚼: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是。余者听嚼’。另有玄应音义第十五说:‘多取竭陀罗木嚼用’。—有关‘嚼杨枝’一事,在国人之间,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是嚼杨柳树枝的,其实这只是一种猜想。若据南海寄归内法传说:‘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检涅槃经梵本云:嚼齿木时矣,亦有用细柳条。或五或六,全嚼口内不解漱除;或有吞汁,将为殄病。求清洁而返秽,冀去疾而痀。’
‘齿木’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制。不过各种典籍的记载,未免有些出入。现在我们举出几个例证,提供大家参考。—五分律第二十七说:‘齿木最长止一杰手,最短不得少于五指’。四分律第五十三说:‘齿木最短为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十三说:‘齿木长度有三等: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另为二者之中间(十指)’。南海寄归内法传说:‘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
嚼‘杨枝’的时候,须要注意时处礼法、循规蹈矩去嚼。五分律第二十七略说:‘比丘不得于讲堂、食堂处嚼,以重卫生。不得于长老上座前嚼,以免失礼。不得于白衣、外道前嚼,免受讥毁’。南海寄归内法传说:‘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既已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咳过两。如不尔者,弃便有罪。’
‘齿木’的用法:是先把一端徐徐缓缓地嚼碎,顺便把汁液咽下喉中。然后用碎成纤维状的一端,轻轻地磨擦牙齿。擦罢之后,再把‘齿木’擘开(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每天清晨这样持久作去,据说能够固齿清肺、消毒去火。不过在使用时,必须小心将事,免使口腔受伤。
佛教传入我国,‘嚼杨枝’一事,未见流行。近世以来,世人早已普遍地使用‘牙刷、牙签’了。这种口腔清洁法,可能是从‘嚼杨枝’演进而来。
加载中,请稍候......